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欣赏课,以对学习、理解美术和对视觉现象审美有普遍意义的内容为基础,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又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规律。
一、选好题材和内容是“前提”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从而一味地追求“纯艺术”,忽视了学生已有的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2.教师把所要欣赏的内容进行“童化”的加工、处理。3.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
二、学生的自主体验是“关键”
在美術欣赏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
三、规范教学流程是“保证”
欣赏要达到教师的理解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介绍作品的背景与作品内在艺术性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达到通过上述“内外”结合,逐步丰富学生的知能结构,提高对艺术形象的审美感受能力。欣赏教学过程须有一定的操作流程规范。为此一般可采取以下策略:形成可操作的欣赏程序,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艺术作品,避免欣赏的随意性。大致的环节为:1.描述。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作品之后,用语言简单地描述出作品的题材内容、画种等;2.分析。对作品的色彩、构图、造型进行整体的语言表述;3.解释。介绍作者,并对作品的意义、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4.评价。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与探索,对作品进行局部和整体的评价。在这个操作流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作品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以帮助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四、欣赏与动手相结合是“外力”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绘画与工艺等美术实践的“外力”。一般可采取以下策略:1.在欣赏时安排操作活动。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如用废易拉罐剪制小工艺品:欣赏这一课时,首先展示废易拉罐剪制的小工艺品,然后播放废易拉罐剪制小工艺的录像,再让学生亲手剪制。并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与图片和实物进行比较,然后作出评价。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入欣赏。(1)课始导入欣赏。在工艺、绘画课的开始部分安排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欣赏内容。(2)在实践中穿插欣赏。在指导学生练习时穿插欣赏,以欣赏帮助练习,以练习促进欣赏。(3)在结束时加入欣赏。在练习结束时加入欣赏,通过比较与实践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给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明示发展的方向,诱发学生探求美的兴趣与愿望。
一、选好题材和内容是“前提”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从而一味地追求“纯艺术”,忽视了学生已有的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2.教师把所要欣赏的内容进行“童化”的加工、处理。3.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
二、学生的自主体验是“关键”
在美術欣赏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
三、规范教学流程是“保证”
欣赏要达到教师的理解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介绍作品的背景与作品内在艺术性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达到通过上述“内外”结合,逐步丰富学生的知能结构,提高对艺术形象的审美感受能力。欣赏教学过程须有一定的操作流程规范。为此一般可采取以下策略:形成可操作的欣赏程序,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艺术作品,避免欣赏的随意性。大致的环节为:1.描述。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作品之后,用语言简单地描述出作品的题材内容、画种等;2.分析。对作品的色彩、构图、造型进行整体的语言表述;3.解释。介绍作者,并对作品的意义、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4.评价。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与探索,对作品进行局部和整体的评价。在这个操作流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作品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以帮助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四、欣赏与动手相结合是“外力”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绘画与工艺等美术实践的“外力”。一般可采取以下策略:1.在欣赏时安排操作活动。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如用废易拉罐剪制小工艺品:欣赏这一课时,首先展示废易拉罐剪制的小工艺品,然后播放废易拉罐剪制小工艺的录像,再让学生亲手剪制。并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与图片和实物进行比较,然后作出评价。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入欣赏。(1)课始导入欣赏。在工艺、绘画课的开始部分安排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欣赏内容。(2)在实践中穿插欣赏。在指导学生练习时穿插欣赏,以欣赏帮助练习,以练习促进欣赏。(3)在结束时加入欣赏。在练习结束时加入欣赏,通过比较与实践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给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明示发展的方向,诱发学生探求美的兴趣与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