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授语文知识中渗透人文关怀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dh9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要重视人文关怀。初中语文教材中载道之文比比皆是,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从三个方面实施人文关怀:一是把握学生特征,寻找最佳切点;二是创新教学理念,探索人文关怀途径;三是充分利用课堂,嵌人文关怀于其中。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文关怀 渗透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它承载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品德的重任。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要重视德育熏陶。
  初中语文教材中载道之文比比皆是。选文蕴涵着极其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总览教材,选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道德教育内容。一是情感教育贯穿其中。例如《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一文,不仅展示了祖国深厚的文化,而且蕴涵着民族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的激情。如《我的中国心》、《黄河颂》和《在希望的田野上》三首歌词,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意在点燃学生爱国火花。二是美德文章串编其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一文则告诉人们节俭为荣、奢侈可耻的道理。教材在教诲学生学会处世经年的同时,还十分重视青少年健康心灵的培养。三是人生观教育文章精当点缀。中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教材根据青少年的特点,精当地安排了这类文章。如《十三岁的际遇》通过田晓菲的故事启迪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为理想而执着奋斗。
  以上所述,仅为一管之见。不过,梳理过后我扪心自问,有如此丰富的人文教材,语文教师何不好好利用,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道德人格的完美结合呢?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抓好人文关怀教育呢?
  一、把握学生特征,寻找最佳切点
  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数具有心理年龄小、认知能力差、拒诱能力低的特点,又加上家庭的优越和长辈的呵护,使得他们对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很难鉴别。因此,教师在授业之时,应遵循“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于至善”的思想,担当起人文关怀重任,加强学生道德的自我完善,发掘、弘扬学生本性中的善根,从而使学生抵制邪恶的诱惑,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为达此目的,语文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分析教材的道义精华,洞悉学生的心理,将知识与道义融会于一体,寻找人文关怀的最佳切点,实施人文关怀教育。例如,我在教《背影》一文时,对于文中父亲过铁道买橘子一段,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探身”、“攀”、“缩”、“微倾”等精妙动词。学生脑海中自然浮现父亲“步履蹒跚”的背影,心灵自然被朴实的父爱震撼。此时我顺势发问:“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的亲人有没有为你做过什么事,曾令你深深感动?”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不仅热烈,而且学生回忆亲人关爱时心起波澜,涟漪叠起。这种结合文本的延伸发问,看似简单,实则让感恩之情渗入学生稚嫩的心田。
  二、创新教学理念,探索人文关怀途径
  文以载道,以道育人,这是所有语文教师都明白的一个道理。探求人文关怀途径,依本人拙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一是改变硬性灌输,力求柔性引导。上课之前,要读透教材和学生这两头,既要将文本中的哲理性内涵加以挖掘提炼,又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来思考如何实施教学。授课时,改硬性灌输为柔性引导,让学生在形成语文素养的同时,人格境界得到提升。例如,我在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引导学生批判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理解中心之后,引入《哲人与石匠》的故事,让学生将文本探究与故事鉴赏相结合,启迪学生贪图安逸不足取,拥有志向事竟成。二是更新肢解读讲,讲究融会贯通。语文教学中落实人文关怀,需要教师在讲读文本时,重点语段精讲精练,鉴赏文章有机结合,答问形式运用得体,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授业之中。当然,实施这一环节时,要突出文本重点,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平等和谐的师生互动中让学生得益于其间。三是力戒烦躁情绪,提高人文关怀技艺。新课改的目的在于素质教育,但就目前现状来看,应试教育仍有一定影响。师生面对比成绩、上名校、进位次的强大压力,无不处于加班加点、题海训练、疲于奔命之窘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的心理烦躁情绪,使得学生力不从心。这一影响若不加以矫正,人文关怀就难有成效。
  三、充分利用课堂,嵌人文关怀于其中
  课堂是师生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场所,能否利用好这一阵地,将人文关怀嵌于其中,这就要靠教师运筹帷幄。在这方面,我曾做过一些尝试。第一,引进美读,促进感悟人文关怀。美读可以充分感受语言的张力与深刻的意蕴,读出语气、语感、语味,体现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哲理性。比如艾青的名诗《绿》,行文流畅,物象鲜明,自在轻拂,让风、雨、阳光,幻作绿色舞蹈,整齐飘动。教学时,教师引进美读,吟哦讽诵,不仅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绿的逼人气势,而且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声情并茂的音律美。这样的朗读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第二,注重对话,调动兴趣人文关怀。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可见新课标注重师生间平等对话与心灵沟通。例如我在教学《失街亭》一文时设计这样的问题:“失街亭,谁之过?”学生争先恐后讨论:是诸葛亮用人失察?是马谡纸上谈兵,刚愎自用?是王平关键时刻分兵的战略过错?……老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不但培养了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而且使学生懂得了任何人任何时候遇事必须审时度势,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与决策。第三,感知意境,激发情感人文关怀。文学作品意境优美,教师在品味意境中融入人文关怀,学生在理解中得道。例如,赏析余光中的《乡愁》一诗时,让学生先找出诗歌意象,即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接着理解这四个意象的特定内涵。学生感悟到诗歌内在的情感意蕴,就能领悟诗歌中的乡愁不仅是地域的,更是历史、民族的乡愁,就能理解“情”中蕴含着两岸沟通、祖国统一的“理”,明白两岸沟通、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是历史必然。自外由内,把握意象,感知意境,在体味中人文关怀,在审美中人文关怀。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不是政治性的说教,也不是文本知识的图解,而是教师用春风化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得“道”,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对这一问题的探究,许多智士仁人都在努力践行,我深信,只要园丁们不懈努力,教学园地里一定会开出姹紫嫣红的花朵。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要达到“教不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就必须做到“胸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课堂有活力”.
我在教学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此提出,以期与广大同仁切磋交流。  一、质疑教材第6页“赏析示例”板块之《长恨歌》中的“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此句据《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870页,应为:“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第874页赏析为:“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
为弄清楚液体包藏物的形成机理,作者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氯化钠晶种在流动室内的成长。母液靠细小悬浮晶体的粘附力被包藏在晶体内,这些细晶随溶液流股流进小室内并同晶种随机碰
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这样一个观念:人人应当学习语文,人人应该学好语文。因为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必不可少,所以我们既不能把语文教学单纯地为升学服务,大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妨碍学生的全面提高和全面发展,又不能单纯地为培养少数几个“尖子”,让大部分学生成为陪读者,而应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质。本文从以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可见,学生的个体阅读是阅读教学中对话和交流的基础,没有学生的个体阅读,对话和交流就无法实现。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阅读数量太少。  阅读理解能力,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对某一篇作品中词汇、结构、意境、主题的理解,往往取决于他们同类作品的阅读数量。因为作品的阅读量的积
该文对大功率变换器采用的一种比例驱动电路拓扑结构,有关设计计算和工程应用情况做了介绍,并较详细的分析了它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
研究了智能集成作业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阐述了智能集成作业系统的传感器配置及关键传感器工作原理、智能控制体系结构、控制系统硬件组成及软件结构等,分析了智能集成作业系统传
摘 要: 德育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点。语文教学就学科特点来讲,在德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从语文教材文本、作文教学和语文课外活动三方面讨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思想道德教育 渗透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还有育人。语文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