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1.63
摘 要 目的:对艾滋病(AIDS)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临床CT影像特征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收治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患者53例,对临床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影像典型表现:患者双肺呈弥漫性、对称性间质性改变,且边缘呈模糊样改变并出现融合均匀的肺实变影。CT影像非典型表现:患者出现气囊样改变、空洞,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出现肿大,且胸膜腔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液、肿块样病变等表现特征。结论:鉴于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CT影像特征多样化、复杂化特征,因此,胸部CT检查对该病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关键词 艾滋病 卡氏肺囊虫肺炎 CT影像
卡氏肺囊虫对肺组织有极高的亲和力,加之艾滋病(AIDS)患者机体免疫力大幅下降,因此,也极易合并不同类型的肺部感染。而卡氏肺囊虫肺炎(PCP)则是艾滋病(AIDS)患者最常见的机遇性感染,同时也是其致死的主要因素之一[1]。本文通过对53例AIDS合并PCP患者的CT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评估其辅助诊断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3月收治AIDS合并PCP患者53例,男40例(75.5%),女13例(24.5%);年龄20~53岁,平均36.5±3.8岁。主要传播途径:吸毒35例(66.0%);性传播18例(34.0%)。53例患者均经血清HIV抗体检查以及确诊试验检查均呈阳性;主要临床表现:低热、气促、胸痛、干咳、不同程度呼吸困难。
检查方法:53例患者均用美国GE Light speed VCT型CT扫描机检查。并由2名以上放射科医师同时予以评估;如遇意见不统一时,则以讨论、协商确定后为准。
结 果
CT影像表现:23例患者表现为双肺渗出性弥漫性病变,且病灶边缘呈现模糊样小片状及斑片状影;其中14例出现合并片状肺实变,且呈充气支气管征;4例出现合并肺气囊,囊壁薄、影像清晰,且无液气平面;4例出现合并空洞,洞壁薄厚不均,未见液平面;其边缘呈不规则形状。26例患者表现为双肺透光度降低,自肺门、肺野至胸膜呈对称性病变,且弥漫性边缘呈现出模糊、毛玻璃样的不规则阴影;其中13例表现为双肺基本对称或不对称网状阴影或网织结节阴影。4例患者双肺出现对称浓密的大片状、边缘模糊的松枝状改变,且可见充气支气管征。7例患者合并出现胸膜腔积液。
治疗效果:对13例AIDS合并PCP患者进行15天的追踪性治疗观察发现,8例患者明显好转,CT检查时,其肺内实变影明显减少;无效2例;3例恶化;CT检查时,其肺内斑片状阴影呈融合状,且毛玻璃影加重;其中1例患者还表现出了少量的胸腔积液。
讨 论
卡氏肺囊虫(PC)常寄生于人体的肺泡之内,并对肺组织有极高的亲和力;正常情况下,人体可通过自身的细胞免疫将其清除于体外。但是,由于AIDS患者机体免疫力大幅下降,因此,也极易合并被卡氏肺囊虫感染,最终导致合并PCP[2]。而艾滋病患者合并发生PCP后,PC会极大地对Ⅰ型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造成破坏,导致细胞坏死、增加了毛细血管通透性。
其临床表现:多为低热、气促、胸痛、干咳、不同程度呼吸困难。而在其CT影像中多表现为斑点状、网状、片状等双肺弥漫性渗出性病变;其病灶多分布于肺门周围,并向肺野周围漫延,有较明显的融合趋势[3]。可将AIDS合并PCP患者的CT影像分为4种类型:①斑片型:此种类型最为常见,患者CT影像呈肺泡实变影;浓密的斑片状或松枝样影呈双侧均匀或不均匀分布。②毛玻璃型:患者肺部CT影像多呈不透明的毛玻璃样,且能分辨肺血管。同时,易合并肺气囊。③间质型:患者CT影像中多为网状或线状的肺小叶间隔增厚;同时还会在双侧出现基本对称或不对称的弥漫网状或者网织结节影;且易出现淋巴结肿大等合并症[4]。④混合型:该类患者的CT影像多出现肺实质病变且兼有肺间质病变;该种类影像多见于晚期患者。
从本文53例AIDS合并PCP患者的CT影像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23例患者表现为双肺渗出性弥漫性病变,且病灶边缘呈现模糊样小片状及斑片状影;26例患者表现为双肺透光度降低,自肺门、肺野至胸膜呈对称性病变,且弥漫性边缘呈现出模糊、毛玻璃样的不规则阴影;7例患者合并出现胸膜腔积液。这也要求我们在临床进行AIDS合并PCP诊断时,须注意其双肺弥漫性涌出性病变特征以及病变发生区域。同时还应注意与肺泡癌及肺水肿的鉴别区分,提高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当临床患者具有长期低热、胸痛、气促以及干咳等症状且又排除了其它免疫缺乏性疾病之后,其胸部CT影像呈双肺弥漫性渗出性病变、肺间质发生改变且病灶多分布于肺门周围呈向肺野发展的融合状时,且HIV抗体检查呈阳性者,即可诊断为AIDS合并PCP。因此,也可将CT影像显示结果作为病原学检查的金标准诊断之外的另一重要的辅助诊断检查。
参考文献
1 张浩.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CT表现分析[J].医学影像及检验,2011,24(10):1956.
2 宋文艳,李宏军.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临床影像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5):652.
3 吕圣秀.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不同时期的CT表现[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0):1453-1455.
4 阚宏.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影像学诊断[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3):352-353.
摘 要 目的:对艾滋病(AIDS)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临床CT影像特征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收治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患者53例,对临床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影像典型表现:患者双肺呈弥漫性、对称性间质性改变,且边缘呈模糊样改变并出现融合均匀的肺实变影。CT影像非典型表现:患者出现气囊样改变、空洞,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出现肿大,且胸膜腔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液、肿块样病变等表现特征。结论:鉴于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CT影像特征多样化、复杂化特征,因此,胸部CT检查对该病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关键词 艾滋病 卡氏肺囊虫肺炎 CT影像
卡氏肺囊虫对肺组织有极高的亲和力,加之艾滋病(AIDS)患者机体免疫力大幅下降,因此,也极易合并不同类型的肺部感染。而卡氏肺囊虫肺炎(PCP)则是艾滋病(AIDS)患者最常见的机遇性感染,同时也是其致死的主要因素之一[1]。本文通过对53例AIDS合并PCP患者的CT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评估其辅助诊断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3月收治AIDS合并PCP患者53例,男40例(75.5%),女13例(24.5%);年龄20~53岁,平均36.5±3.8岁。主要传播途径:吸毒35例(66.0%);性传播18例(34.0%)。53例患者均经血清HIV抗体检查以及确诊试验检查均呈阳性;主要临床表现:低热、气促、胸痛、干咳、不同程度呼吸困难。
检查方法:53例患者均用美国GE Light speed VCT型CT扫描机检查。并由2名以上放射科医师同时予以评估;如遇意见不统一时,则以讨论、协商确定后为准。
结 果
CT影像表现:23例患者表现为双肺渗出性弥漫性病变,且病灶边缘呈现模糊样小片状及斑片状影;其中14例出现合并片状肺实变,且呈充气支气管征;4例出现合并肺气囊,囊壁薄、影像清晰,且无液气平面;4例出现合并空洞,洞壁薄厚不均,未见液平面;其边缘呈不规则形状。26例患者表现为双肺透光度降低,自肺门、肺野至胸膜呈对称性病变,且弥漫性边缘呈现出模糊、毛玻璃样的不规则阴影;其中13例表现为双肺基本对称或不对称网状阴影或网织结节阴影。4例患者双肺出现对称浓密的大片状、边缘模糊的松枝状改变,且可见充气支气管征。7例患者合并出现胸膜腔积液。
治疗效果:对13例AIDS合并PCP患者进行15天的追踪性治疗观察发现,8例患者明显好转,CT检查时,其肺内实变影明显减少;无效2例;3例恶化;CT检查时,其肺内斑片状阴影呈融合状,且毛玻璃影加重;其中1例患者还表现出了少量的胸腔积液。
讨 论
卡氏肺囊虫(PC)常寄生于人体的肺泡之内,并对肺组织有极高的亲和力;正常情况下,人体可通过自身的细胞免疫将其清除于体外。但是,由于AIDS患者机体免疫力大幅下降,因此,也极易合并被卡氏肺囊虫感染,最终导致合并PCP[2]。而艾滋病患者合并发生PCP后,PC会极大地对Ⅰ型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造成破坏,导致细胞坏死、增加了毛细血管通透性。
其临床表现:多为低热、气促、胸痛、干咳、不同程度呼吸困难。而在其CT影像中多表现为斑点状、网状、片状等双肺弥漫性渗出性病变;其病灶多分布于肺门周围,并向肺野周围漫延,有较明显的融合趋势[3]。可将AIDS合并PCP患者的CT影像分为4种类型:①斑片型:此种类型最为常见,患者CT影像呈肺泡实变影;浓密的斑片状或松枝样影呈双侧均匀或不均匀分布。②毛玻璃型:患者肺部CT影像多呈不透明的毛玻璃样,且能分辨肺血管。同时,易合并肺气囊。③间质型:患者CT影像中多为网状或线状的肺小叶间隔增厚;同时还会在双侧出现基本对称或不对称的弥漫网状或者网织结节影;且易出现淋巴结肿大等合并症[4]。④混合型:该类患者的CT影像多出现肺实质病变且兼有肺间质病变;该种类影像多见于晚期患者。
从本文53例AIDS合并PCP患者的CT影像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23例患者表现为双肺渗出性弥漫性病变,且病灶边缘呈现模糊样小片状及斑片状影;26例患者表现为双肺透光度降低,自肺门、肺野至胸膜呈对称性病变,且弥漫性边缘呈现出模糊、毛玻璃样的不规则阴影;7例患者合并出现胸膜腔积液。这也要求我们在临床进行AIDS合并PCP诊断时,须注意其双肺弥漫性涌出性病变特征以及病变发生区域。同时还应注意与肺泡癌及肺水肿的鉴别区分,提高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当临床患者具有长期低热、胸痛、气促以及干咳等症状且又排除了其它免疫缺乏性疾病之后,其胸部CT影像呈双肺弥漫性渗出性病变、肺间质发生改变且病灶多分布于肺门周围呈向肺野发展的融合状时,且HIV抗体检查呈阳性者,即可诊断为AIDS合并PCP。因此,也可将CT影像显示结果作为病原学检查的金标准诊断之外的另一重要的辅助诊断检查。
参考文献
1 张浩.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CT表现分析[J].医学影像及检验,2011,24(10):1956.
2 宋文艳,李宏军.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临床影像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5):652.
3 吕圣秀.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不同时期的CT表现[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0):1453-1455.
4 阚宏.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影像学诊断[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3):35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