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本文是读周世斌先生编著的《音乐欣赏*声乐》一书后的一点感悟与总结,该书立足学前教育专业,涉猎的内容较多,笔者从该书的章节设置到内容解读进行了简要分析,仅供交流之用。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读周世斌先生编著的《音乐欣赏*声乐》一书,觉得本书包含的内容很多,但似乎又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以下是几点笔者对该书特点粗略的总结,仅供交流之用;
一、百花齐放,欣欣向荣
本书拿到,一瞥目錄,总共十四章,却用了不到300页的墨宝就戛然而止了,似乎略显单薄,仔细翻阅各章概括,学习内容较多,分布上不够平衡,大部分一带而过,真是有些‘百花齐放,包罗万象’且有些‘不求甚解’的感觉。如果按照本书的初衷,即主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倒也无伤大雅,适得其法。不过这并不代表对非音乐专业,即学前专业的同学就应该放松要求,何况即使是学前专业的同学也是具有不同层次的区别和要求的,以一概全的策略难免不够恰当。当然,如本书总序后半部分说到本套教材是我国第一套主要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编写出版的音乐教材,“万事开头难”,相信以后的每一次修订都会加以完善。言归正传,说过“百花齐放”,又来“欣欣向荣”,虽然每章讲述较浅,也可以说是不求甚解了,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对于毫无专业基础的同学,不失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了在短时间内广泛的学习音乐知识,了解不同类型的音乐,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素质。所以总的还是鼓励为主,不求甚解的精神有时也是需要的。
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在她们不具备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如果操之过急,效果恐怕会不尽人意,如果按照周世斌先生的意图来做,也许会解决大部分同学的一头雾水。
从本书的第一章《音乐欣赏心理》以及第二章《音乐表现要素、手法和结构》,甚至第三章的《音乐、风格、流派》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之前的一个准备活动,正如本书开篇所说的音乐欣赏是以欣赏者的审美为条件,它表现为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判断等。因此,这三章内容起着重要的依据作用。由于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肯定不能像音乐综合课一样上的有声有色,不过如果我们的同学能够加以思考,理论课经过自己吸收升华后用自己的方法教授以后的教育对象,不失是一个解决其枯燥性的方法,当然,至于如何吸收、升华、再创造,也是目前一代又一代教育者共同思考的课题,正不断的发展前进中。本书前三章的文字描述,概念解释只是后期聆听音乐的指南和辅助,虽不能替代聆听,却也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三、引经据典,恰当选择
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本书中出现了有很多经典的音乐作品,为了更好的向学生阐释这样那样的定义、概念。当然,作品欣赏本身也是本书学习的主要内容,所以恰当的选择音乐作品是非常重要的。
就以第四章《中国民歌和民间歌舞音乐、外国民歌欣赏》为例来说明,本章有三个大题目,而大题目下又划分出了小类别,如汉族民歌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在每一个小题目后面又列举了相应的音乐作品作为欣赏材料,与理论相结合,相辅相承,真正做到了从感性角度上升到理性高度,美中不足的是在对中国民歌、歌舞以及外国民歌的历史以及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方面尚未提及,相较之中国艺术研究所编著的《民族音乐概论》,这一块儿就相形见绌了!
四、分类欠妥,形神分离
由于本书针对的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为了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这么多的音乐类别,不得不在很多章节上稍作简化,甚至一带而过,笔者认为,即使是这样,也应该在章节的划分上多花心思,如果以现在划分,十四个章节,未免有些散漫,由笔者看来,其实第四章的中国民歌和民间歌舞音乐欣赏以及第六章的《中国民族器乐欣赏》完全可以整理为一章,因为它们同时属于民族音乐的范畴,无需散乱在几个章节,还有第五章可以与十二章、十三章、十四章都划在一起,因为都是在讲声乐的问题,无论是在讲它科学发声还是声乐作品,都是对声乐的一个阐释;至于第四章中的外国歌曲部分可以和第七章《西方器乐欣赏》划分为一章,都属于西方音乐范畴,第八章、第九章可以划在一起,歌剧和舞剧都属于舞台上的一种表现形式,应该说都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相结合的舞台艺术,因此更无需分开。至于第十章和第十一章,曲艺音乐和戏曲音乐划在一章,做一个对比教学,不失也是一个很好的想法,更有助于帮助读者去理解;按笔者这样分下来,本书前三章划一章作为音乐欣赏的一个准备,后面按以上划分,本书只需六个章节,从量上看,缩短了一半多,从十四章转化到六章,从质上看,每章更为系统,且不会搞得读者东一段、西一段,形散了,神也跟着散了。所以笔者建议在章节分类上,作者可以多做考虑,当然纯属个人意见和看法。
五、平行线会有交点吗
从本书的题目就可以看到,音乐欣赏和声乐之间有一个圆点,作者明显是想说明,两者不是一个论题,前者和后者是两个部分,这样看来,两者就是所谓的平行线,没有交点,那既然如此,为什么又要编写在一本书之内?再有,正如本套教材共有四本书组成,即《钢琴》、《乐理、视唱、练耳》、《学前音乐教育》和本书《音乐欣赏*声乐》,其它三本题目明确,即使第二本包含了三项,也由于三者高度的融合性,编在一本书,且说得过去,可本书却把音乐欣赏和声乐编在一起,为什么单单是声乐呢?为什么不是不是其他的呢?所以作者这样安排令笔者很是费解啊!这也是为什么笔者想问平行线可以有交点的原因了,正如音乐欣赏与声乐编在一本书的原因,如果作者坚持这样编的话,笔者建议,把第五章声乐体裁与声乐部分编在一起,有一个很好的缓冲和过渡作用,不会让读者觉得声乐部分的出现很唐突,缺乏过渡。强行将两个课程合在一本书,而缺乏过渡,作为一本专业教材欠缺考虑。
综合以上五点,笔者认为总体是好的,但存在一些小小的不足,万事开头难,毕竟是第一套为高师学前专业编写出版的音乐教材,不足是肯定存在的,相信在以后的第N次修订之后,本书会更加完善。
综上所述,本书的通学性以及丰富性的确能够在学生通过自己认真学习后让自己在音乐认识和审美上有一定的提高,更多的还是提出希望,不足只是相对的,最后补充说一句,“包罗万象,不求甚解”非贬非褒,同样是因为它只是相对的,不同专业的同学,角度不一样,看法肯定是不一样的。欣赏音乐时,欣赏者不同,生活经历不同,音乐审美不同,所透露出来的主观色彩也是不一样的。本文仅为笔者的一篇读后所感,仅供参考交流。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读周世斌先生编著的《音乐欣赏*声乐》一书,觉得本书包含的内容很多,但似乎又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以下是几点笔者对该书特点粗略的总结,仅供交流之用;
一、百花齐放,欣欣向荣
本书拿到,一瞥目錄,总共十四章,却用了不到300页的墨宝就戛然而止了,似乎略显单薄,仔细翻阅各章概括,学习内容较多,分布上不够平衡,大部分一带而过,真是有些‘百花齐放,包罗万象’且有些‘不求甚解’的感觉。如果按照本书的初衷,即主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倒也无伤大雅,适得其法。不过这并不代表对非音乐专业,即学前专业的同学就应该放松要求,何况即使是学前专业的同学也是具有不同层次的区别和要求的,以一概全的策略难免不够恰当。当然,如本书总序后半部分说到本套教材是我国第一套主要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编写出版的音乐教材,“万事开头难”,相信以后的每一次修订都会加以完善。言归正传,说过“百花齐放”,又来“欣欣向荣”,虽然每章讲述较浅,也可以说是不求甚解了,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对于毫无专业基础的同学,不失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了在短时间内广泛的学习音乐知识,了解不同类型的音乐,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素质。所以总的还是鼓励为主,不求甚解的精神有时也是需要的。
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在她们不具备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如果操之过急,效果恐怕会不尽人意,如果按照周世斌先生的意图来做,也许会解决大部分同学的一头雾水。
从本书的第一章《音乐欣赏心理》以及第二章《音乐表现要素、手法和结构》,甚至第三章的《音乐、风格、流派》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之前的一个准备活动,正如本书开篇所说的音乐欣赏是以欣赏者的审美为条件,它表现为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判断等。因此,这三章内容起着重要的依据作用。由于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肯定不能像音乐综合课一样上的有声有色,不过如果我们的同学能够加以思考,理论课经过自己吸收升华后用自己的方法教授以后的教育对象,不失是一个解决其枯燥性的方法,当然,至于如何吸收、升华、再创造,也是目前一代又一代教育者共同思考的课题,正不断的发展前进中。本书前三章的文字描述,概念解释只是后期聆听音乐的指南和辅助,虽不能替代聆听,却也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三、引经据典,恰当选择
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本书中出现了有很多经典的音乐作品,为了更好的向学生阐释这样那样的定义、概念。当然,作品欣赏本身也是本书学习的主要内容,所以恰当的选择音乐作品是非常重要的。
就以第四章《中国民歌和民间歌舞音乐、外国民歌欣赏》为例来说明,本章有三个大题目,而大题目下又划分出了小类别,如汉族民歌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在每一个小题目后面又列举了相应的音乐作品作为欣赏材料,与理论相结合,相辅相承,真正做到了从感性角度上升到理性高度,美中不足的是在对中国民歌、歌舞以及外国民歌的历史以及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方面尚未提及,相较之中国艺术研究所编著的《民族音乐概论》,这一块儿就相形见绌了!
四、分类欠妥,形神分离
由于本书针对的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为了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这么多的音乐类别,不得不在很多章节上稍作简化,甚至一带而过,笔者认为,即使是这样,也应该在章节的划分上多花心思,如果以现在划分,十四个章节,未免有些散漫,由笔者看来,其实第四章的中国民歌和民间歌舞音乐欣赏以及第六章的《中国民族器乐欣赏》完全可以整理为一章,因为它们同时属于民族音乐的范畴,无需散乱在几个章节,还有第五章可以与十二章、十三章、十四章都划在一起,因为都是在讲声乐的问题,无论是在讲它科学发声还是声乐作品,都是对声乐的一个阐释;至于第四章中的外国歌曲部分可以和第七章《西方器乐欣赏》划分为一章,都属于西方音乐范畴,第八章、第九章可以划在一起,歌剧和舞剧都属于舞台上的一种表现形式,应该说都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相结合的舞台艺术,因此更无需分开。至于第十章和第十一章,曲艺音乐和戏曲音乐划在一章,做一个对比教学,不失也是一个很好的想法,更有助于帮助读者去理解;按笔者这样分下来,本书前三章划一章作为音乐欣赏的一个准备,后面按以上划分,本书只需六个章节,从量上看,缩短了一半多,从十四章转化到六章,从质上看,每章更为系统,且不会搞得读者东一段、西一段,形散了,神也跟着散了。所以笔者建议在章节分类上,作者可以多做考虑,当然纯属个人意见和看法。
五、平行线会有交点吗
从本书的题目就可以看到,音乐欣赏和声乐之间有一个圆点,作者明显是想说明,两者不是一个论题,前者和后者是两个部分,这样看来,两者就是所谓的平行线,没有交点,那既然如此,为什么又要编写在一本书之内?再有,正如本套教材共有四本书组成,即《钢琴》、《乐理、视唱、练耳》、《学前音乐教育》和本书《音乐欣赏*声乐》,其它三本题目明确,即使第二本包含了三项,也由于三者高度的融合性,编在一本书,且说得过去,可本书却把音乐欣赏和声乐编在一起,为什么单单是声乐呢?为什么不是不是其他的呢?所以作者这样安排令笔者很是费解啊!这也是为什么笔者想问平行线可以有交点的原因了,正如音乐欣赏与声乐编在一本书的原因,如果作者坚持这样编的话,笔者建议,把第五章声乐体裁与声乐部分编在一起,有一个很好的缓冲和过渡作用,不会让读者觉得声乐部分的出现很唐突,缺乏过渡。强行将两个课程合在一本书,而缺乏过渡,作为一本专业教材欠缺考虑。
综合以上五点,笔者认为总体是好的,但存在一些小小的不足,万事开头难,毕竟是第一套为高师学前专业编写出版的音乐教材,不足是肯定存在的,相信在以后的第N次修订之后,本书会更加完善。
综上所述,本书的通学性以及丰富性的确能够在学生通过自己认真学习后让自己在音乐认识和审美上有一定的提高,更多的还是提出希望,不足只是相对的,最后补充说一句,“包罗万象,不求甚解”非贬非褒,同样是因为它只是相对的,不同专业的同学,角度不一样,看法肯定是不一样的。欣赏音乐时,欣赏者不同,生活经历不同,音乐审美不同,所透露出来的主观色彩也是不一样的。本文仅为笔者的一篇读后所感,仅供参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