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腹腔镜术后吻合口漏处理策略的选择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上升趋势。目前,腹腔镜外科手术已逐渐成为AEG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因肿瘤解剖位置特殊、离断食管位置较高以及纵隔区域空间狭小而致腹腔镜下吻合存在吻合难度大、吻合位置高等特点,术后发生吻合口漏风险较大,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对于其吻合口漏的处理,本文从基本原理、内镜治疗和外科治疗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早期识别吻合口漏,并通过多种手段通畅引流,是治疗的关键。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覆膜支架及负压闭合治疗等内镜手段的采用,进一步提高了吻合口漏的治疗效果。外科手术作为一种补救措施,虽然可取得较好的治疗结局,但也伴随着多种并发症及死亡风险,因而必须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其他文献
免疫PET显像是一种新型分子影像模式,其有机结合了单克隆抗体的高特异性与PET显像的高灵敏度。近年来,免疫PET显像探针的临床转化应用日渐增多,其可实现对多种肿瘤的早期无创诊断、抗体治疗患者分层以及放射免疫治疗的精准剂量评估。该文对免疫PET显像在肿瘤诊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国内外临床试验的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表现出了显著的疗效,在我国已被批准进入临床应用。ICIs治疗引起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可发生于任何器官,早期发现和临床干预能够改善患者预后。18F-FDGPET/CT有助于早期发现irAEs,为临床诊疗提供正确的指导。该文旨在对18F-FDGPET/CT在监测irAEs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总结其典型影像学表现和研究进展。
多种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药物正进入临床应用,为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补充。这些药物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来增强整体免疫应答,但同时也会导致非常规的反应模式,这对影像学检查可有效评判治疗效果这一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效的抗肿瘤免疫需要初级和次级淋巴组织发动全身免疫反应来完成。但是全身免疫反应的增强会破坏健康组织的免疫稳态,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通过组织和液体活组织检查,可以更好地了解肿瘤和全身免疫反应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然而,这些方法的适用性受到相关过程中生物、空间和时间异质性的限制。因而,分子影像
在进展期胃癌规范化诊治流程中,标准根治手术与准确的病理报告之间存在一个易被忽视的关键环节——标本的规范化外科处理,即标本离体到病理医师处理之间由外科医生对标本的解剖、固定、取材和记录的过程。规范这个过程,方能准确反映淋巴结详细的分布和数目,明确胃癌术后的病理分期,制定辅助治疗方案,精准地显示术中淋巴结清扫的范围,保障手术的规范化实施,包括整体清扫原则(enbloc)等,同时为后期相关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迄今,我国尚缺乏完整统一的胃癌根治术后标本外科处理的规范及标准。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中国
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相比较于SiewertⅠ、Ⅲ型,存在着较大的临床诊疗争议。《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于2018年发表了首版《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几年来,随着胸腔镜微创技术的发展已经证实,胸腔镜微创手术能使SiewertⅡ型AEG患者受到更小的胸部创伤,经胸行远端食管切除可以实现安全切缘,上腹-右胸入路可以保证纵隔淋巴结清扫效果并使患者生存获益。而内镜手术的发展以及综合治疗理念及其实践,也为SiewertⅡ型AEG治疗模式给予了新的补充。针对手术的残端安全问题和淋巴
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其解剖部位及生物学行为的特殊性,AEG的治疗仍存在诸多争议。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淋巴结清扫范围、食管切缘和胃切除范围、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微创时代的来临,将SiewertⅡ型AEG的诊疗带入了一个逐步完善和规范的阶段,我国亦通过多中心试验(CLASS-10等)在积极探索微创外科在AEG治疗中的价值。相信在多项临床研究、基础实验研究以及大型前瞻性临床研究积极开展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以及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可为患者带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因其特殊的解剖部位,其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的胃癌。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会显著降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术后生存率。AEG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受到患者因素(高龄、肥胖、术前营养状况)、手术因素(手术路径、手术方式、切除范围、预防性联合脏器切除等)、肿瘤因素(分期等)等多方面的影响。而优化围手术期的管理,制定合适规范的手术方式,是预防AEG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所在。所以,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同时,力求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才能使AEG患者真正获益。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在胃癌中的比例呈逐步上升的趋势。由于该部位的肿瘤具有独特的解剖结构及生物学特征,使其在诊断、治疗的多个方面具有一定复杂性,给手术方式、切除范围的选择、淋巴结清扫、治疗决策的制订等带来诸多的难度,也因此一直是学术争论的焦点。随着近年来微创外科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已不断成熟并广泛应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相比于远端胃癌,AEG的微创治疗处于发展相对滞后的状态,也有一系列的问题尚未明确。本文围绕AEG近端胃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两个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大部切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需要清扫下纵隔淋巴结,腹腔镜下纵隔淋巴结清扫可能具有一定优势。基于文献报道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IDEAL2a期研究结果,腹腔镜下纵隔淋巴结的清扫边界推荐为:上界(头侧)-心包下壁,下肺韧带;下界(尾侧)-膈肌裂孔(食管胃结合部);前界(腹侧)-心包前下壁,膈肌;后界(背侧)-胸主动脉前壁;左右边界-纵隔胸膜,其质量控制标准仍在探索中。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之势,其在诊断、淋巴结转移规律和消化道重建方式等均有别于胃上部癌。目前,胃癌保功能手术得到广泛关注,近端胃切除(PG)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除需保障充分的肿瘤根治之外,患者术后短期的顺利恢复与长期的生活质量同样重要,近端胃术后消化道重建对此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在临床工作中,按照AEG的Siewert分型选择不同的手术切除范围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于SiewertⅡ型AEG,多采用腹腔镜PG,消化道重建多采用腹腔镜下食管管状胃侧侧吻合或双通道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