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会法,让文章摇曳多姿

来源 :小猕猴学习画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88_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训练主题】
  传说古代有个才子,一次应邀到一个富翁家给富翁母亲的寿辰作画题诗。他挥毫画了一幅《蟠桃献寿图》后,接着题诗,笫一句便是“这个婆娘不是人”。刚写完,满座皆惊,富翁也十分愤怒。才子接着写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这下四座宾客转惊为喜,富翁也转怒为乐。才子又写出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这下大家又惊得发呆,富翁一家更是怒气冲天,这时才子写出了第四句:偷得蟠桃献母亲。这时满座宾客赞叹不已,富翁也顿时对诗画赞不绝口。
  才子短短四句小诗,引得人们产生了“满座皆惊”“转惊为喜”“怒气冲天”“赞不绝口”等情绪上的大起大落,妙就妙在巧用了“误会法”,使悬念迭起,反差强烈,跌宕起伏。
  这一期,我们就来学习运用误会法让文章摇曳多姿。
  【指点迷津】
  误会法,就是有意识地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设置误会,把生活中的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个事件、一个细节设为另一行为、现象、事件、细节,把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从而造成悬念,到文章结尾时再点明真相。
  误会法的好处主要是使文章产生戏剧性的效果,使情节扑朔迷离,令读者读来饶有兴趣。
  误会法的主要形式有:
  一是正反误会。也就是本来是好人好事,却误会为坏人坏事;或本来是坏人坏事,却误会为好人好事。
  如一篇题为《换书》的作文记叙的事情:新学期,学习委员搬来新书分发给各组,每人领一本,余下的往后传。前排同学拿到的自然是毫无破损的好书,可后排同学的书呢,难免有些损伤。分发完毕,学习委员竟趁后排的晓东同学不在,与他换了一本书。学习委员为自己换好书?!当同学们都开始看新书时,“我”凑过去一看,学习委员换回的竟是一本破书!
  这就是正反误会——把好人好事误会为坏人坏事。前文制造误会,到结束时真相大白,人物的性格、品质也显现出来了。
  二是一般误会。也就是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产生误会,由此产生故事情节。
  如《看书》一文所写的:一位学生每天晚上上自习直到11点才回家,学校的大门在他走后才缓缓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有一天看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他竟被锁在校园里过了一夜。后来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10点钟就该关的,看门的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
  这是一般误会。这个误会的设置,不仅使文章波澜起伏,而且凸显了老大爷善良的品质。
  三是互相误会。也就是甲误会了乙,乙误会了甲。
  如一篇叫《枪》的文章,记叙了这么一件事:一个壮汉为孩子买了玩具枪,坐上了出租车。司机发现乘客旅行袋露出一截枪管,担心自己遇上了劫匪,总是透过后视镜向后瞅,右手还悄悄往下摸可以反抗别人的袭击的东西。乘客发现司机行动异常,怀疑司机会半路打劫,于是后悔上错车,并准备报警、搏斗……
  这就是典型的互相误会——司机和乘客都误会了对方,这样就制造了强烈的紧张气氛,读来扣人心弦。
  那么,我们铺陈误会时应当注意什么呢?
  一要巧布“歧途”。在文章开头时就设置误会,然后文章的布局、情节便在误会的基础上构建,让读者在误会的“歧途”上越走越远,甚至“歧途”重重,直到文章最后真相大白。这个过程也是蓄势的过程,误会越深,给人的震撼就越大。
  二要伏笔照应。运用“制造误会”这一技巧,一定要注意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并且要尽量安排得巧妙、合理、自然,避免出现不真实的细节。
  三要避免“悬念落空”。如果设置的误会、悬念,既无深刻的教育意义,又在读者的预料之中,文章就会显得过于做作。
  【佳作展示】
  我迷路了
  湖北省荆门市五里中心小学五(1)班 文宇轩
  迷路,多么可怕啊!没想到,这种事竟让我碰上了。
  星期天早上,我要去书法班参加培训。临走前,妈妈对我说:“今天我要上班,不能来接你,你可以自己坐3路公交车到我医院来。”我想,不就是乘车吗,谁不会呢!
  10点钟,我练完字,立刻来到公交车停靠站等车。一辆红白车身、高大洁净的公交车开来,我很高兴,想都没想就马上走了上去。以前都是跟大人一起乘车,这回我独自乘车,心里好不激动!
  刚开始,车子一直向妈妈所在的医院那个方向开。可是开了一会儿,车子突然一个大拐弯朝着与医院相反的方向开。顿时,我紧张了起来。怎么回事?这里怎么不停呢?可能要拐个弯吧?我这样想着。一会儿,车子真拐了个弯又回去了。还好!心情刚放松下来,可是车子又拐了一个大弯向其他地方开去了。不好!这不是去妈妈医院的!一会儿,车子在一个站台边停了下来。快点下车,不然车子会越开越远!下了车,抬头一看,“荆门市客运中心”几个大字异常醒目。天哪,我怎么到这里了?望望四周都是陌生人,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席卷了我,我已经不知道去妈妈医院的路该怎么走了。怎么办?这时,我一看我坐的公交车的牌号,大大的“1”出现在我眼前,原来我乘坐的是1路公交车!
  一时的紧张后,我开始冷静下来,我要沿着1路公交车车来的路往回走。走了好大一会儿,终于有一幢熟悉的建筑出现在眼前——龙泉公园。这可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立即从龙泉公园撒腿向妈妈所在的医院那个方向跑。终于找到了医院,一看时间,刚好是11点。我是10点钟下课的,原来我走了这么长时间!今天可真是“长途跋涉”啊!
  不过,这次迷路也让我变乖了: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头脑冷静,勤观察,勤动脑。
  【高分解密】
  點评:独自乘车(激动)—反向行驶(紧张)—拐回原向(放松)—确认错了(焦躁)—原路返回(冷静)—发现熟景(兴奋)—找到妈妈(安心),小作者叙事清楚细致,情节曲折,心理真实。“这里怎么不停呢?可能要拐个弯吧?”这是一种误会。误会与后文出乎意料的结果形成反差,使习作变得波澜起伏。结尾干脆利落,升华了主题。
  【词语超市】
  与误会有关的词语:半信半疑、心存疑虑、疑神疑鬼、将信将疑、不容置疑、深信不疑、云开日出、拨云见日、涣然冰释。
  【帮你开头结尾】
  ☆误会往往给人带来痛苦和委屈,甚至绝望。
  ☆误会,对人生是一种残酷的考验,对生活是一种可怕的威胁。
  ☆这件事让我懂得:误会一旦发生,只有尽释前嫌,才能化险为夷。
  ☆在漫长的人生之旅中,误会扮演着消极的角色,增添着生活的烦恼,使本应精彩的人生变得千疮百孔,为生活平添很多曲折、艰辛。
  【现场操练】
  使用误会法的文章,一般会按照“产生误会—发生冲突—冲突升级—真相大白—消除误会”的线索行文。请你以“家庭风波”为题,运用误会法写一篇作文。
其他文献
2018年10月8日 星期一 晴  “蟹是美味,人人喜爱,无问南北,不分雅俗……秋高气爽的时节,大陆上任何湖沼溪流,待岸边稻米高粱一熟,多盛产螃蟹……”这不,我们班也要举行蟹宴了。  早上一进教室,教室里腥气连天。嗬,每个人都带了螃蟹!螃蟹千奇百怪:有大的,有小的;有张牙舞爪的,有紧缩着的;有威风凛凛的,也有垂头丧气的……  我拿出奶奶为我准备的五两重的螃蟹,它一动不动待在我的手中。我把它放在另一
走过十年,对课改理性的审视开始回归,阅读教学又无助地站在十字路口。各种声音有分量地影响着教坛:阅读教学要从“教教材”走向“教阅读”,台湾的赵镜中先生一语惊醒梦中人。于是,对“阅读能力”的研究如火如茶;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则颠覆性地提出“写作本位”的教学观,明确提出阅读教学应指向语言的表达与运用;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次阅读研讨大会上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与内容分析说再见”的观点,呼吁阅读教学不要再在内
“爆笑校园系列”《阿吹不吹牛》是著名作家伍剑的著作,一共七本,描写了吹吹和他的家长、老师和同学們之间的有趣故事。语文老师送了我其中一本《飞天环游记》,我被书中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夸张搞笑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  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丁文丽、胡虎、张小鸣、美老妈、老爸阿呆等许多人物。其中,最厉害也是我最喜欢的要数“阿吹”了。  阿吹是这本书主角,他和假小子丁文丽在文老师的眼皮底下做了许多新奇而又危险
上课了。老师问同学们:“我只问大家一个问题,谁知道自己有多少根头发?”  豆豆说:“我有99999根头发。”  老师又问:“你怎么知道?”  豆豆说:“老师,你說只问我们一个问题,所以我不用回答你第二个问题。”
【教材分析】  《方帽子店》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有趣又引人深思的故事:大人们一直以来都戴又奇怪又不舒服的方帽子,小孩子创造出了形式各样又舒服的新帽子。方帽子店的主人不愿改变,最终方帽子被新帽子取代,成为古董。教材选编此文,一是为了引导学生感受故事的有趣,读懂启示——不学墨守成规的方帽子店主人,要敢于创新,勇于接受新事物;二是为了进一步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
有人说,幸福说远就远,说近就近,可我却觉得,幸福就在我身边。  总是能吃到妈妈做的美味就是一种幸福,和同学一起无忧无虑地玩耍就是一种幸福;上课时,能受到老师表扬也是一种幸福,考试考了满分还是一种幸福。  其实,我们自己也能创造幸福。一次。妈妈买回一瓶罐头,我吃了几口,感觉很好吃。“妈妈,你也吃一口。”  那时妈妈正在洗衣服,哪有时间吃?她对我说:“我不吃,你自己吃吧。”  我捧着罐头。回到桌子旁,
豆豆问:“爸爸,我从哪里来的?”  爸爸说:“从你妈妈的肚子里来的。”  豆豆又问:“怎样来的?”  爸爸把豆豆带到汽水机前,拿出两个硬币说:“就像这樣。”硬币进去,出来了一瓶汽水,豆豆看了很高兴。  到了夜晚,豆豆把两个硬币放进妈妈的口袋里,说:“妈妈,我要一个弟弟出来陪我玩。”
“不动笔墨不读书。”经过實践,这句话我总也忘不了。  小时候我每次看书都是一目十行,然后自豪地告诉妈妈:“妈妈,我又看完了一本书!”妈妈问:“你记住了什么?给我说说好吗?”我眼睛向上翻了翻:是啊,我记住了什么?脑子里却一片空白。  读三年级时,爸爸妈妈和奶奶都跟我说:“要在旁边放一个本子,放一支笔,遇到好词佳句就记下来。”于是每次看书,我就在旁边放一本本子,看书时把笔拿在手里。妈妈一来,我就写几句
看到标题中的“三高”,你是不是想到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了?那样的话你就错了!那么,此“三高”到底指什么呢?接下来,就让我为你揭晓答案吧!  此“三高”,是说我们班有一位同学有“三高”。“三高”者的第一高是个子高。他的身高竟然有一米七!今年他还只有十二岁呢,怎么样,够惊奇吧?在我们班,他好似一棵参天大树,凡是同他搭话的人,都得踮起脚尖儿来抬头仰望他。  那他第二高是什么呢?  “三高”者的第二高是
【设计意图】  本课设计力求从学情出发,提取最有价值的语文知识,基于二年级学生学习的心理逻辑,帮助学生学习字词、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将语言积累和运用贯穿于全课始终;另外,课中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让学生在活动化的语言情境中自主、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学生学习的经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互查交流,分类识记“刮、狡、猾、镜、肿、脑、袋”等1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