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下,各行各业加速线上化,数据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疫情防控期间被频频点赞的数字政府、智慧城市,还是支持复工复产时定向降准、精准滴灌的金融支持政策,数字经济无处不在。信息服务中的算法推送、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大数据分析、普惠金融领域的智能风控,等等,都离不开数据的提取和分析。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这一比喻,在疫情之下体现得更加明显。
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等内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激活各类要素潜能。
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也将目光聚焦相关领域,针对公共数据管理法律法规健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深入展开等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今年提交了加速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的提案。
他认为,中国可以凭借强大的数据积累和技术软实力,为下一轮世界经济发展输出“数据能源”。他建议,由中央深改委牵头,由国家发改委组织实施,以具有前瞻性和包容性的视角来加速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的进程。
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在2014年全国两会时就提出政府数据开放的必要性,并连续多年围绕这一话题提出建议。近期,他再次提出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充分利用好这些高价值数据,能进一步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在提交的议案中表示,我国数字经济正在迈向一个以新基建为战略基石、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产业互联网为高级阶段的新时代,他建议以“数据中台”建设为重点和突破口,进一步推动数据开放共享。
马化腾还提出,金融财税支持是帮助企业摆脱困境的重要手段,而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同样可以为中小微企业助力。
金融科技企业百融云创创始人、CEO张韶峰表示,中央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是一种非常强烈的信号,有可能是我们进入数据时代的重要标志。
数据要素市场化备受关注的背后,是相关领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数据获取难题。部门内部、部门之间、区域政府之间数据共享依然不足,信息“孤岛”现象长期存在。
以我国民营和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例,金融机构无法掌握他们的生产经营真实状况,并且需要对财务状况、发展前景等进行分析,这被认为是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服务尤其是信贷支持存在困难的重要原因。
随着科技发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有助于缓解上述难题,而这些手段的应用依赖于各类信用数据信息的支撑。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完善信用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开放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对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将起到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信用数据还较为分散,主要是“一个中心、多个来源”:“一个中心”是央行征信中心,“多个来源”包括政府部门公共数据、金融机构借贷数据、互联网巨头用户数据、通信运营商有通讯数据等。
近几年来,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在整合开发数据、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也有不少跨部门合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政府內部各部门之间信息联通度不够,“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
比如,从政府部门获取包括纳税、财务报表、社保公积金缴纳、水电气、立案涉诉等较为关键的信息,其还没有形成法制化、规范化的体系和渠道,相关机构想要获取这些数据,存在一定困难。
张韶峰对这种情况感触颇深。由于难以获得一些政府部门较为优质的数据,其只能因地制宜,与一些产业互联网平台、核心企业合作,提取、加工相关数据,为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赋能,解决其数据不足背景下的融资难题。
他坦言,虽然百融云创开发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模式下的小微金融模式受到市场认可,并已经在纺织、物流、快消等场景下不断复制,但实际做起来仍然会感到有点累。
因为从相关部门和企业获取数据存在门槛,只能针对不同的场景逐个开发相应的产品,相对来说效率就会打折扣。如果有更为全面、权威的数据,类似百融云创这样的金融科技企业无疑将能够更为高效地服务更多企业。
对此,金融专家董希淼表示,在金融科技时代,加快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抓紧抓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作用非常重要,将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尤其是民营和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提升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能力和金融机构服务意愿,从而从根本上推动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得以有效缓解。
孙丕恕也多次提出,政府有很多数据,是“钻石矿”,但是发挥数据的价值,需要把数据打通,各地政府要在共享开放的基础上,推动政府数据运营,而不是只守着自己的“钻石矿”,这会阻碍数据的流通。
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也在相关议案中表示,目前我国仍然存在公共数据管理规范不健全、公共数据共享开放仍未深入展开、共享开放管理尚未形成闭环等痛点。
打破信息孤岛,让大数据因交互、共享而产生价值,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在代表委员及受访专家们看来,当前存在的数据壁垒,原因是多方面的,被总结为“不敢开”“不愿开”“开不了”。
在张韶峰看来,“不敢开”是目前情况下制约数据市场化的重要因素。
因为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技术标准不完善,掌握数据的部门不知道哪些数据可以开放,特别是近两年来,相关部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监管不断加强,一些不当获取和使用的信息技术企业受到处罚。这种情况下,掌握数据的部门因为担心不当开放和使用数据,造成违规违法,很难主动推进数据市场化。
一位金融科技公司人士就表示,由于没有明确法律法规细则,相关主体实际上不知道信息保护和合规使用的边界在哪里,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数据的使用者还是提供者,都不敢“轻举妄动”。
对此,董希淼表示,在金融科技应用特别信息获取等方面,监管部门采取一些监管措施,总体来说效果还是比较好,但个别地方存在“一刀切”情况,担心一些简单粗暴的“运动式”做法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要处理好信息获取与隐私保护的关系,抓紧出台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业界非常渴望政府可以聚焦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监管框架,尽早明确相关边界认定。”李小加在提案中表示。
李小加认为,为了避免过早、过窄地窒碍数据市场发展,应打破“法不允许不可干”的传统约束,接受“法不禁止皆可干”的现代原则。
张韶峰表示,国家可考虑尽快出台法律法规,让守法合规企业,更好地利用数据要素为经济发展服务。
无论是疫情防控期间被频频点赞的数字政府、智慧城市,还是支持复工复产时定向降准、精准滴灌的金融支持政策,数字经济无处不在。信息服务中的算法推送、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大数据分析、普惠金融领域的智能风控,等等,都离不开数据的提取和分析。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这一比喻,在疫情之下体现得更加明显。
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等内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激活各类要素潜能。
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也将目光聚焦相关领域,针对公共数据管理法律法规健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深入展开等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数据要素市场化受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今年提交了加速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的提案。
他认为,中国可以凭借强大的数据积累和技术软实力,为下一轮世界经济发展输出“数据能源”。他建议,由中央深改委牵头,由国家发改委组织实施,以具有前瞻性和包容性的视角来加速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的进程。
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在2014年全国两会时就提出政府数据开放的必要性,并连续多年围绕这一话题提出建议。近期,他再次提出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充分利用好这些高价值数据,能进一步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国家可考虑尽快出台法律法规,让守法合规企业,更好地利用数据要素为经济发展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在提交的议案中表示,我国数字经济正在迈向一个以新基建为战略基石、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产业互联网为高级阶段的新时代,他建议以“数据中台”建设为重点和突破口,进一步推动数据开放共享。
马化腾还提出,金融财税支持是帮助企业摆脱困境的重要手段,而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同样可以为中小微企业助力。
金融科技企业百融云创创始人、CEO张韶峰表示,中央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是一种非常强烈的信号,有可能是我们进入数据时代的重要标志。
打破“信息孤岛”
数据要素市场化备受关注的背后,是相关领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数据获取难题。部门内部、部门之间、区域政府之间数据共享依然不足,信息“孤岛”现象长期存在。
以我国民营和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例,金融机构无法掌握他们的生产经营真实状况,并且需要对财务状况、发展前景等进行分析,这被认为是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服务尤其是信贷支持存在困难的重要原因。
随着科技发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有助于缓解上述难题,而这些手段的应用依赖于各类信用数据信息的支撑。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完善信用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开放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对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将起到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信用数据还较为分散,主要是“一个中心、多个来源”:“一个中心”是央行征信中心,“多个来源”包括政府部门公共数据、金融机构借贷数据、互联网巨头用户数据、通信运营商有通讯数据等。
近几年来,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在整合开发数据、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也有不少跨部门合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政府內部各部门之间信息联通度不够,“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
比如,从政府部门获取包括纳税、财务报表、社保公积金缴纳、水电气、立案涉诉等较为关键的信息,其还没有形成法制化、规范化的体系和渠道,相关机构想要获取这些数据,存在一定困难。
张韶峰对这种情况感触颇深。由于难以获得一些政府部门较为优质的数据,其只能因地制宜,与一些产业互联网平台、核心企业合作,提取、加工相关数据,为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赋能,解决其数据不足背景下的融资难题。
他坦言,虽然百融云创开发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模式下的小微金融模式受到市场认可,并已经在纺织、物流、快消等场景下不断复制,但实际做起来仍然会感到有点累。
因为从相关部门和企业获取数据存在门槛,只能针对不同的场景逐个开发相应的产品,相对来说效率就会打折扣。如果有更为全面、权威的数据,类似百融云创这样的金融科技企业无疑将能够更为高效地服务更多企业。
对此,金融专家董希淼表示,在金融科技时代,加快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抓紧抓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作用非常重要,将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尤其是民营和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提升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能力和金融机构服务意愿,从而从根本上推动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得以有效缓解。
孙丕恕也多次提出,政府有很多数据,是“钻石矿”,但是发挥数据的价值,需要把数据打通,各地政府要在共享开放的基础上,推动政府数据运营,而不是只守着自己的“钻石矿”,这会阻碍数据的流通。
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也在相关议案中表示,目前我国仍然存在公共数据管理规范不健全、公共数据共享开放仍未深入展开、共享开放管理尚未形成闭环等痛点。
明确使用和保护边界
打破信息孤岛,让大数据因交互、共享而产生价值,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在代表委员及受访专家们看来,当前存在的数据壁垒,原因是多方面的,被总结为“不敢开”“不愿开”“开不了”。
在张韶峰看来,“不敢开”是目前情况下制约数据市场化的重要因素。
因为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技术标准不完善,掌握数据的部门不知道哪些数据可以开放,特别是近两年来,相关部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监管不断加强,一些不当获取和使用的信息技术企业受到处罚。这种情况下,掌握数据的部门因为担心不当开放和使用数据,造成违规违法,很难主动推进数据市场化。
一位金融科技公司人士就表示,由于没有明确法律法规细则,相关主体实际上不知道信息保护和合规使用的边界在哪里,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数据的使用者还是提供者,都不敢“轻举妄动”。
对此,董希淼表示,在金融科技应用特别信息获取等方面,监管部门采取一些监管措施,总体来说效果还是比较好,但个别地方存在“一刀切”情况,担心一些简单粗暴的“运动式”做法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要处理好信息获取与隐私保护的关系,抓紧出台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业界非常渴望政府可以聚焦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监管框架,尽早明确相关边界认定。”李小加在提案中表示。
李小加认为,为了避免过早、过窄地窒碍数据市场发展,应打破“法不允许不可干”的传统约束,接受“法不禁止皆可干”的现代原则。
张韶峰表示,国家可考虑尽快出台法律法规,让守法合规企业,更好地利用数据要素为经济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