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材及教学活动中,外国诗歌一直处于被漠视的状态,这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本文对外国诗歌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冷静深入的思考,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外国诗歌 困境 对策
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思想的花朵。诗歌的阅读对于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培养、精神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却曾受冷遇。近两年来,诗歌教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诗歌教学的呼声渐长,诗歌教学方面的探索日渐增多,其中又以对新诗教学的关注为多。但就诗歌教学中的外国诗歌而言,依然是门庭冷落,课外阅读几乎无人问津。
外国诗歌教学困境重重的原因,探究起来,大致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文本方面的原因。诗歌的特殊性决定了诗歌翻译是翻译中的“难中之难”——一方面,诗歌翻译不同于诗歌创作,译诗必须忠实于原诗;另一方面,译者在再现原诗的内容和美感的同时,又要尽可能达其意,传其神,存其境。因此有人把诗歌翻译称作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语言实践活动。尽管我们有一大批优秀的翻译家如查良铮、陈敬容、杜运燮、袁可嘉、卞之琳(他们本人也是诗人)等翻译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译作仍很难与原作完全吻合。因此,学生接触的文本,实际上是中国化的外国诗歌。这种翻译在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同时却只能徘徊在门外,从某种意义上讲,它阻碍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学生方面的原因。外国诗歌与中国诗歌在审美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开阔学生的视野,但在阅读的最初给人带来的是陌生感、不适应感。固有的心理定势和审美习惯都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接受。当一个读者拿起一部文学作品开始阅读时,他是张开他的全部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来迎接作品的,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他的一般文化视野与艺术文化修养特别是他的文学能力,综合组成了一张经纬交织的审美期待的绵密网络,他像无数双眼睛盯住作品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文字,按经验所提供的暗示去解读作品、体味作品,同时又无情的将不符合经验暗示的意象意境意义意旨一概推拒、排斥在外,或通过那张期待的网络过滤出去。习惯了中国传统诗歌特点的读者,在阅读外国诗歌时这种感受会更强烈。
教材方面的原因。纵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文教材对外国诗歌的选编,篇幅寥寥。以下是人教版集中版本选入的外国诗歌篇目:
有限的篇目让学生窥一斑而不能,更遑论“知全豹”了。阅读心理学认为:学生对阅读的态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课堂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同伴的影响对学生的阅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是否积极的阅读还与学校所提供的阅读材料的内容有关。乏味的阅读入门书对以前在家中很少接触过阅读材料的学生很不利。一两篇文章很难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外国诗歌灿烂的星空我们无从领略,从眼前闪过的一两颗流星如何让人驻足欣赏?
教师方面的原因。对中小学教师外国诗歌教学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在各类文体的阅读中,诗歌阅读排在末位;而在诗歌阅读中,外国诗歌的阅读又排在末位;很多老师对外国诗歌知之甚少,在外国诗歌的教学中往往采取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的态度;一些老师认为课本中一两篇诗歌的选编无太大意义,对于这种不中不洋的诗歌,大可以从中学语文教学中退场。
全球文化语境下的阅读,一方面应该立足于本国经典,另一方面也应该面向全人类优秀的文化。从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国诗歌经历了自己的繁荣发展之后,19世纪走入末路,20世纪初借助白话与外国诗歌重又走向新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外国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同为中国新诗的源头。外国诗歌中的艺术手法、艺术探索、思想文化都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对于外国诗歌教学我们不能处于漠视状态。
诗歌的特殊性决定了诗歌教学的特殊性,而诗歌教学中的外国诗歌教学则又多了一重特殊性。但这特殊,既可能是阅读的障碍,也可能是突围的契机。由此突围,我们必将能领略到异样的风景。
因此,在外国诗歌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教学策略:
原著阅读。与外语教学相结合。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已基本具备阅读英语诗歌的能力。原著阅读这种方式不仅带给学生新奇感、挑战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亲近了文本。当然,要通过原著阅读真正理解文本还需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原著阅读意义的领会、英美诗歌欣赏知识的介绍等。原著阅读的意义,笔者曾以一首英诗的翻译作导入的:
In the Quiet Night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self to look,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
对于这首诗,学生的汉语翻译是:
在寂静的夜里
如此明亮的光线照在我的床脚下
难道是已经降霜了吗
我独自举头观看,才发现他原来是月光
再一次沉浸在回忆中,我突然想起了家
学生们翻译完这首诗之后,才发现它原来是李白的《静夜思》: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英语翻译是英国汉学大师Giles,吕叔湘先生、许渊冲教授都曾对这首诗的翻译评价甚高。但即便如此,翻译与原作的差距仍然很远,中国诗歌的翻译如此,英语诗歌的翻译也是如此。这一次的翻译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当然这还只是原著阅读的第一步,接下来还需继之以英语诗歌语言的韵律节奏等知识的介绍、文化背景的介绍,为学生扫除阅读的障碍。原著的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直接感知,也有助于学生的综合性学习,使英语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语言的工具层面上,也进入到文学欣赏的层面。
译作的比较阅读。在比较中感知语言。如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选入的庞德的《地铁站》: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e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
一般采用的是杜运燮的翻译:
在一个地铁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我们可以拿这一翻译同其他人的翻译做对比,如罗池、赵毅衡、郑敏等。不同的翻译者既有不同的强调点,又有共同的关注点,这或许就是我们阅读的突破口。
丰富阅读背景。扫清知识障碍,提供背景支持。阅读障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探究,这障碍可能是词语障碍、术语障碍、背景知识障碍等。就外国诗歌来说,主要是其文化背景。一篇文章是与其背景共生的。读者在阅读时,需要与两个时代背景,即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与文本发生时代背景,分别对话,又需要把两者联系起来对话。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作品生存语境消失,背景信息消失,只剩下孤立的文本。作为外国文学,又多了一层空间的转移。这些都给阅读带来了障碍。因此,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诗歌观念、当时的社会状况,都是通往诗歌的一扇门。
青春是一部诗,青春与诗本来是没有距离的,在外国诗歌与高中生之间也不应该存在鸿沟。只有读才能领略这美丽的异域风光,但怎样实现这一跨越,就是课堂教学策略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了。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东方高级中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外国诗歌 困境 对策
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思想的花朵。诗歌的阅读对于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培养、精神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却曾受冷遇。近两年来,诗歌教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诗歌教学的呼声渐长,诗歌教学方面的探索日渐增多,其中又以对新诗教学的关注为多。但就诗歌教学中的外国诗歌而言,依然是门庭冷落,课外阅读几乎无人问津。
外国诗歌教学困境重重的原因,探究起来,大致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文本方面的原因。诗歌的特殊性决定了诗歌翻译是翻译中的“难中之难”——一方面,诗歌翻译不同于诗歌创作,译诗必须忠实于原诗;另一方面,译者在再现原诗的内容和美感的同时,又要尽可能达其意,传其神,存其境。因此有人把诗歌翻译称作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语言实践活动。尽管我们有一大批优秀的翻译家如查良铮、陈敬容、杜运燮、袁可嘉、卞之琳(他们本人也是诗人)等翻译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译作仍很难与原作完全吻合。因此,学生接触的文本,实际上是中国化的外国诗歌。这种翻译在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同时却只能徘徊在门外,从某种意义上讲,它阻碍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学生方面的原因。外国诗歌与中国诗歌在审美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开阔学生的视野,但在阅读的最初给人带来的是陌生感、不适应感。固有的心理定势和审美习惯都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接受。当一个读者拿起一部文学作品开始阅读时,他是张开他的全部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来迎接作品的,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他的一般文化视野与艺术文化修养特别是他的文学能力,综合组成了一张经纬交织的审美期待的绵密网络,他像无数双眼睛盯住作品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文字,按经验所提供的暗示去解读作品、体味作品,同时又无情的将不符合经验暗示的意象意境意义意旨一概推拒、排斥在外,或通过那张期待的网络过滤出去。习惯了中国传统诗歌特点的读者,在阅读外国诗歌时这种感受会更强烈。
教材方面的原因。纵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文教材对外国诗歌的选编,篇幅寥寥。以下是人教版集中版本选入的外国诗歌篇目:
有限的篇目让学生窥一斑而不能,更遑论“知全豹”了。阅读心理学认为:学生对阅读的态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课堂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同伴的影响对学生的阅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是否积极的阅读还与学校所提供的阅读材料的内容有关。乏味的阅读入门书对以前在家中很少接触过阅读材料的学生很不利。一两篇文章很难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外国诗歌灿烂的星空我们无从领略,从眼前闪过的一两颗流星如何让人驻足欣赏?
教师方面的原因。对中小学教师外国诗歌教学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在各类文体的阅读中,诗歌阅读排在末位;而在诗歌阅读中,外国诗歌的阅读又排在末位;很多老师对外国诗歌知之甚少,在外国诗歌的教学中往往采取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的态度;一些老师认为课本中一两篇诗歌的选编无太大意义,对于这种不中不洋的诗歌,大可以从中学语文教学中退场。
全球文化语境下的阅读,一方面应该立足于本国经典,另一方面也应该面向全人类优秀的文化。从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国诗歌经历了自己的繁荣发展之后,19世纪走入末路,20世纪初借助白话与外国诗歌重又走向新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外国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同为中国新诗的源头。外国诗歌中的艺术手法、艺术探索、思想文化都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对于外国诗歌教学我们不能处于漠视状态。
诗歌的特殊性决定了诗歌教学的特殊性,而诗歌教学中的外国诗歌教学则又多了一重特殊性。但这特殊,既可能是阅读的障碍,也可能是突围的契机。由此突围,我们必将能领略到异样的风景。
因此,在外国诗歌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教学策略:
原著阅读。与外语教学相结合。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已基本具备阅读英语诗歌的能力。原著阅读这种方式不仅带给学生新奇感、挑战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亲近了文本。当然,要通过原著阅读真正理解文本还需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原著阅读意义的领会、英美诗歌欣赏知识的介绍等。原著阅读的意义,笔者曾以一首英诗的翻译作导入的:
In the Quiet Night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self to look,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
对于这首诗,学生的汉语翻译是:
在寂静的夜里
如此明亮的光线照在我的床脚下
难道是已经降霜了吗
我独自举头观看,才发现他原来是月光
再一次沉浸在回忆中,我突然想起了家
学生们翻译完这首诗之后,才发现它原来是李白的《静夜思》: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英语翻译是英国汉学大师Giles,吕叔湘先生、许渊冲教授都曾对这首诗的翻译评价甚高。但即便如此,翻译与原作的差距仍然很远,中国诗歌的翻译如此,英语诗歌的翻译也是如此。这一次的翻译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当然这还只是原著阅读的第一步,接下来还需继之以英语诗歌语言的韵律节奏等知识的介绍、文化背景的介绍,为学生扫除阅读的障碍。原著的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直接感知,也有助于学生的综合性学习,使英语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语言的工具层面上,也进入到文学欣赏的层面。
译作的比较阅读。在比较中感知语言。如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选入的庞德的《地铁站》: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e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
一般采用的是杜运燮的翻译:
在一个地铁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我们可以拿这一翻译同其他人的翻译做对比,如罗池、赵毅衡、郑敏等。不同的翻译者既有不同的强调点,又有共同的关注点,这或许就是我们阅读的突破口。
丰富阅读背景。扫清知识障碍,提供背景支持。阅读障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探究,这障碍可能是词语障碍、术语障碍、背景知识障碍等。就外国诗歌来说,主要是其文化背景。一篇文章是与其背景共生的。读者在阅读时,需要与两个时代背景,即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与文本发生时代背景,分别对话,又需要把两者联系起来对话。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作品生存语境消失,背景信息消失,只剩下孤立的文本。作为外国文学,又多了一层空间的转移。这些都给阅读带来了障碍。因此,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诗歌观念、当时的社会状况,都是通往诗歌的一扇门。
青春是一部诗,青春与诗本来是没有距离的,在外国诗歌与高中生之间也不应该存在鸿沟。只有读才能领略这美丽的异域风光,但怎样实现这一跨越,就是课堂教学策略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了。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东方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