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博物馆文化建设之策略研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sa9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博物馆已成为大家外出旅游必去的地方,这是因为其承载了一座城市的发展历史和风俗文化。为了大幅度提升竞争潜力,各个博物馆都专注于搞好自身的文化建设工作。为了全面迎合国家文化建设的趋势,文章在客观阐述博物馆文化传承作用、文化建设现存问题和应对要点的基础上,探讨日后加强博物馆文化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建设;问题;策略
  0 引言
  博物馆作为我国的宣传教育和科研单位,承担着文物收藏、标本展览、历史传承、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等重大使命,核心目标在于加深对国民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进一步引领社会的综合发展。至于究竟怎样科学有效地加强博物馆文化建设,相关细节会在后续阐述。
  1 博物馆的文化传承作用
  博物馆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文化复合体,蕴藏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其和现代城市文化保持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呈现出较强的科学性、直观性等特征。①如今博物馆被民众视为现代城市的代名词,馆内硬软件设施不断更新,目的就是创建更加便捷、舒适、安全的文化环境,满足群众不断提升的体验和学习需要。另外,博物馆还会定期组织学术讲座、文物展览等主题活动,其间主张持续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服务准则,进一步使民众直观地感受各时期的历史文明,彰显出博物馆强而有力的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归结来讲,在社会、城市文化体系中,博物馆的地位和价值不可小觑,当下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基于社会需求,定期加大各类资源的投入和应用力度,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2 当前我国博物馆文化建设中遗留的问题
  2.1 内容更新缓慢,设施老旧
  一直以来,我国博物馆基本上采用的是传统的展览模式,现场陈列的内容不是十分丰富,加上维修养护不够及时,导致相关设施过于老旧。②久而久之,就会使博物馆的吸引力愈来愈小,难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前来参观。
  博物馆文化建设的灵魂始终在于内容。换句话说,在建设和运营博物馆时,不可一味地将注意力放在建筑形态上,更要兼顾文化输出,否则即便外表再华丽,少了文化内涵,不过沦为一片废墟。这类问题有待各个博物馆建设者予以关注和深思,一旦疏忽,就会持续削减博物馆的生机活力。为何首都博物馆会那样美丽动人,原因就在于其内容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呈现的内容别具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一到周末,便会吸引各类人群涌入参观。相比之下,我国其他地区的博物馆便不能像首都博物馆这般频繁和大规模地更新展览内容,也很少能赋予现场参观的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希望日后相关建设者可以定期调整馆内的展览内容和基建设施,以谋求更加长远的经营和发展先机。
  2.2 管理者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强
  须知,我国有许多博物馆延续了传统的衙门作风,和群众的亲和度低,有时会出现文物丢失、馆舍损毁等不良现象,其根源则在于相关建设者和管理者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未能达标。如若这类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就会给博物馆文化建设带来阻碍,而今后整改的重点便在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具体方式就是引起上级领导对人才建设的重视,创建专门的人才培训委员会。
  3 应对上述问题的要点
  博物馆文化建设要紧跟时代、社会的变化趋势,通过游览博物馆,我们能够快速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背景,以及基层群众的文化品位。③至于要怎么有效地解决我国博物馆文化建设中常见的问题,具体方法如下。
  3.1 明确设计主题
  纵观我国的博物馆,可以细分为社会历史、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综合等不同类型。社会历史类还包括历史考古、革命史研究、民俗民族、纪念类;自然科学类又包含自然、科学技术两种;文化艺术类又涉及文学、建筑、绘画、戏剧等诸多领域;综合类顾名思义,兼备社会和自然科学两种特性,可以拓展出的类型更是尤为丰富。所以说,在进行博物馆设计前,务必要明确主题,避免盲目跟风,相应地要多考虑本地的自然资源、人文风俗等特色,至于空间规模上则要视可能参观的人数而定。
  3.2 彰显教育价值
  博物馆具备三个基础性的功能,即文物收藏、历史研究、文化教育,其中文化教育是十分关键的一项。部分博物馆未能将该功能有效发挥,不足以影响年轻一代国民。为了将博物馆建设得更加贴近大众需要,与时俱进,实现更大范围的普及,当下最为紧急的就是竭力强化和教育机构间的互动关系。原因在于,学生代表着国家的未来,中国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离不开他们,吸引他们自主地参观博物馆各类展览,可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滋养,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产生更准确的认知,形成对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日后增强我国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奠定基础。
  3.3 促进馆际间的沟通合作
  客观来讲,各个博物馆内的藏品数量相对有限,要想像首都博物馆那样每天吸引大批游客,加大文化的渗透和传播力度,就需要基于实际情况去更新展览资源和内容,为博物馆注入新鲜血液。虽然不可以直接照搬照抄国外的藏品内容,但是可以考虑和周边的博物馆建立紧密的沟通合作关系。我国地大物博,不定期地进行馆际间的展品交换,不仅可以提高各个博物馆的吸引力和知名度,更重要的是能够使愈来愈多的年轻人了解我国的古老文化,陶冶他们的情操,启迪他们的心智。
  3.4 增强民众对博物馆的认可度
  以前来博物馆参观比较多的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鲜有基层民众。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消极现象,根源就在于人们长期深受原始观念约束。如今博物馆并非文化人的专属之地,而是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有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现代博物馆已然成为提升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的主要课堂。客观来讲,兴趣和情操的养成不可一蹴而就,而知识的积累沉淀也要仰仗前期系统化的学习,在此期间,博物馆恰好能够发挥出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作用。①为了顺利达成上述教育目标,就要竭力强化民众对博物馆的认可度和支持度,大力响应国家文物局的号召,努力促成各省市博物馆间的互动合作,选择在特定时间并基于国家博物馆协会的要求组织多元化的实践交流活动,在吸引群众注意力和提高群眾参与度的同时,强化他们对博物馆的认可度。长此下去,在提升游客满意度的同时,培养他们健康合理的生活情趣和文化品位。   4 加强博物馆文化建设之策略
  博物馆在进行文化建设时要足够全面,大力贯彻整体、原地、活态、自我、开放等建设准则,这样才能够塑造出更多的精品展览,吸引更多人前来参观和学习。
  4.1 多考虑实际,塑造精品
  博物馆文化建设可谓任重而道远,要在力求彰显出时代特色的同时,兼顾自身实际,切忌盲目关注眼前利益或是一味地进行场馆美化,否则将难以推动博物馆的可持续运营和发展。博物馆文化建设期间,藏品的收集和监管等流程,都会深受设计者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各个博物馆极力倡导陈列精品意识的背景下,相关管理者更加有必要一改以前一味追逐精美物件的习惯,相应地要深入挖掘藏品文化内涵,反映文物背后隐藏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特征。事实上,经过百年实践,我国博物馆在诸多领域都获得颇高的成就,但也在新形势下面临全新的挑战和困境,为了谋求更长远的发展机会,就要动员更多的学科研究人员,引导他们深入性地探讨总结。再就是推广应用一系列实用的科学技术,使博物馆陈列形式新颖、多元,适应时代变化规律,做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及整个社会服务。
  4.2 强化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搞好精神文化建设
  博物馆的精神文化内涵所在,主要透过管理者和基层职员的平常表现反映出来。精神文化是团体发展的生命之源,营造和谐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有助于持续调动职员们的主观能动性。此外,任何一个组织想要壮大和发展,都要依靠一位优秀的管理者来指导。同理,在开展博物馆文化建设活动时,最好先筛选一个优秀的管理者,由其负责建立和壮大管理团队,并要做到知人善用,使管理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发挥所长,合力引领博物馆的长效运营和发展,将内部的文化建设提升到全新的高度。
  再就是要长期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准则。一直以来,博物馆主要借助馆藏陈列对参观人群进行教育,借此发挥出深刻的社会功能。馆藏陈列是博物馆与民众交流的重要媒介,陈列设计水平怎样,将直接决定博物馆的长期收益。以往陈列的展品都关注外表的精美效果,旨在彰显出馆内收藏的丰富性和现实价值。究其本质,藏品陈列的意义,便是要大力地传播民族文化,培养基层群众的民族文化自信。可随着社会进步,民众的知识素养不断提升,不再一味追逐展品的外在美,更加希望挖掘它们背后隐藏的宝贵文化和历史素材。在这样的变化影响下,博物馆要懂得随机应变,在文物展览设计中多体现出人本式的服务准则,满足大家多元化的欣赏需求。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持续更新的环境下,为丰富博物馆内部展览带来了保障,比如说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就让博物馆的展览设计活动变得更加便捷。今后工作的重心,要基于大众兴趣导向,在陈列展览中加入更多符合大众审美取向的元素,再配合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动态演示,赋予展品强劲的生机活力,令现场参观者产生逼真、生动的观感效应,进一步激发他们聆听现场讲解和领悟文化内涵的兴趣,从中获取知识和陶冶自身情操。
  4.3 加大对非遗的征集力度
  我国各个博物馆始终致力于到民间调查和收集各类有价值的民俗藏品,不过到头来都是一些物質性的实体文物,对于那些极富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气的非遗很少关注,包括一些地道的民间音乐、传统技艺、文学作品等。民俗文化遗产同样宝贵,需要加大保护力度。优秀的博物馆管理者和基层职员要明确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收集、钻研、保护民俗文化遗产。再就是要掌握民俗文物的特殊性,即其并非深埋地下而是散落于民间,也不是数量太少而是类型多元、数量巨大。为了进一步强化对这类文物的征集力度,不仅要及时培养平等对待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理念,更要在征集过程中精细筛选和科学检验认证,努力做到积少成多。
  4.4 凸显博物馆建筑的生态和环保特征
  博物馆的馆址筛选、空间规划、结构形态设计等环节都相对烦琐,要求参与人员时刻遵循科学的理念予以规划,切勿延续传统的功利主义思想,这样博物馆建成和运营后,才不至于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还有人们的审美标准等背道而驰。①为了使博物馆的公共文化设施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全面地服务社会发展,就需要充分考虑博物馆公共文化设施给生态环境方面带来的各种影响,致力于在建筑上生动呈现出生态、环保等特征。纵观当下,已经有愈来愈多的博物馆开始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并接连进行多种突破性尝试,相信这对于日后博物馆事业的正确发展大有裨益。
  5 结语
  综上所述,判断一个国家是否繁荣先进,不仅要看其创建了多少规模庞大的博物馆,同时要关注其是否可以全面传承、保护、发展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任何一个民族,只有其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足够重视,才会拥有较强的自信心,从而带动社会的改革进步。希望今后我国各地在建设和运营博物馆时,能够在充分处理自身资源紧缺等问题、增强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效果的基础上,实时收集、补充一系列富有地域民俗特色的历史遗产、文化资产。长此以往,满足现代人群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体验需要,在人本式的服务中收获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其他文献
摘 要:近些年来,博物馆的触角不断延伸,不仅承担了贮存、收藏各类自然、科学以及文学物品与艺术品的责任,还具有了教育功能。在此发展趋势下,基层博物馆必将与学校展开合作。文章结合实际,对基层博物馆进校园的意义及开展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为相关工作带来些许帮助。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教育;意义;策略  基层博物馆的建馆理念“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坚持面向独特的地域文化,服务公众的方向,充分发挥
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为观众,如何增强观众对博物馆展览的印象和如何让博物馆讲好自己的"故事"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针对收集的159份陕西历史博物馆调查问卷,讨论博物馆观众的来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博物馆正承载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朝着无边界化的方向发展。作为新时期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博物馆教育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其无边界性
摘 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日趋普遍和成熟。数字化技术在古建筑保护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丰富了古建筑保护方式、方法,并带动更多人投身到这项工作中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文章对我国当前古建筑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研究,从数字化技术应用层面对古建筑保护工作进行了探讨,希望为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数字化技术;应
博物馆是传播与展示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举办的各类展览是人们了解历史最直接的途径。近年来,博物馆的展陈设计研究开始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展陈设计中的文物
摘 要:文旅融合对博物馆职能提出了全新要求,重新定位博物馆的职能,实现博物馆职能转变和创新,拓展博物馆发展的方向,在实践上、理论上有其现实意义。革命博物馆作为红色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如何拓展职能重新定位,与旅游深度融合,让革命文物传达新理念,给人新体验,实现新价值,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促进革命博物馆的科学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文旅融合;革命博物馆;红色旅游;定位;方向  纵观
在闽南地区,除了红砖大厝和五脚距以外还有另一种传统建筑—番仔楼。番仔楼见证了闽南人出外经商的历史,见证了闽南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文章从番仔楼的建筑形式入手进行
5月17日,“国家名片 紫禁瑰宝—故宫主题邮票特展”开幕式在故宫博物院斋宫举办。本次展览由故宫博物院和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主办,5月18日起在故宫博物院斋宫展厅对公众开放。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黄孟复、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康宁出席开幕式。  本次展览的最大亮点在于“邮票与文物同框,历史与时代相映”,首次将新中国发行的故宫主题邮票和相应的故宫文物合璧呈现,在展现故宮文化和
摘 要:目的是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人才,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强化学习的探索性。方法以地方博物馆中学前儿童“非遗课”的数字化展示应用为例,通过数字媒体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反思归纳问题,导入博物馆中学前儿童“非遗课”项目进行分析,探讨教学特色和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结论以产业需求引导教学方向,教学成果反馈产业需求,同时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在“产—学—研”相融合的教学中,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  关键
摘 要: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一大发展趋势,是逐渐转向市场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旅游产品开发和实践的过程中,博物馆更多停留在借鉴及模仿阶段,没有主打旅游产品推出,也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和消费需求展开合理规划。对此,在日后的发展和完善中,我国博物馆需要从市场定位、品牌形象树立、产品创新化设计、营销宣传等角度进行建设和发展,将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等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提升文化文物单位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