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让无数蒙古病患走好人生最后一程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zo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年前的蒙古,人们从未听说过“临终关怀”这种说法。如今全球临终关怀医疗国家的排名中,蒙古榜上有名。对此敖登托雅·达瓦苏荣医生功不可没,正是她不懈的努力,才促进了蒙古医疗系统对于姑息治疗的完善,大大地减少了病患去世前的痛苦。
  当17岁的达瓦苏荣医生还远在俄罗斯列宁格勒学习儿科医学时,家里传来了父亲死于肝癌的噩耗。
  “我没有机会照顾我的父亲,甚至连见他最后一面的机会也没有,” 她回忆道,“当我回到蒙古, 我的妹妹告诉我,父亲在去世前一直被病痛纠缠,苦不堪言。”
  几年后,达瓦苏荣成为了一名执业医生。当时,她与罹患肝癌的婆婆住在一起,但仍只能眼睁睁看着婆婆饱受折磨地离世。
  “我照顾她,我喂她吃饭,我帮她洗澡,我帮她更衣,但我无法缓解她的痛苦,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她自责道。
达瓦苏荣医生(右)和她的患者

没听过临终关怀


  当时,在蒙古唯一可用于临终病人的止痛药只能缓解肌肉疼痛或头痛,无法改善因肿瘤压迫上腹部神经导致的持续性疼痛,也无法缓解持续的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对此我觉得万分羞愧,我不是一名好医生,因为我并不知道从何帮起。" 她说。
  除了自身经历,达瓦苏荣在工作也目睹了患有白血病的孩子们因饱受病痛折磨而沉默寡言,神情失落。还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因不堪胃癌病痛而多次要求结束生命。
  “还有许多病患痛苦地死在家里,饱受极大的身心之苦,”她回忆道,“许多时候病人亲属会买很多中药或其他昂贵的药物,希望能对缓解病痛有所帮助,但都希望落空。”
  在其他国家,姑息治疗或临终关怀的医疗体系已相对完善。但在蒙古,游牧民族生活条件恶劣的这种生存状态已持续千年,对姑息治疗或临终关怀的说法可谓一无所知。

肝癌致死率全球第一


  2000年,一趟瑞典行让达瓦苏荣医生找到了对症下药的方法,她参加了欧洲临终关怀医疗照护协会举办的会议,受此启发,她知道了该如何帮助蒙古的病人同胞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
  达瓦苏荣医生说,“在2000年去斯德哥尔摩前,我从来没有听过‘临终关怀疗护’这个说法。”
  回国后,达瓦苏荣医生积极地游说蒙古卫生部引进临终关怀照护,但当局充耳不闻,甚至问她:“妳为什么想把钱花在濒死的人身上?我们对活着的病人都没有足够的经费。”
  蒙古的肝癌致死率全球第一,比全球平均肝癌致死率还高了六倍,而且死亡人数持续攀升。而这背后的罪魁祸首就是病毒感染,不是乙型肝炎就是丙型肝炎,通常经由血液或体液感染,目前有超过四分之一的蒙古人受到至少其中一种病毒的长期感染。
  这是一种慢性疾病。病毒会使肝细胞基因突变,最终让某些病患身上长出肿瘤,等症状出现时早就为时已晚。
  达瓦苏荣医生认为,人们在临终前有权利过得有尊严,“好好地死去”,这是有必要的。
  当时,医院一旦看病人救不活就会让病人回家,借此降低医院的致死率。于是,达瓦苏荣医生走访濒死病患的家,一一用摄影机拍下他们临终时所经受的痛苦折磨。
  许多返家后饱受病痛缠身的病人,最后是靠自杀获得解脱。达瓦苏荣医生说:“许多人会要求:‘拜托杀了我吧。’他们宁愿一死也不要再受苦。在拍完后,我晚上回家看到影片会边看边哭,太多人在生死边缘挣扎了。”
  根据肝癌统计数据,达瓦苏荣医生知道大多数蒙古家庭都有可能遭受这种痛苦。
  在達瓦苏荣医生的不断奔走和充满感情的游说下,她终于在2002年获准建立国家临终关怀照护项目,旨在支持濒死病患和亲属。
达瓦苏荣医生与一位病人家属拥抱

15年后的进步


  15年后的今天,蒙古每间省立医院都有提供临终关怀医疗照护,首都乌兰巴托的九个区立医院也有。
  不只如此,达瓦苏荣医生另一个主要贡献是让国内的医疗系统取得吗啡变得更容易。
  在她帮助修改有关使用吗啡缓解疼痛的法规前,许多官员认为, 使用吗啡更容易助长病人成瘾。
  “但现在药房可以根据每位癌症病患的需要,免费提供他们吗啡,直到他们过世”,她说道。
  除了让病人易于取得缓解疼痛的吗啡,达瓦苏荣医生也训练上千名提供临终关怀医疗和心理支持的医生,因为对于临终病人来说,这这两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
  “精神关怀有时比吗啡更重要。” 她说道,“精神关怀可以缓解病痛,帮助病患减轻焦虑、恐惧、失眠等心理问题。心态平和地接受死亡后对病情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蒙古国家癌症医院的姑息治疗病房,达瓦苏荣医生正在与一名病患聊天,两人的对话也从一开始的例行看诊变得越来越亲密。
  达瓦苏荣医生解释道,这名有着灰白头发的病患是一名林业工人,有五个孩子。“他感到死亡要来了。不过在孩子的面前,他会故作坚强,要家人别担心。”
  “但我跟他说,现在是时候想想该跟孩子说什么,要怎么准备后事了,因为是时候了,知道真相总比怀抱虚假的希望要好。他微笑着同意了。”
  接着,达瓦苏荣医生告知了病患女儿有关其父亲的病情,在谈话过程中,她渐渐收起微笑,随后泪水夺眶而出,脸颊颤抖。
  “我告诉她,她的父亲正在死去,”达瓦苏荣医生说道,“她说,希望我能再救救他。我就跟她解释说,这是癌症末期,不是用药猛轰的时候,而是需要用爱包围他的时候。她回答说,谢谢你,我现在了解了。”
  “这对我来说仍非常困难,有时候我会陪着我的病人一起哭。”
其他文献
103年前,一个女博士在罗马的贫民区招收了一些3至6岁的穷孩子,并用自己的方法教育他们。几年之后,这些孩子成长为一群聪明自信、有教养、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这个让全世界惊讶的女博士,就是女教育家蒙台梭利。她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写到:“孩子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无意间烙下的。我们对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一生,也决定他一生。”根据蒙台梭利的故事,很多教育家都认为,如果按照各种教育
马来西亚沙巴州一直是世人青睐的海滨渡假胜地,中国游客的身影也随处可见。不过,一直以来,美丽的沙巴不断遭受菲律宾南部武装分子的袭扰,而马来西亚军警却无法应对来自邻国的麻烦。  2014年4月2日晚约22时30分,沙巴仙本那新佳马达(singamata)酒店遭遇7名武装人员袭击,29岁的中国女游客高华赟和40岁的菲律宾女职员玛茜达雅万被绑架。武装人员随后与受难者家属联系的情况表明,他们属于菲律宾南部叛
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现代教育思想要求由"教师中心论"向"学生主体论"转变。学生主体性由于受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自我价值观的支配,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呈现方式形象、直观、生动,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丰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要自己心里有阳光,让教育变成快乐的事情,首先要教师快乐,这样学生才会快乐,教育才会快乐。如何教育才能获得快乐呢?《快乐教育18法》告诉我,最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热爱并喜欢教育工作    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在工作中作出不凡的业绩,有了业绩,自然会更加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喜欢做——努力做——取得业绩——感到开
这天下午4时,位于乌克兰的洲际弹道导弹基地上空发现一不明飞行物,其发出的亮光直射洲际弹道发射控制平台。令人惊诧不已的是:就在此时,导弹发射密码被显示处于“授权使用”状态,基地还同时收到了“准备发射”的命令,洲际导弹如上弦之箭,一触即发。基地司令火速与总参谋长进行核实,发现是UFO故意捣乱。    人类对于UFO的兴趣永远那么浓厚,而军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日,曾在美国空军服役过的6位军官和1位
四名涉案的黑水公司前雇员,从左至右分别是:达斯汀· 赫尔德,埃文·利博提,尼古拉斯·斯雷顿和保罗·斯劳  2007年9月16日,星期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尼苏尔广场上人来人往,一队美国外交人员的车辆在保安公司的保护下由此经过。突然,广场上响起密集的枪声,持续15分钟之久。枪击导致17人死亡,包括一名年仅9岁的男孩阿里。这一天被称作“巴格达血色星期天”。杀死伊拉克平民的是四个美国人,然而对他们的审判
日本以拥有数家古老家族企业而自豪,他们都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那么,这些企业的长寿秘诀是什么?近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一篇文章给出了独特的答案:是“女婿养子”为这些企业保持了活力。  文章的第一作者、来自阿尔伯塔大学的维卡斯特拉说到:“至今在世界其他地区我们再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尽管“女婿养子”的现象早已有之,但闻所未闻的是,它可以影响到企业竞争力。  “女婿养子”2011年超过7万
美国2012年总统大选终于在当地时间11月6日深夜落下帷幕,巴拉克·奥巴马以超过半数的票数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米特·罗姆尼,继续干4年。奥巴马的连任之路走得非常艰辛,他与罗姆尼的支持率在大选投票前日还不相上下,直至投票日当天其支持率才大幅超越罗姆尼,成功当选美国下任总统。  就在正式投票日之前5天,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突然决定支持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此前他一直保持中立态度。在此之前两个星期,布隆伯
最近上海一批涉地官员被查,如市土地学会会长殷国元、房地产行业协会会长陈士杰,都曾是市政府主管房地产部门的高官,退休后又担任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协会或学会负责人,在许多房地产项目中扮演土地中介角色。据调查,在近年的土地官员下海热中,下海官员成为开发商竞相追逐的目标,并由此结成了一张“土地关系网”。   地产商为何会不惜重金聘请退休土地官员呢?说白了,他们看中的是退休官员曾经的权力,以及由此权力已然编就
2012年,平安夜。忙完已近零点,心想看看书就睡了吧。于是翻开菲雅给我在网上订购的《看见》,读完第一篇,心有所动。不愿释卷,不经意就到了凌晨4点。  感觉柴静已经有意收藏起自己的文采,落笔尽量平实。而我之所以被触动,更多的是因为我曾经也是一个记者,采访过各个角落各种人群的记者。这个职业会让人迅速看到人生的残酷与真实,而面对很多人的无助,其实无能为力。于是内心会有太多“密布的矛盾”,愤怒与悲悯常会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