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与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面对这种现状,我们要与时俱进,积极采取对策,营造一个优良的网络氛围,因势利导,努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网络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开展 对策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工作方式,它代表着时代的潮流,具有信息性、开放性、全球性、虚拟性等文化特性,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网络文化”迥异于“传统文化”,因其特有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对社会成员极具吸引力。但网络文化又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充分取其利而去其弊,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群体作为推动网络技术、网络文化发展的生力军,引领了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于是,这就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面对挑战,抓住机遇,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技术、文化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开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网络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网络文化的概念。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媒体所进行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具体说来,网络文化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内容,又包括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内容,就其实质而言,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网络文化的特征。与传统文化相比,网络文化有着许多崭新的特点与特征:一、开放性。信息共享是网络文化的一个主要目的,互联网是没有国界的。美国人John Perry Barlow在其所著的《电脑网络空间独立宣言》一书中指出:“我们正在创造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入的新世界。不会由于种族、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或出生地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特权或偏见。”网络文化的开放丰富了大学生的个性人格,同时也意味着高校间的信息传递及经验借鉴、校园内外社会文化的交流和沟通。马克思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但在现代社会之中,网络文化的信息共享实现了发展的资源共享,人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地域性,而是通过把自身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扩展到全球,又从整个人类社会实现了个体需要的发展和个性的提升。二、虚拟性。在网络空间里,任何网络个体都是“虚拟”的。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中有一幅漫画,一条狗对另一条正在上网的狗介绍经验说:“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的确,任何网民可以用任意名字、性别登陆某虚拟社区,成为其成员,借助文字想象与其他成员开展各种活动。在双方没有面对面交谈前,是不知道对方到底是人还是一条会打字的狗。在广阔的虚拟空间里,从事个人的创造和体验,人们在网上往往以不真实的身份相互交流,在虚拟的媒体载体里,各国民族文化繁衍出更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三、交互性。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与传播者或者受众与受众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直接双向交流的特性叫做网络交互性。网络传播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双向的信息沟通方式,使得网络公民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也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这种信息交流方式突破了人类信息交流单向式的模式,表现出多方向、大范围、深层次的特征。
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信息共享的环境下,网络资源无穷无尽。大学生们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大量的资料,独立解决许多疑难问题。这既提高了学习效率,扩充了知识面,同时也培养了自主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可选择性、平等性、无权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亲和力、人情味,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网络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说服”教育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网络的各种形式当中,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渗透在其中,以增强感染力和影响力。网络是一个新的通讯工具,它的信息传递速度不仅快而且效率高,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化,也能通过网络文化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好的效果,是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的,网络的超时空性恰好为三者的结合提供了方便,使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教育紧密联系,融为一体。
不过,我们也知道,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极大地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严重危害了社会,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一方面,互联网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比较繁杂,各种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和封建迷信等有害信息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给大学生的学业带来严重冲击,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络生态危机,它带来的不利影响,也致使一部分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同时,在网络传播的“虚拟化”方式下,一些大学生的交友方式和人际关系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有导致其行为主体冷漠的倾向。更为明显的是,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他们更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慰藉,在网络上过一些虚拟的生活,以极为消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困难。如果任由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并发展下去,必然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心理健康,甚至会造成大学生生活、人生价值观的扭曲,从而对现实生活彻底丧失信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策略
2000年,胡锦涛同志在共青团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讲话时就曾强调:“特别要认真研究互联网对青年带来的影响,努力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打好网上宣传教育的主动仗。”2010年1月23日,他又就互联网建设和管理提出了“五项要求”,提出:“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建设一个平等、理性而又富于创造意志的校园网络交互平台是我们的使命。抢占时机、抢占网络文化制高点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两手都要抓。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师生直接接触,教师能够对学生因材施教,找出学生道德失衡的原因。但学生不肯轻易暴露自己的缺点,所以教师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其次,传统教学模式也受时间、空间以及教师水平的限制。而网络教学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弊端。在网络世界里,人与人的交谈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使人们可以随意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网络教学突破了时空局限,弥补了教师水平有限的不足。在网络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有选择性地学习自己需要的德育内容。但这种学习模式缺乏有效监控,也缺乏同学间相互促进学习的环境与氛围。甚至在很多时候,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大学生的德育培养就会失去推进的动力。
净化网络环境,整合网络德育教学资源。在信息共享和网络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量不良网络文化和严重的网络犯罪侵蚀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网络文化的管理、建设。在加强和规范网络文化的同时,特别要防止某些人在国内网站中制作、传播以“反动、暴力和色情”内容的文化信息,防止某些人利用网络进行网络犯罪。要尽快建立起网络净化系统,一方面严格监控校园网络,及时清除有害的网络文化;另一方面,对网络文化信息要及时进行筛选、检查,让不良的文化因素远离广大学生,构建和谐数字校园。
主动出击,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面对网络的开放性,广大学生很难避免不受不良网络文化信息的侵蚀、毒害,长此以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如此一来,在网络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互动过程中,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先进思想文化呢?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网络文化的建设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主动出击,让马克思和列宁主义思想文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融入到网络之中,让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关键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要建造现代化的校园网络系统,进一步提高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水平,为加强和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物质基础;第二,要开发一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专用软件,把有关的德育教育内容编成寓教于乐的电子软件,使大学生们易于接受;第三,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网上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道德,将“两课”教育的课堂延伸到网络中去,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进网络文化。
总之,面对网络文化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重视和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者单位分别为:长春理工大学,吉林警察学院)
【关键词】网络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开展 对策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工作方式,它代表着时代的潮流,具有信息性、开放性、全球性、虚拟性等文化特性,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网络文化”迥异于“传统文化”,因其特有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对社会成员极具吸引力。但网络文化又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充分取其利而去其弊,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群体作为推动网络技术、网络文化发展的生力军,引领了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于是,这就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面对挑战,抓住机遇,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技术、文化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开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网络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网络文化的概念。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媒体所进行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具体说来,网络文化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内容,又包括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内容,就其实质而言,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网络文化的特征。与传统文化相比,网络文化有着许多崭新的特点与特征:一、开放性。信息共享是网络文化的一个主要目的,互联网是没有国界的。美国人John Perry Barlow在其所著的《电脑网络空间独立宣言》一书中指出:“我们正在创造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入的新世界。不会由于种族、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或出生地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特权或偏见。”网络文化的开放丰富了大学生的个性人格,同时也意味着高校间的信息传递及经验借鉴、校园内外社会文化的交流和沟通。马克思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但在现代社会之中,网络文化的信息共享实现了发展的资源共享,人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地域性,而是通过把自身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扩展到全球,又从整个人类社会实现了个体需要的发展和个性的提升。二、虚拟性。在网络空间里,任何网络个体都是“虚拟”的。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中有一幅漫画,一条狗对另一条正在上网的狗介绍经验说:“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的确,任何网民可以用任意名字、性别登陆某虚拟社区,成为其成员,借助文字想象与其他成员开展各种活动。在双方没有面对面交谈前,是不知道对方到底是人还是一条会打字的狗。在广阔的虚拟空间里,从事个人的创造和体验,人们在网上往往以不真实的身份相互交流,在虚拟的媒体载体里,各国民族文化繁衍出更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三、交互性。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与传播者或者受众与受众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直接双向交流的特性叫做网络交互性。网络传播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双向的信息沟通方式,使得网络公民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也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这种信息交流方式突破了人类信息交流单向式的模式,表现出多方向、大范围、深层次的特征。
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信息共享的环境下,网络资源无穷无尽。大学生们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大量的资料,独立解决许多疑难问题。这既提高了学习效率,扩充了知识面,同时也培养了自主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可选择性、平等性、无权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亲和力、人情味,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网络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说服”教育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网络的各种形式当中,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渗透在其中,以增强感染力和影响力。网络是一个新的通讯工具,它的信息传递速度不仅快而且效率高,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化,也能通过网络文化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好的效果,是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的,网络的超时空性恰好为三者的结合提供了方便,使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教育紧密联系,融为一体。
不过,我们也知道,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极大地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严重危害了社会,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一方面,互联网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比较繁杂,各种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和封建迷信等有害信息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给大学生的学业带来严重冲击,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络生态危机,它带来的不利影响,也致使一部分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同时,在网络传播的“虚拟化”方式下,一些大学生的交友方式和人际关系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有导致其行为主体冷漠的倾向。更为明显的是,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他们更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慰藉,在网络上过一些虚拟的生活,以极为消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困难。如果任由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并发展下去,必然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心理健康,甚至会造成大学生生活、人生价值观的扭曲,从而对现实生活彻底丧失信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策略
2000年,胡锦涛同志在共青团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讲话时就曾强调:“特别要认真研究互联网对青年带来的影响,努力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打好网上宣传教育的主动仗。”2010年1月23日,他又就互联网建设和管理提出了“五项要求”,提出:“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建设一个平等、理性而又富于创造意志的校园网络交互平台是我们的使命。抢占时机、抢占网络文化制高点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两手都要抓。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师生直接接触,教师能够对学生因材施教,找出学生道德失衡的原因。但学生不肯轻易暴露自己的缺点,所以教师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其次,传统教学模式也受时间、空间以及教师水平的限制。而网络教学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弊端。在网络世界里,人与人的交谈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使人们可以随意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网络教学突破了时空局限,弥补了教师水平有限的不足。在网络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有选择性地学习自己需要的德育内容。但这种学习模式缺乏有效监控,也缺乏同学间相互促进学习的环境与氛围。甚至在很多时候,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大学生的德育培养就会失去推进的动力。
净化网络环境,整合网络德育教学资源。在信息共享和网络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量不良网络文化和严重的网络犯罪侵蚀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网络文化的管理、建设。在加强和规范网络文化的同时,特别要防止某些人在国内网站中制作、传播以“反动、暴力和色情”内容的文化信息,防止某些人利用网络进行网络犯罪。要尽快建立起网络净化系统,一方面严格监控校园网络,及时清除有害的网络文化;另一方面,对网络文化信息要及时进行筛选、检查,让不良的文化因素远离广大学生,构建和谐数字校园。
主动出击,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面对网络的开放性,广大学生很难避免不受不良网络文化信息的侵蚀、毒害,长此以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如此一来,在网络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互动过程中,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先进思想文化呢?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网络文化的建设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主动出击,让马克思和列宁主义思想文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融入到网络之中,让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关键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要建造现代化的校园网络系统,进一步提高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水平,为加强和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物质基础;第二,要开发一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专用软件,把有关的德育教育内容编成寓教于乐的电子软件,使大学生们易于接受;第三,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网上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道德,将“两课”教育的课堂延伸到网络中去,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进网络文化。
总之,面对网络文化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重视和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者单位分别为:长春理工大学,吉林警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