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介绍柳江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近两年学生就业的情况,分析学生就业不稳定的原因,探讨对策。
【关键词】中职 就业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B-0016-02
一、柳江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近两年学生就业情况
(一)2011级学生就业情况。2013年6月,2011级电子1班、计算机应用1班和2班的103名学生到珠海佳能公司就业,一年后流失23人,稳定率为87.7%;焊接专业的27名学生安置到中国重汽集团柳州运力公司,一年后流失2人,稳定率为92.6%。电子1班的14名学生到广东德豪润达珠海制造中心就业,分配在装配车间、丝引室、质检等部门岗位,期间还根据生产需要进行了部分岗位的变动,但两个月后,他们中除一个跳槽到邻近的威士茂公司外,其余都撤回家中,然后自寻企业或等待学校重新安置。服装专业两个班共67人,除7人由柳江县蓝天复合厂招收为乡镇代理外,其余全部安置到柳州市威隆服装厂,在实行计件工作后三个月,只有一个人留下,其他的全部撤离,分散到广东各服装厂或电子厂。电子2班和计算机应用3班48人于就业最困难的时期安置到东莞创慈磁性有限公司就业,半年后只留下6人,其余全部离开,自寻企业或跟随高年级学生到其他企业。
(二)2012级学生就业情况。2014年6月,2012级焊接班学生29人到中国重汽集团柳州运力公司,流失2人,稳定率为93%;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运用与维修三个专业97人到深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就业,流失50人,稳定率为48%。服装1班的28人安排到广东开平市兴时年服装有限公司就业,5人流失,稳定率为82%;服装2班的24名学生,由于先期在柳州民族中专学校就读,进行一学期的勤工俭学,于12月12日也同样安置到开平市兴时年服装公司实习就业,截至2014年12月,流失19人,稳定率为20%,这些流失的学生又回到原来勤工俭学的电子厂工作,其他学生则进了柳州周边的企业,这期间多有变动,收入也极不稳定。电子技术应用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58名学生到东莞柏能电子厂就业,春节过后全部流失,有部分自行到其他企业工作,部分闲置在家。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31名学生安置到柳州周边的汽车修理厂,工作满3个月的只有一个人留下来,其余全部流失。模具与制造专业的39名学生安置到柳州市周边的企业,大部分学生流失,于半年内都更换了2至3家的企业。2012级汽修班56人到柳州五菱,一个月后走了32人。
二、学生就业不稳定的原因
(一)技术不精,收入不理想。职业学校的教学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进行的,既要进行一定的文化教育、法制教育等,又要进行一定的理论教学,才能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而操作技能的教学又包含了各种门类的技能,学生各项技能都要学,却没有一样是精通的,这与企业的用工的单一性技能难免有些冲突。如模具设计制造专业,学生需要学习车、铣、钻、刨、磨等技能,而企业生产需要的只是单一的某方面的精湛技能,这使得学校教学与企业用工不对接。学生刚刚进厂时,技术不熟练,每月收入只有1200~1500元,而老工人有2500~3000元,相比之下,达不到学生预期的目标,这样,学生感到不满意,企业也不认可。
(二)所学专业的多样性与企业工作的单一性产生冲突。职业学校所开设的专业绝非单一的技能学习,而学生到企业工作时,从事的绝大部分是单一技能工种,这导致学生其他方面的技能变得生疏和不精通。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了车、铣、钻、刨、磨等技能,可以干车工、铣工和磨工,而到企业里就只能干一样工种如钻工或者刨工,学生为了尝试多个工种,纷纷跳槽,到这家企业做一下车工,再到那家企业做一下钻工,又到另一家干一下铣工,不知何时才能进行综合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将自己所学的各种工种集于一身展现出来。其他专业的学生也有类似的情况。
(三)就业理想化,生存无压力。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初级技术工人,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对初级技术工人的理解太过理想化,所干的工种、所在的岗,并不能得到最大地体现。工作、生活稍不如意,就辞职离开。再加上“90后”学生在家里大都很受宠,大部分没有生存的压力,家长不愿自己的子女太过辛苦,所以只要学生反映在企业“很辛苦”,他们往往都会支持子女离职。
(四)企业用工流水作业,学生所学技能无用武之地。许多学生也知道就业对自己未来工作的重要性,但刚开始工作的新鲜感一过,纪律就松散下来了。加之企业对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开始放任自己,出现了迟到、早退、旷工等现象。加上大多数企业都进行流水线作业,所涉及的专业技能少,给学生一种学无所用、枯燥无味的感觉,学生心态不稳定,离岗情况增多,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流失。
三、对策
(一)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应让学生明白,职业选择的目的是为了个体能够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从而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发挥自我价值。一方面,由于是自己喜欢的职业,工作起来心情愉悦,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职业满意感;另一方面,如果职业与自己的能力、个性相适应,更能使个体在工作中发挥特长、开发潜能,做出更多的贡献并提高职业的社会、经济效益。所以,在选择职业时一定要慎重,本着对自我发展负责的态度,掌握充分的资讯,并对自己进行客观地分析。而一旦确定了工作,就应积极投入,尽快适应,争取早点干出成效。同时,在择业过程中,还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自己不能胜任、不感兴趣的工作,即使待遇再好也不要轻易接受,这样,可以减少由于工作本身所带来的挫折、失落和不适应感,由此产生被迫离职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减小。
(二)加强对学生进行择业教育。就业前,学校应明确地告诉学生,虽然很多企业在招聘时都表示不限专业,但在最终确定人选时,专业对口仍是加分的因素,因此,不要轻易否定和放弃专业。当然,如果过于强调专业对口,认为工作不发挥专业优势就是埋没人才、浪费资源,那也不利于学生广泛地考察和筛选职业。 (三)加强对学生择业能力的培养。应将职业指导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可有针对性地开设就业、创业课程,聘请专业就业指导教师和企业界人士集中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教育,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另外,在新生入校之际,应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进行测试、分类,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兴趣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学生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课程,以加强择业能力。因为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社会要求就业者具有相对宽泛的专业能力,以适应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
(四)以“技术”论英雄,不以“薪资”论价值。学校在招生过程中不宜过度宣传“带薪”程度,教学中也应加强双向选择、责任和风险意识教育,在坚持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同时,还应加强毕业生就业前置管理。即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前,学校与企业应就具体的用工问题达成共识,并就某一工作程序上的操作技能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以使学生达到熟练程度。还应告诉学生,只有掌握了过硬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术技能,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才能立足于社会。还应从企业用工的实际情况出发,调整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术适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人之常情。但不少毕业生只考虑“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很少了解社会的需求,很少用“我能做什么”的眼光全面地审视自己,因此,常会处于尴尬境地。学校应给学生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既要看到学生的长处,又要看到学生的短处;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因素,又要考虑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使学生心中有数,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中职生,所学的知识、技能有限,暂时还不能胜任一些工作岗位,只有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地干,充分发挥既有的专业知识,通过锻炼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真正做到从士兵成为将军。
(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就业。学生对待就业往往有一个误区,即有些学生仍不能体会到就业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眼高手低,这就容易失去一些就业机会。因此,学校应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发展的走向,摆正自己的位置,合理看待就业机会。应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理念,教育学生对就业单位、岗位的选择要有度,适当降低择业的期望值,首先解决生存问题,以满足一个主要条件为主,其余不可过分强求;从素质、能力、学历等实际条件出发,找准适合自己的岗位。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随着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到时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新选择新的就业单位和岗位。
总之,稳定学生就业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诚信意识、敬业意识、奋斗意识、责任意识和合理的就业期望值;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在学生就业后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思想工作;需要学校加快职业指导教学的改革,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进行岗前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竞争意识、创业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辉英.对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08(21)
【作者简介】周 辉(1968- ),男,湖南永州人,柳江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就业办主任,高级讲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德育教育、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责编 苏 洋)
【关键词】中职 就业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B-0016-02
一、柳江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近两年学生就业情况
(一)2011级学生就业情况。2013年6月,2011级电子1班、计算机应用1班和2班的103名学生到珠海佳能公司就业,一年后流失23人,稳定率为87.7%;焊接专业的27名学生安置到中国重汽集团柳州运力公司,一年后流失2人,稳定率为92.6%。电子1班的14名学生到广东德豪润达珠海制造中心就业,分配在装配车间、丝引室、质检等部门岗位,期间还根据生产需要进行了部分岗位的变动,但两个月后,他们中除一个跳槽到邻近的威士茂公司外,其余都撤回家中,然后自寻企业或等待学校重新安置。服装专业两个班共67人,除7人由柳江县蓝天复合厂招收为乡镇代理外,其余全部安置到柳州市威隆服装厂,在实行计件工作后三个月,只有一个人留下,其他的全部撤离,分散到广东各服装厂或电子厂。电子2班和计算机应用3班48人于就业最困难的时期安置到东莞创慈磁性有限公司就业,半年后只留下6人,其余全部离开,自寻企业或跟随高年级学生到其他企业。
(二)2012级学生就业情况。2014年6月,2012级焊接班学生29人到中国重汽集团柳州运力公司,流失2人,稳定率为93%;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运用与维修三个专业97人到深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就业,流失50人,稳定率为48%。服装1班的28人安排到广东开平市兴时年服装有限公司就业,5人流失,稳定率为82%;服装2班的24名学生,由于先期在柳州民族中专学校就读,进行一学期的勤工俭学,于12月12日也同样安置到开平市兴时年服装公司实习就业,截至2014年12月,流失19人,稳定率为20%,这些流失的学生又回到原来勤工俭学的电子厂工作,其他学生则进了柳州周边的企业,这期间多有变动,收入也极不稳定。电子技术应用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58名学生到东莞柏能电子厂就业,春节过后全部流失,有部分自行到其他企业工作,部分闲置在家。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31名学生安置到柳州周边的汽车修理厂,工作满3个月的只有一个人留下来,其余全部流失。模具与制造专业的39名学生安置到柳州市周边的企业,大部分学生流失,于半年内都更换了2至3家的企业。2012级汽修班56人到柳州五菱,一个月后走了32人。
二、学生就业不稳定的原因
(一)技术不精,收入不理想。职业学校的教学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进行的,既要进行一定的文化教育、法制教育等,又要进行一定的理论教学,才能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而操作技能的教学又包含了各种门类的技能,学生各项技能都要学,却没有一样是精通的,这与企业的用工的单一性技能难免有些冲突。如模具设计制造专业,学生需要学习车、铣、钻、刨、磨等技能,而企业生产需要的只是单一的某方面的精湛技能,这使得学校教学与企业用工不对接。学生刚刚进厂时,技术不熟练,每月收入只有1200~1500元,而老工人有2500~3000元,相比之下,达不到学生预期的目标,这样,学生感到不满意,企业也不认可。
(二)所学专业的多样性与企业工作的单一性产生冲突。职业学校所开设的专业绝非单一的技能学习,而学生到企业工作时,从事的绝大部分是单一技能工种,这导致学生其他方面的技能变得生疏和不精通。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了车、铣、钻、刨、磨等技能,可以干车工、铣工和磨工,而到企业里就只能干一样工种如钻工或者刨工,学生为了尝试多个工种,纷纷跳槽,到这家企业做一下车工,再到那家企业做一下钻工,又到另一家干一下铣工,不知何时才能进行综合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将自己所学的各种工种集于一身展现出来。其他专业的学生也有类似的情况。
(三)就业理想化,生存无压力。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初级技术工人,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对初级技术工人的理解太过理想化,所干的工种、所在的岗,并不能得到最大地体现。工作、生活稍不如意,就辞职离开。再加上“90后”学生在家里大都很受宠,大部分没有生存的压力,家长不愿自己的子女太过辛苦,所以只要学生反映在企业“很辛苦”,他们往往都会支持子女离职。
(四)企业用工流水作业,学生所学技能无用武之地。许多学生也知道就业对自己未来工作的重要性,但刚开始工作的新鲜感一过,纪律就松散下来了。加之企业对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开始放任自己,出现了迟到、早退、旷工等现象。加上大多数企业都进行流水线作业,所涉及的专业技能少,给学生一种学无所用、枯燥无味的感觉,学生心态不稳定,离岗情况增多,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流失。
三、对策
(一)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应让学生明白,职业选择的目的是为了个体能够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从而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发挥自我价值。一方面,由于是自己喜欢的职业,工作起来心情愉悦,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职业满意感;另一方面,如果职业与自己的能力、个性相适应,更能使个体在工作中发挥特长、开发潜能,做出更多的贡献并提高职业的社会、经济效益。所以,在选择职业时一定要慎重,本着对自我发展负责的态度,掌握充分的资讯,并对自己进行客观地分析。而一旦确定了工作,就应积极投入,尽快适应,争取早点干出成效。同时,在择业过程中,还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自己不能胜任、不感兴趣的工作,即使待遇再好也不要轻易接受,这样,可以减少由于工作本身所带来的挫折、失落和不适应感,由此产生被迫离职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减小。
(二)加强对学生进行择业教育。就业前,学校应明确地告诉学生,虽然很多企业在招聘时都表示不限专业,但在最终确定人选时,专业对口仍是加分的因素,因此,不要轻易否定和放弃专业。当然,如果过于强调专业对口,认为工作不发挥专业优势就是埋没人才、浪费资源,那也不利于学生广泛地考察和筛选职业。 (三)加强对学生择业能力的培养。应将职业指导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可有针对性地开设就业、创业课程,聘请专业就业指导教师和企业界人士集中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教育,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另外,在新生入校之际,应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进行测试、分类,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兴趣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学生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课程,以加强择业能力。因为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社会要求就业者具有相对宽泛的专业能力,以适应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
(四)以“技术”论英雄,不以“薪资”论价值。学校在招生过程中不宜过度宣传“带薪”程度,教学中也应加强双向选择、责任和风险意识教育,在坚持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同时,还应加强毕业生就业前置管理。即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前,学校与企业应就具体的用工问题达成共识,并就某一工作程序上的操作技能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以使学生达到熟练程度。还应告诉学生,只有掌握了过硬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术技能,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才能立足于社会。还应从企业用工的实际情况出发,调整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术适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人之常情。但不少毕业生只考虑“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很少了解社会的需求,很少用“我能做什么”的眼光全面地审视自己,因此,常会处于尴尬境地。学校应给学生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既要看到学生的长处,又要看到学生的短处;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因素,又要考虑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使学生心中有数,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中职生,所学的知识、技能有限,暂时还不能胜任一些工作岗位,只有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地干,充分发挥既有的专业知识,通过锻炼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真正做到从士兵成为将军。
(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就业。学生对待就业往往有一个误区,即有些学生仍不能体会到就业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眼高手低,这就容易失去一些就业机会。因此,学校应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发展的走向,摆正自己的位置,合理看待就业机会。应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理念,教育学生对就业单位、岗位的选择要有度,适当降低择业的期望值,首先解决生存问题,以满足一个主要条件为主,其余不可过分强求;从素质、能力、学历等实际条件出发,找准适合自己的岗位。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随着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到时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新选择新的就业单位和岗位。
总之,稳定学生就业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诚信意识、敬业意识、奋斗意识、责任意识和合理的就业期望值;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在学生就业后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思想工作;需要学校加快职业指导教学的改革,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进行岗前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竞争意识、创业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辉英.对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08(21)
【作者简介】周 辉(1968- ),男,湖南永州人,柳江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就业办主任,高级讲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德育教育、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