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社会文化教育、提高自身素质的课堂,是人们收集科技信息和技术情报、发展经济的的重要渠道,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可以有效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本文分析了图书馆做好社会化服务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图书馆 社会化服务 对策
中图分类号:C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330-01
图书馆因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专业的服务人员,对于各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是一个获取大量信息资源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地方。所以,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不断进行角色定位,时刻更新服務观念,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大胆创新,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不断深化服务层次,不断完善与提高图书馆服务工作水平,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将图书馆服务工作开展得更加完美。
一、坚持以“读者为本,服务至上”的思想,更新读者服务的理念
当前,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已从“图书馆轴心论”向“读者轴心论”发展,从“以馆藏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发展。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提高服务质量是图书馆工作人员追求的最高目标。为此,要通过各种方式使我们的馆员在潜移默化中更新服务观念。首先,在形式上,主动开发新的能够让读者更加方便提出服务需求与接受服务的服务形式。工作中注意在与读者的交往时表现出礼貌、体贴和关心,形成我们与读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增进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改变以往图书馆封闭式的借阅方式,要允许读者自己动手查阅索引,到架查找所借文献资料和图书。为使图书这个知识资源充分利用,全部图书应开放,一切设施要为读者敞开,为读者揭示全部图书索引和最新图书,同时明示与借阅有关的服务规定。其次,积极、主动为读者服务,服务时要讲求时间、讲求效率,要能够快速响应读者提出的服务需求。采用数字图书管理办法,建立网络信息服务,为读者快速查阅所借图书,读者也可亲自操作这个系统浏览最新学科图书和前沿知识。这种数字图书和网络信息可以不必借用印本图书就可在数字图书中阅览知识,既便捷又简化手续,也节省时间,这是现代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发展方向。第三、充分发挥“信息导航”的作用。向读者介绍我们馆藏资源和数字化建设情况以及如何使用馆藏资源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等知识,使读者及时、准确、快速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起到“信息导航”的作用。第四、建立完善的以读者为主题、图书馆工作者为主导、图书文献为内容的服务体系,这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明确主体为服务对象,充实内容保证主体受益,这才使图书馆起到辅助读者的作用。对读者这个主体要建立一个可行的借阅制度,给予一个良好的阅览环境,简便获得最新知识的手段。对于图书馆工作者这个主导,要明确自己的宗旨就是为广大读者服务,有一支过硬的高素质服务队伍,能引导读者借阅符合所需要自己的知识文献。
二、坚持创新探索,加快信息流通理念
创新探索对于提升图书馆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掘图书馆的潜力,树立图书馆的崭新形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创新理念是指善于开发和利用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的各种资源,包括时间资源、技术以及信息资源等方面,拓宽新的服务领域,创造新的服务方法,形成读者服务工作新局面。第一,要求图书馆员破除传统的服务思想,着眼于未来,大胆探索,树立不断创新、不断满足社会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各种需求,达到使读者服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第二,要勇于正视自身的不足,讲究服务工作的科学性与规律性。要不断吸取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并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检验。第三,在工作中必须突出快、准、 好。掌握读者需求动态和科技发展信息快、知识更新快、文献流通周转快、文献检索速度快、新技术新方法开发快。同时提供文献情报准,制定读者服务工作措施得力、准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读者服务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图书馆内各职能部门之间,读者服务工作与整个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如不能及时准确地处理并加以利用,提高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因此,树立牢固的信息理念并不断加强自身信息处理能力,是图书馆改革及提高读者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条件。
三、加强管理体制创新,总结出符合国情的新型管理体制
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它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形式。目前,我国图书馆系统那种条块分割的组织结构与馆藏资源“自有化”管理方式已严重阻碍了社会公众获取知识、信息的自由和权利。因此,实现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需要新的体制、新的制度来打破封闭保守、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图书馆管理体制关系到能否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发挥图书馆潜能和整体保障能力,提供良好的服务。体制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建立权责明晰、富有生机的图书馆体制管理;二是建立指挥灵便、运作高效的图书馆内部管理体制;三是要求图书馆员必须是德才兼备的新型专业人才。在“才”方面必须是“一专多能”,在“能”方面则越多越好,至少精通一门外语,熟悉计算机操作,善于服务,更要有敬业奉献精神,真正能从社会发展,文化普及以及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角度去认识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教育功能。图书馆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做出艰苦的努力,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机制、新模式,总结出符合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管理体制,并不断加以完善。
四、积极发挥地方区域文化信息中心的作用,大力开展图书馆成熟技术公益性服务,达到社会和图书馆“双赢”目的
首先,加强与各部门、各街道和社区基层服务点的联系协调,继续发挥光盘服务、硬盘服务方便灵活的优势,在保持现有光盘服务和图书流通服务的基础上,探索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扩大服务领域和范围,将基层群众最需要的科技、文化信息资源送到群众手中,特别是信息资源匮乏的城乡结合部和流动劳动群体,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触角延伸到城市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建设新城区、培训新型劳动者的重要抓手。其次,建立流动图书馆,方便借阅图书。与共享工程的实施相结合流动图书馆建设的模式,基层图书馆也从传统图书馆跨入网络化、自动化和数字化图书馆的先进行列。第三,图书馆通过对地方社会的开放,建立与地方政府、企业、社区的固定关系后,地方公民不但可以直接到馆查询、借阅资料,还可足不出户通过政府信息网查询到其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也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党员干部以及广大群众进行教育培训,提高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公益性工程。与各级各类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结合,使文化信息资源走进课堂。图书馆通过直接服务于社会,协助社会工程,向人们传播各种知识,帮助公民及时了解国内外时事政治,掌握各种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居民的业余教育、成人教育、全民教育提供丰富必要的信息资源,从而成为传播精神文明,提高公民素质的宣传者、教育者,为推进地方建设,构建和睦的学习型社会作出贡献,同时也提高了图书馆自身的社会地位。第四,图书馆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政府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政府的资源是无限的,作为地方图书馆应重视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服务地方经济来提高自己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赢得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以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在服务中求发展,从而达到地方社会和图书馆的“双赢”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倩,邓阳.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转变[J].图书馆学报,2006(3).
[2] 王梅,郑文红.信息服务的新视角[J].图书馆杂志,1998(5).
[3] 马倩,邓阳.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转变[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6(3).
[关键词]图书馆 社会化服务 对策
中图分类号:C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330-01
图书馆因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专业的服务人员,对于各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是一个获取大量信息资源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地方。所以,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不断进行角色定位,时刻更新服務观念,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大胆创新,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不断深化服务层次,不断完善与提高图书馆服务工作水平,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将图书馆服务工作开展得更加完美。
一、坚持以“读者为本,服务至上”的思想,更新读者服务的理念
当前,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已从“图书馆轴心论”向“读者轴心论”发展,从“以馆藏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发展。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提高服务质量是图书馆工作人员追求的最高目标。为此,要通过各种方式使我们的馆员在潜移默化中更新服务观念。首先,在形式上,主动开发新的能够让读者更加方便提出服务需求与接受服务的服务形式。工作中注意在与读者的交往时表现出礼貌、体贴和关心,形成我们与读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增进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改变以往图书馆封闭式的借阅方式,要允许读者自己动手查阅索引,到架查找所借文献资料和图书。为使图书这个知识资源充分利用,全部图书应开放,一切设施要为读者敞开,为读者揭示全部图书索引和最新图书,同时明示与借阅有关的服务规定。其次,积极、主动为读者服务,服务时要讲求时间、讲求效率,要能够快速响应读者提出的服务需求。采用数字图书管理办法,建立网络信息服务,为读者快速查阅所借图书,读者也可亲自操作这个系统浏览最新学科图书和前沿知识。这种数字图书和网络信息可以不必借用印本图书就可在数字图书中阅览知识,既便捷又简化手续,也节省时间,这是现代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发展方向。第三、充分发挥“信息导航”的作用。向读者介绍我们馆藏资源和数字化建设情况以及如何使用馆藏资源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等知识,使读者及时、准确、快速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起到“信息导航”的作用。第四、建立完善的以读者为主题、图书馆工作者为主导、图书文献为内容的服务体系,这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明确主体为服务对象,充实内容保证主体受益,这才使图书馆起到辅助读者的作用。对读者这个主体要建立一个可行的借阅制度,给予一个良好的阅览环境,简便获得最新知识的手段。对于图书馆工作者这个主导,要明确自己的宗旨就是为广大读者服务,有一支过硬的高素质服务队伍,能引导读者借阅符合所需要自己的知识文献。
二、坚持创新探索,加快信息流通理念
创新探索对于提升图书馆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掘图书馆的潜力,树立图书馆的崭新形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创新理念是指善于开发和利用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的各种资源,包括时间资源、技术以及信息资源等方面,拓宽新的服务领域,创造新的服务方法,形成读者服务工作新局面。第一,要求图书馆员破除传统的服务思想,着眼于未来,大胆探索,树立不断创新、不断满足社会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各种需求,达到使读者服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第二,要勇于正视自身的不足,讲究服务工作的科学性与规律性。要不断吸取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并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检验。第三,在工作中必须突出快、准、 好。掌握读者需求动态和科技发展信息快、知识更新快、文献流通周转快、文献检索速度快、新技术新方法开发快。同时提供文献情报准,制定读者服务工作措施得力、准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读者服务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图书馆内各职能部门之间,读者服务工作与整个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如不能及时准确地处理并加以利用,提高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因此,树立牢固的信息理念并不断加强自身信息处理能力,是图书馆改革及提高读者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条件。
三、加强管理体制创新,总结出符合国情的新型管理体制
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它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形式。目前,我国图书馆系统那种条块分割的组织结构与馆藏资源“自有化”管理方式已严重阻碍了社会公众获取知识、信息的自由和权利。因此,实现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需要新的体制、新的制度来打破封闭保守、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图书馆管理体制关系到能否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发挥图书馆潜能和整体保障能力,提供良好的服务。体制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建立权责明晰、富有生机的图书馆体制管理;二是建立指挥灵便、运作高效的图书馆内部管理体制;三是要求图书馆员必须是德才兼备的新型专业人才。在“才”方面必须是“一专多能”,在“能”方面则越多越好,至少精通一门外语,熟悉计算机操作,善于服务,更要有敬业奉献精神,真正能从社会发展,文化普及以及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角度去认识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教育功能。图书馆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做出艰苦的努力,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机制、新模式,总结出符合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管理体制,并不断加以完善。
四、积极发挥地方区域文化信息中心的作用,大力开展图书馆成熟技术公益性服务,达到社会和图书馆“双赢”目的
首先,加强与各部门、各街道和社区基层服务点的联系协调,继续发挥光盘服务、硬盘服务方便灵活的优势,在保持现有光盘服务和图书流通服务的基础上,探索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扩大服务领域和范围,将基层群众最需要的科技、文化信息资源送到群众手中,特别是信息资源匮乏的城乡结合部和流动劳动群体,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触角延伸到城市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建设新城区、培训新型劳动者的重要抓手。其次,建立流动图书馆,方便借阅图书。与共享工程的实施相结合流动图书馆建设的模式,基层图书馆也从传统图书馆跨入网络化、自动化和数字化图书馆的先进行列。第三,图书馆通过对地方社会的开放,建立与地方政府、企业、社区的固定关系后,地方公民不但可以直接到馆查询、借阅资料,还可足不出户通过政府信息网查询到其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也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党员干部以及广大群众进行教育培训,提高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公益性工程。与各级各类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结合,使文化信息资源走进课堂。图书馆通过直接服务于社会,协助社会工程,向人们传播各种知识,帮助公民及时了解国内外时事政治,掌握各种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居民的业余教育、成人教育、全民教育提供丰富必要的信息资源,从而成为传播精神文明,提高公民素质的宣传者、教育者,为推进地方建设,构建和睦的学习型社会作出贡献,同时也提高了图书馆自身的社会地位。第四,图书馆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政府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政府的资源是无限的,作为地方图书馆应重视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服务地方经济来提高自己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赢得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以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在服务中求发展,从而达到地方社会和图书馆的“双赢”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倩,邓阳.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转变[J].图书馆学报,2006(3).
[2] 王梅,郑文红.信息服务的新视角[J].图书馆杂志,1998(5).
[3] 马倩,邓阳.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转变[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