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见病机分类探讨

来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lm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机是中医学术体系中具有原创思维特色的概念,但由于当前证候理论几乎包揽了中医学临床医学体系的全部,病机则一直被埋没在其中,以至于病机理论和临床应用体系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尚未解决,如常见病机有哪些,其层次结构如何,至今尚未有系统阐述.笔者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简称行标)的证候名称为素材,根据疾病发生、疾病存续、疾病发展等三个不同阶段,总结出三类12种常见病机,其中疾病发生类病机5种,即有新感、伏发、直中、失时、失宜,疾病存续类病机3种,即正虚失能、邪实阻滞以及升降失常;疾病发展类病机4种,即传、兼(夹)、变、化,期待以此为开端,构建以病机为核心的疾病诊治体系,推动病机理论研究的深化与临床应用.
其他文献
系统性硬化症(SS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皮肤增厚和纤维化、微血管改变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异常为特征,可累及心、肺、肾和消化道等内脏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最终导致组织和器官萎缩硬化,预后不良.T细胞活化已被证明可促进SSc中的纤维化和微血管病变.近期研究表明,B细胞也可能参与SSc发病,如SSc患者的B细胞CD19表达上调,其是B细胞活化的关键调节剂,可诱导记忆B细胞和特异性自身抗体产生.在SSc模型小鼠中,也存在B细胞活化异常,与皮肤和肺纤维化有关.此外,抗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的B细胞耗竭疗法可
探究凉血消风汤治疗血热兼风证型银屑病的证型方剂特点和临床运用研究进展.现代银屑病患者的病机特点多为内有血热、外受风邪所致的表里同病,凉血消风汤既可疏风止痒,驱散表邪,又能清热凉血,肃清内热,调和气血阴阳,起到内外兼治的作用,故可用于治疗血热兼风证型的银屑病.辨证运用凉血消风汤治疗银屑病,可为皮肤科临床诊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中医药以原创而发生之后,薪火传承,有各时期创新的成果汇入原则,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医学体系.创新由本根、方法与应用三部分组成,全体系的创新如此,各项创新也是这样.
期刊
分子生物学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是分子生物学理论课的配套课程.文章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设置特点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实验教学总体思路和目标、教学方式和内容、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为提高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与泉源.重塑回归象思维、创新国学原理之精要,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举措,深化医学人学的中医理论研究是再创中医临床优势的先声.中医中药学界必须认识自己学科的优势,吸纳古今中外先进文明与技术充实中医学科,我们必须扬其所长进而寻踪国学原理汇总各学派精粹擢升基础理论.
肺系疫病是以肺系为主要感染部位与传染途径的疫病,是疫病中发病率、传染性及流行性较高的一类疾病.在不断与新发疫病作斗争的临床实践中,中医肺系疫病诊疗理论经历了在伤寒理论范畴内的孕育、从伤寒理论体系逐渐分化、病机治法理论在宋金元时期的进一步发展、伴随明清温病理论体系的发展以及西学东渐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5个阶段.在梳理肺系疫病诊疗理论演进过程基础上,本文从病因、病位、辨治原则、预防对其诊疗理论要点进行了阐述,以期为防治新发肺系疫病带来启示,为临床预防新发肺系疫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在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背景下,联系“道”“心”对《黄帝内经》“神明”进行通释.“神”的初文“申”本义为“闪电”,“明”本由“日”“月”构成,“神”“明”及其同义复合而成的“神明”皆有“阴、阳及其变化”之义.春秋以前“神”“明”多单用,战国以降“神明”一词开始出现并与“心”“道”发生关联.在比类取象思维方式和天人合一的观念下,“神明”与“心”“道”相通、相合,成为“心中之心”,进一步由认识对象的阴阳变化莫测内化为人的认识过程中的直觉、灵感和难以言说、莫名其妙的内心体验,但“阴、阳及其变化”仍是其基本含义.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层面,是中医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与重要理论工具,涉及藏象、经络、病机、治疗、方药、针灸、养生等中医学主要理论范畴的内容.对于阴阳的概念,应理清阴阳与矛盾的关系,并区分哲学阴阳与医学阴阳的不同.医学阴阳有其特定的医学内容,可直接用于具体指导临床实践,主要包括:①是无形之气与有形之质的抽象表述;②代表了事物不同的特性;③对形神关系的代称;④通过“四时”的概念与五行联系在一起.此外,阴阳还是中医象思维方式的重要体现,参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本文分析了简帛医书中的踝部诊脉法,把马王堆医书《脉法》和张家山汉简《脉书》“相脉之道”段中“掸”释为“触”,认为其所记述的踝部诊脉法是通过分别切按足踝手腕上五寸处及踝腕周匝各条经脉的搏动,根据其异于它脉的表现而确定病变的经脉.文章考察了踝部诊脉法的流传情况,发现在仁和寺唐抄本《太素·诊候一》中,其操作方法已由右手触诊变为弹诊,此为第一变.在《素问·三部九候论篇》及《针灸甲乙经》中,切按部位由腕踝十一经脉脉动处改为仅诊察足踝部,此为第二变.全元起注、杨上善注及敦煌卷子《三部九候论》都记载诊脉部位当于内踝上五
“年少则求之于经”是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制定的诊疗原则.小儿科古称“哑科”,病情尽管难测但病变单纯,在“经”上的表现尤其明显,故以“经”作为切入点诊治,可迅速了解其脏腑气血的虚实及整体状态.尽管只言“求经”,但其中蕴含四诊合参的全部内容;在治疗上重视“求经”,实则兼顾整体、分层次论治,为小儿疾病诊治提供了一种见微知著、执简驭繁的方法.本文通过整理归纳历代医家对“年少则求之于经”的诠释,结合现代相关文献研究,认为求经诊病、求经治病、求经养护是“年少则求之于经”的核心内容,该理论对少年儿童疾病的诊治、养护与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