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物学科素养的若干思考

来源 :学习周报·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mer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是自然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性方法论传授的重要媒介,其核心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本文围绕高中生物学科,详细阐述了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并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指导意见,对于提高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成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教育;生物教学
  一、引言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性自然科学,其致力于从生物微观视角探究生命的发展历程与活动轨迹,与新技术革命、社会经济改革、工农业生产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可持续延伸有着紧密的关联[1],先进的现代生物技术与研究成果以人类与动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增强人类对疾病以及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延长研究对象的生命周期,给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2],是人类学习体系与框架结构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二、生物學科核心素养内涵
  在“人本化教学”的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下,核心科学素养的锻炼与培养成为了当前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3]。生物学科是一门基础性自然学科,高中生物课程中包含了抽象且复杂的理论知识以及精妙且科学的实验实践,既充满了趣味性与主观能动性,同时不可否认其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与操作难度[4]。在新课改时代背景下,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核心与宗旨在于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高中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规定标准内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巧,全面拓展学生在生物学知识与实验探究的接触面,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研究兴趣,推动高中生在科学探究、理论知识、情感态度以及世界观等方面的发展[6]。
  生物学核心素养一般都是学生在后天的不断学习过程中获得让自己终身受益的成果,也是作为一个公民基本素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在后期解决一些现实生物学问题所能够自然而然表现出的关键能力和必备的品格。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是生物学核心素养主要的四个方面,其主要的内涵如下:
  (一)生命观念
  这主要指的是对于看到的一些生命现象或者与之相关的一些特点进行合理的解释后的抽象,属于经过实证后的观点,能够有效解释一些现象或者事件的能力。学生应该充分的理解生物学的概念,比如功能和结构、适应和进化、平衡和稳态以及能量和物质等[4]。可以用生命观去理解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形成自己的科学世界观,不断探究生命活动的原始规律,从而解决一些实际的现实问题。
  (二)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主要指的是学生要尊重一定的证据和事实,同时要有务实和崇尚严谨的求知态度,通过利用一些科学的思维方式去看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逐渐的培养发展自己的理性思维,比如能够根据生物学的事实和相关证据来进行合理的演绎推理、建模、批判等以及探讨生物的相关生命规律,辩证生物学的议题等等。
  (三)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同时针对这些特定的生物学现象,具有进行合理的分析、提问、设计实验、实施方案以及整理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交流的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敢于创新,乐于彼此之间的合作。
  (四)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指的是学生对于生物学的认知,能够参与到一些社会事务的讨论工作中,并且给予合理的判断和分析,具有解决生产、生活中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担当。另外,学生还应该具有造福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人生观,辨别一些伪科学和迷信现象。结合周围实际现状积极的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健康生活等理念,有效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生物学相关的事情。
  三、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高中生物是高中课程中的基础性课程之一,高中生自高一至高三均需要学习生物基础理论知识,并辅助开展一定难度的生物实验与实践,以强化对生物基础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形成实验型、探索型研究思维模式,为其进入高校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奠定方法论基础。因此,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是自然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性方法论传授的重要媒介,加强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锻炼与培养,可以帮助尚未进入社会的高中生学习自然科学方法论,锻造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内核;从而更好地与快速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快速发展的现代高新技术之间产生互动与共鸣,相辅相成地推动高中生学业素养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协同发展[5]。
  (一)培养核心观念
  核心观念是学生举一反三与科研探索的基础,也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来源于学生主动或被动式地接收生物学科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知识,在自我思考与理解中将其转化为个人的能力与品质,以便在实际生活环境中遇到生物学相关的问题能够自发式地运用自身加工与提炼而成的思想与认知架构对问题加以剖析,从生物学角度对其进行深挖掘与探究,真正将现实世界以及实际生活环境与生物学紧密关联,在不断的知识积累与现实世界反馈中将生物学科的科学、唯物、创新、求真等观念融入到个人精神与品质中,进而树立正确的、科学的自然观与世界观[6]。
  例如高中生在学习关于植物的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细胞的吸水与失水、人类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关课程时,学生可以通过对于这些知识的概念进行自己的提炼,形成自己对于生物学的动态平衡认识观点。因为在生物学领域中事物的发展和活动都存在一定的动态平衡,这种核心观念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他生物学知识的生态平衡问题以及ADP与ATP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
  (二)培养核心能力
  生物学科素养中的核心能力可概括为两部分,一为基础理论掌握能力,一为实践认知能力。基础理论掌握能力依赖于学生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以及重点知识点的讲解水平,但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拓展分析能力[7]。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将生物课程中所讲解的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的理论知识,在面对生物考试时能够将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具体的题目中,运用知识拓展与问题分析能力将题目所考察的问题关联到所学知识点中,才算是真正将知识转化为了个人的学业能力。   例如在讲授细胞大小和物质运输的关系时,我通过借助老鼠和大象的体型对比图来引发学生对于细胞大小和生物体型之间是否有直接关系的思考。然后通过一些事实资料来证明两者之间并无直接关系,并且同种类型的细胞大小一般差别不大,然后通过一些不同边长的正方体来模拟不同大小的细胞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测定正方体体积,表面积,记录自己的数据,并计算相对表面积,推知与物质运输的关系。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直观的认识细胞大小与物质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动手实验能够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对于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实践认知能力来源于生物实验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组队进行实验素材准备、仪器设备预处理、实验步骤落实以及实验结果分析[8],在一步步的、科学的动手实践中渗透已学习的学科基础知识,同时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实验过程中的控制变量等进行启发式研究与探索,挖掘生物实验课程要求以外的生物学知识,将好奇心与兴趣转化为创新创造能力,并最终凝聚成生物学科研成果与技术创新。
  (三)培养核心思维
  生物学科的核心思维对于学生而言是取得良好学科成绩的关键,对于学科而言是推动学科进步与发展的动力。生物学科核心思维包括创新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数学思维等等,由于生物学科的观察视角大多以微观为主,使得生物学科的很多理论知识点较为抽象,在没有实验作为辅助的前提下,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实际生活中可见且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以便学生更为直观且客观地理解生物学科基础知识。创新思维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石,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就实验环节开展研讨会,由学生自发式地参与其中,将其在生物实验中的所获所感以及认为可以继续研究与实验的目标问题大胆地表达出来,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一方面可以激发生物学科的研究灵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辩证思维。
  例如在讲述基因工程时,我首先根据“问题探讨”引入基因工程的概念,然后介绍基因工程的工具,同时让学生利用课前自制的模型,分组讨论并动手完成基因工程操作过程的四个步骤,使学生切身体会基因工程“剪、拼、接、转”的主要过程,然后请一个组的代表上讲台展示本组的成果,并做詳细的说明。其他组同学加以评价,老师做总结,针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和描述的正确部分做出肯定,错误及不足部分做修正。通过这种自我动手模拟生物学抽象过程的方式能够迅速的激发起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加强了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了形象思维;另外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这也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合作。
  四、结束语
  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目标即为锻炼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以提升学生在理论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方面对生物学的理解与认知,激发其学习与从事生物学研究的学习热情,并基于高中生物课程奠定的知识积淀更为顺利地步入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领域中。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核心素养锻炼与培养过程中,应当从观念、能力、思维三个角度入手,以全面提升高中生的专业能力与品质。
  参考文献:
  [1]章全武.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发展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8(02):66-70.
  [2]蒋选荣.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J].生物学通报,2017,52(10):35-38.
  [3]刘恩山,刘晟.核心素养作引领 注重实践少而精——《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思路与特色[J].生物学通报,2017,52(08):8-11.
  [4]林琼芬.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生物学活动教学”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17.
  [5]刘茂祥.普职沟通视阈下高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与学校课程改革浅析[J].职教论坛,2017(12):74-80.
  [6]李珂.论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育[J].教师教育论坛,2017,30(04):21-24.
  [7]吴明榕.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8(07):85.
  [8]古蓉,闫香慧,胡斌,李艳红.5E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应用——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07):55-56+59.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以及地域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在学习地理时都会存在较高的吃力状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任务的不断推进,教师需要主动地调整教学观念,侧重于发展学生的情感,站在情感角度上缓解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抵触心理及恐惧心理。客观来说,将情感教育与中学地理教育相互整合,可以调整学生目前所存在的不利学习状态,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地理学习中,增强学生的综合学习效
期刊
摘 要:高中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义务教育来说,高中的教学工作更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中教学工作既迎来了发展机遇,同样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近些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化技术日益普及,为人们生活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而对于教育工作来说,微课形式的发现和应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可以加强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本文针对微课在
期刊
摘 要:近些年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在初中化学教育中也明确提出需要引导初中学生去认识物质世界,以便更好地形成相应的化学观念。在老师进行授课的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初中学生正确地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并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和发现一些现象和事实。本篇文章基于初中化学教育的现状,对怎样帮助初中学生构建微粒观从分子和原子的教学为具体的教学事例去进行相应的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初中化学;微粒观
期刊
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起源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最早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19世纪末提出,它是在以个人为中心的美国人生活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大工业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时的教育水平无法满足这种高的经济发展要求,这就要求教育要发展以满足这种需求。恰逢这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刚好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要求,并试图解决当时教育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
期刊
摘 要:音乐是一项特殊的艺术形式,也是人文气息浓厚的科目之一。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音乐课堂在视觉和听觉上的教学都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对音乐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从而提出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改革措施  引言: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认为音乐学科只是学习唱歌,没有其他作用。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
期刊
摘 要: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之后,一直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热点所在。意在强调学习主体与环境互动,强调真实性任务、情境性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就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加以研究。  关键词:情境性认知;情境性学习;教学模式;教学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情境性认知与学习(Situated Cognition and Lea
期刊
在2020年高考政治复习备考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不会答主观题,对主观题有畏难情绪。教师对此也无法提供有效的模板,主观题成为教与学的难点,高考复习备考效率不高。但高考主观题真的有那么难吗?为了更好的复习备考,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效率,本文结合2020年高考全国II卷政治试题38题,从三个方面谈一谈主观题的复习备考,以提高2021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的复习备考。  2020年高考全国II卷政治试题38题原题
期刊
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积极健康的身心培养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各门课程围绕教育的根本任务,形成一致观点,更有利于育人目标的达成。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加入思政元素,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补充,真正实现思政元素与心理教育的融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感染性,增强育人功能,最终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政元素;心理健康;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
期刊
平时,我们在物理教学活动中讲解近视眼,远视眼形成的课时,大多这么讲,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其中,物体相当于蜡烛,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视网膜上的视觉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物体。  近视的形成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射光的能力太强,像成在视网膜前方,就近视
期刊
摘 要:初中德育工作很大程度决定着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道德情操,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具备比较突出的影响力。新课程改革环境之下,改革背景下对于初中教育中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间接衍生出了许多德育教育工作问题。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德育教育综合水平,本文简要分析新课改下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型对策,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教育;德育工作;创新型对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