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留下的智慧文化结晶,是他们文化生活记忆的载体。它们不仅对我们的文化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还是天子湖进行新农村改革方向和策略的依凭。没有我镇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没有如今的新天子湖。因此,对天子湖地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对天子湖镇进行构建的同时也应该探究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对现在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做出研究,再对未来情况下如何延续这种传承和保护进行探究和思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子湖;延续;传承和保护
近几年来,我镇高度响应国家新农村改革的号召,大力推动了天子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丰富,其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这一切都离不开干部领导正确的战略指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当然,这种改革有很大一部分是基于我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对其进行长久有效的传承和保护,这种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将首先对天子湖地区目前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现状进行概括和梳理,然后再对其未来形态进行一番研究和探讨。
一、当今情况下天子湖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
1)乡土景观方面的传承。虽然我镇的经济水平在高速发展,而镇内也有许多现代风格的建筑。但古时期流传下的村落建筑风格依然保存的较为完善。而我镇在近几年建成的移民文化馆、吟诗村耕读文化馆和书画馆更是沿用了古老雅致的建筑风格。以厢院为主体的构成方式,配以亭台水榭和水磨石桥,突出了天子湖传统典雅幽静的建筑文化风格。
2)自然文化方面的传承。安吉地区的人民有很大一部分是百年前于太平天国时期移民过来的后裔。因此安吉文化中,移民文化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分支。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民所表现的文化差异和交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安吉地区整体文化的多元性,我镇的高禹村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村更是如此。高禹移民文化馆的建立更是将这种移民特色充分的传达了出来。通过对早期工作农具、生活用品以及民族服饰的展出,可以让人民满足对祖先和故土的追溯情感,在增进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同时,有增强了人民的凝聚力。
耕读文化也是天子湖地区人民长期生活流传下来的宝贵民族文化,为了对这一文化进行纪念和弘扬。我镇吟诗村专门建立了耕读文化展示馆。其展示的古老农具如水车、石磨、捕鱼的船网、捕兽的关笼和夹子等,都可以通过现场演示的方法来加深游客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理解,而古老的三千字画,来宾的留言诗句以及吟诗村的田园模型更是让人以直观的方式接触天子湖传统文化,弘扬了农民古老的精神文化面貌。学生在里面临摹练习字画,外国游客也会尝试摆弄古老的农耕器具,这对于天子湖文化的传承具有相当高的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现状
1)传统节日及庆典方式方面的保护。河南大鼓、舞狮子、旱船等自古以来就会在传统节日上表演的庆典活动目前仍然会在高禹进行开展。有的群众队伍为了精进自身技术,也会自发的进行训练和彩排。而在干部领导的推动下,腰鼓队,秧歌队等群体非遗组织也渐渐恢复,将传统的文化得以延续推广。这种从自身做起的宣扬方式,对传统文化有效的进行了保护。除此之外,我镇还举办了“书画节”和“生态甲鱼文化节”,通过举办节日的方式保护了传统文化的延续,同时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产的精神需求。
2)对非遗文化的利用现状。近年来,天子湖地区的旅游业也在逐步发展起来。借助传统古老的建筑风格与自然景观,再配合一系列生态旅游服务,如垂钓甲鱼,采摘时令水果,观赏农作物等,形成了令人心神向往的自然生态旅游区,充分发挥了美丽乡村绿野湖蓝的特色。这是一种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但同时也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如果对当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利用而不采取保护措施,后果将十分严重。
二、延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
(一)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
正如前文所述,我镇在传承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有一些正确的措施和举动,也获得了一部分预期效果,但这对长期有效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某些方面做出改进和强调。传承的主体是下一代,因此要加大对下一代的教育力度,积极弘扬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意识。具体的做法可以是,让学校举办参观代表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筑的活动,如移民文化馆和吟诗村耕读馆,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继承文化的责任意识,也可以开展征文活动,激发学生对传承非物质文化一场的积极性,更深刻理解其重要价值。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体表现的传承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种多样的实体表现形式,如饮食文化对应的是具有与民族特色的事物和饮食方式,又例如一些手工业文化其表现形式则是手工产物。将上述文化遗产的实体表现过程和方法传承下去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这不仅需要本身的手艺,更需要一种市场推广价值过程。年轻一代觉得古老的工艺没有必要学习,而即使学会了也很难用作经营谋生的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因此可能需要政府部门的推广。就我们高禹而言,首先需要激励本地的年轻人学习精通古老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方法,其次再通过政府的宣传打响高禹特色文化产物品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通过实体表现的方式流向外界。这样在达到延续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能够为村镇人民增收,带动经济发展。
三、延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在特有的乡土景观上的保护
传统的建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体现,而建筑风格更是一项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指标。众所周知,近年来我镇兴办了许多大型建筑,其中有全国最大村镇规模级别的电影院和图书馆。它们的建筑风格都是偏向现代城市建筑的,这一点固然没错。但我们在向城市学习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自身建筑风格和整体氛围的特点。新农村的改革并不是将农村缩影成城市,因此,保留全有乡土景观和适当沿用能够长期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对目前高禹范围内标志性较强的古老乡土建筑进行详细的记录,通过设立档案的方式方便日后查阅资料和修缮维护。另外就是在对新的建筑进行设计时,也可以对其建筑场所周围的环境和整体建筑风格加入考虑,在保证建筑质量和实用性时加入传统的建筑风格元素,高度的增加整体风貌的一致性。达到长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效果。
(二)对传统节日习俗和自然风貌上的保护
正如前文所说,我镇目前仍然保有河南大鼓、舞狮子、旱船等传统节日庆典项目,秧歌队和腰鼓队也复出了。但这些更多的还是基于人民自己喜欢的基础上,可能随着时代的改变和社会潮流的趋势逐渐消失在群众眼中。在这点上政府方面可以做出推广和弘扬作用,通过举办村镇腰鼓、舞狮比赛来调动群众积极性,引发热潮,让传统民俗项目不再被淹没,从而长期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此外还有对于自然风貌上的保护,过度的发展旅游业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影响人民的基本生活状态,对此不仅政府方面要加大监管力度,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计划外,人民群众也应该当家作主,为自己生存的环境负责,不能因为贪图一己私利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达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长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我镇在大力发展经济,积极进行新农村改革的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做出了很多积极的贡献和措施。但目前所做的这些可能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长期有效,因此,需要对其延续性进行一番探究。希望本文能对未来我镇在发展规划中,处理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延续性之间的关系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芳,张义成.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鸡西大学学报,2010,01:145-146.
[2]杨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地方政府责任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
[3]侯瑞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子湖;延续;传承和保护
近几年来,我镇高度响应国家新农村改革的号召,大力推动了天子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丰富,其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这一切都离不开干部领导正确的战略指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当然,这种改革有很大一部分是基于我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对其进行长久有效的传承和保护,这种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将首先对天子湖地区目前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现状进行概括和梳理,然后再对其未来形态进行一番研究和探讨。
一、当今情况下天子湖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
1)乡土景观方面的传承。虽然我镇的经济水平在高速发展,而镇内也有许多现代风格的建筑。但古时期流传下的村落建筑风格依然保存的较为完善。而我镇在近几年建成的移民文化馆、吟诗村耕读文化馆和书画馆更是沿用了古老雅致的建筑风格。以厢院为主体的构成方式,配以亭台水榭和水磨石桥,突出了天子湖传统典雅幽静的建筑文化风格。
2)自然文化方面的传承。安吉地区的人民有很大一部分是百年前于太平天国时期移民过来的后裔。因此安吉文化中,移民文化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分支。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民所表现的文化差异和交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安吉地区整体文化的多元性,我镇的高禹村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村更是如此。高禹移民文化馆的建立更是将这种移民特色充分的传达了出来。通过对早期工作农具、生活用品以及民族服饰的展出,可以让人民满足对祖先和故土的追溯情感,在增进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同时,有增强了人民的凝聚力。
耕读文化也是天子湖地区人民长期生活流传下来的宝贵民族文化,为了对这一文化进行纪念和弘扬。我镇吟诗村专门建立了耕读文化展示馆。其展示的古老农具如水车、石磨、捕鱼的船网、捕兽的关笼和夹子等,都可以通过现场演示的方法来加深游客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理解,而古老的三千字画,来宾的留言诗句以及吟诗村的田园模型更是让人以直观的方式接触天子湖传统文化,弘扬了农民古老的精神文化面貌。学生在里面临摹练习字画,外国游客也会尝试摆弄古老的农耕器具,这对于天子湖文化的传承具有相当高的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现状
1)传统节日及庆典方式方面的保护。河南大鼓、舞狮子、旱船等自古以来就会在传统节日上表演的庆典活动目前仍然会在高禹进行开展。有的群众队伍为了精进自身技术,也会自发的进行训练和彩排。而在干部领导的推动下,腰鼓队,秧歌队等群体非遗组织也渐渐恢复,将传统的文化得以延续推广。这种从自身做起的宣扬方式,对传统文化有效的进行了保护。除此之外,我镇还举办了“书画节”和“生态甲鱼文化节”,通过举办节日的方式保护了传统文化的延续,同时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产的精神需求。
2)对非遗文化的利用现状。近年来,天子湖地区的旅游业也在逐步发展起来。借助传统古老的建筑风格与自然景观,再配合一系列生态旅游服务,如垂钓甲鱼,采摘时令水果,观赏农作物等,形成了令人心神向往的自然生态旅游区,充分发挥了美丽乡村绿野湖蓝的特色。这是一种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但同时也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如果对当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利用而不采取保护措施,后果将十分严重。
二、延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
(一)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
正如前文所述,我镇在传承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有一些正确的措施和举动,也获得了一部分预期效果,但这对长期有效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某些方面做出改进和强调。传承的主体是下一代,因此要加大对下一代的教育力度,积极弘扬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意识。具体的做法可以是,让学校举办参观代表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筑的活动,如移民文化馆和吟诗村耕读馆,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继承文化的责任意识,也可以开展征文活动,激发学生对传承非物质文化一场的积极性,更深刻理解其重要价值。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体表现的传承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种多样的实体表现形式,如饮食文化对应的是具有与民族特色的事物和饮食方式,又例如一些手工业文化其表现形式则是手工产物。将上述文化遗产的实体表现过程和方法传承下去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这不仅需要本身的手艺,更需要一种市场推广价值过程。年轻一代觉得古老的工艺没有必要学习,而即使学会了也很难用作经营谋生的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因此可能需要政府部门的推广。就我们高禹而言,首先需要激励本地的年轻人学习精通古老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方法,其次再通过政府的宣传打响高禹特色文化产物品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通过实体表现的方式流向外界。这样在达到延续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能够为村镇人民增收,带动经济发展。
三、延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在特有的乡土景观上的保护
传统的建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体现,而建筑风格更是一项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指标。众所周知,近年来我镇兴办了许多大型建筑,其中有全国最大村镇规模级别的电影院和图书馆。它们的建筑风格都是偏向现代城市建筑的,这一点固然没错。但我们在向城市学习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自身建筑风格和整体氛围的特点。新农村的改革并不是将农村缩影成城市,因此,保留全有乡土景观和适当沿用能够长期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对目前高禹范围内标志性较强的古老乡土建筑进行详细的记录,通过设立档案的方式方便日后查阅资料和修缮维护。另外就是在对新的建筑进行设计时,也可以对其建筑场所周围的环境和整体建筑风格加入考虑,在保证建筑质量和实用性时加入传统的建筑风格元素,高度的增加整体风貌的一致性。达到长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效果。
(二)对传统节日习俗和自然风貌上的保护
正如前文所说,我镇目前仍然保有河南大鼓、舞狮子、旱船等传统节日庆典项目,秧歌队和腰鼓队也复出了。但这些更多的还是基于人民自己喜欢的基础上,可能随着时代的改变和社会潮流的趋势逐渐消失在群众眼中。在这点上政府方面可以做出推广和弘扬作用,通过举办村镇腰鼓、舞狮比赛来调动群众积极性,引发热潮,让传统民俗项目不再被淹没,从而长期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此外还有对于自然风貌上的保护,过度的发展旅游业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影响人民的基本生活状态,对此不仅政府方面要加大监管力度,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计划外,人民群众也应该当家作主,为自己生存的环境负责,不能因为贪图一己私利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达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长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我镇在大力发展经济,积极进行新农村改革的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做出了很多积极的贡献和措施。但目前所做的这些可能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长期有效,因此,需要对其延续性进行一番探究。希望本文能对未来我镇在发展规划中,处理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延续性之间的关系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芳,张义成.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鸡西大学学报,2010,01:145-146.
[2]杨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地方政府责任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
[3]侯瑞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