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焦点问句赋能生命,提升心理课堂生命张力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pengh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焦点解决的经典问句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未来发展”为导向,相信被提问者本自具足,对他们给予足够的尊重。实践证明,将焦点解决问句应用于心理课堂,改变传统提问的导向和形式,可以引导学生整体看待问题,促使学生不断从自身获得生命力量与资源,促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实施成效。
  关键词:焦点解决问句;心理课堂;自我赋能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32-0025-04
  对一节富有生命张力的课堂而言,学生不是受教者,而是主导者。在课堂中,学生能以积极的眼光看到每一个问题背后的期待,以“期待”促进观念的改变、行为的改变,在改变中感受到自己内在的力量,并不断开发自己的潜在优势,调动已有资源,获得他人支持,从而逐渐成为为自己赋能的“专家”,这是有生命张力课堂的展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发展性的、成长性的、支持性的,这和焦点解决理念不谋而合。它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未来发展”为导向,相信来访者本自具足,尊重来访者的差异性、独特性,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将焦点解决最经典、最实用的问句应用于课堂的提問,改变传统的提问模式,有助于提升课堂的生命张力。焦点问句能引导学生以正面导向看待问题,促使学生不断从自身获得生命力量与有用资源,不仅能促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更能提高课堂的实施成效。
  一、焦点问句提升课堂教学生命张力的路径
  (一)改变问题导向,聚焦“本自具足”
  在心理教育的传统课堂提问中,教师经常以“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造成了什么影响”“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来设置提问,这会让学生进行“问题导向”的思考。而遵循“问题导向”的思考,学生会更多地探究过去,探究这些问题是怎么会形成的及影响等,会更容易产生抱怨,形成消极的信念,因为学生一直在挖掘自己的缺点。当教师想要调动学生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就容易产生心理阻抗。此时学生会觉得自己是不行的,没有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课堂顺理成章地变成:教师是解决问题的专家,去指导学生可以做些什么去改变。此种情况下的改变必然是被动的,课堂的效果会打折扣。
  焦点问句自带“未来导向”,它引导学生聚焦想要达成的目标,一开始就朝着方法和路径去思考,从自身“例外的经验”去探索和挖掘,这不仅是一个寻找方法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激励、自我赋能的过程。在课堂中,问题的方向很重要,因为问题本身就带有暗示性,焦点问句带领学生聚焦于“本自具足”,让学生在探索中一步步相信自己原来有如此潜能,以此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成长。
  (二)改进问题形式,促进自我赋能
  传统解决问题的提问经常是“如果你是某某,你会怎么做”“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等,提问的笼统性会导致一个问题:很多时候大家想到的方法都大同小异,或者可能没有之前的课堂环节,也能想出这些办法,而且关于这些办法,其实很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知道但做不到,因为没有真正从自身的角度去思考解决之道。
  焦点问句立足于个体,从个人的成功经验、个人问题解决后未来情境的具体描述去思考解决的办法。借焦点问句探寻到的方法,一定是自己的、可行的、有效的、我想要的、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也确信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也激发了想要改变、可以改变的动力。这也就顺理成章地让方法为己所用,知道并且可以做到,自我赋能由此实现。
  二、焦点问句助力课堂教学生命张力的具体应用
  (一)调动已有的资源——应对问句
  应对问句是指关注当下的状态,询问来访者一些微小的、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行为与动力是怎么来的。应对问句通过帮助来访者转换知觉,或者说转换看待目前状况的角度,将焦点转移到应对策略上。例如,问“你采取了什么步骤,让事情没有变得更糟糕?”这个问句让当事人在很糟糕的境遇中,看到了自己已经在发挥的能力与取得的小成功,能帮助其重建对情绪与生活的掌控感。
  在“顺与逆”的生命课上,课的开头有一个视频,讲述的是一个高考状元,因为挂科多门而选择流浪多年。之前视频观看后的提问是:同样挂科,为什么他的结局会如此糟糕?之后学生们的讨论都局限于高考状元身上存在的问题。这个讨论带有一种浓浓的指责意味,很多学生也因此想到自己身上存在的类似问题,这让整堂课的氛围变得消极,导致团体工作阶段团体动力不足,无法达成课堂效果。
  我运用应对问句,改变思路,提出两个问题:(1)既然他是状元,那么他本身就具备很优秀的能力和资源,你觉得他是怎么做到在流浪中生活10年的?(2)从流浪这个选择中可以看到高考状元身上背负的父母的压力,以及他多么不想让父母失望的心,你是否也有同样感受?第二个问题一提出,就有学生忍不住喊道:“当然有了,我太难了。”对问题知觉的改变,瞬间改变了课堂的氛围,学生开始积极挖掘状元身上的优势。而学生们总结出来的这些优势,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积极的暗示——我也有这些优势,或者我可以朝着优势去努力。
  (二)开发潜在的优势——例外问句
  例外问句是指寻找问题行为的例外,并围绕例外继续探讨,使其变得比问题更强大。例外问句的应用,可以让学生重新思考已经发生的事情,例外就像一个寻找优势、方法的放大镜,是帮助学生自我赋能的重要素材。学生能通过例外问句,去探讨过去生活及个人身上隐而未觉的例外,即问题未发生时的状态,从例外开发潜在的优势、资源、力量,并将其扩大。
  例如“疫后天晴”这节课,主题是疫情后我们如何调整和面对学习生活。首先指出现实问题,疫情让我们整日不能出门,又需要适应网课学习。话锋一转,我问道: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那有没有例外呢?接下来,学生分享了疫情带来的很多“福利”:学会烧菜,好好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时刻,开发家庭游戏,看到老师成为主播......学生分享了很多有趣的例外,而这些例外会带来解决之道,思考例外会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力量去处理问题,进而带动整个疫后心理状况的改变。   (三)转变思考的方向——奇迹问句
  奇迹问句关注未来,它引导人们去想象问题都得到解决时的情境。当人们在详细描述美好愿景时,就会顺其自然联想到可能的行动方向,从而拓展知觉。当人们体验到改变后的种种感受时,就会产生一种观念:生活是可以改变的。
  例如“隔离疫情不隔离友情”这节课中,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恢复、调节疫情后人际关系。我在开头设计了一个奇迹问句,“假如人类发明了疫苗,疫情结束了,你的人际交往会有什么变化?你可能会看到什么?”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分离后,学生之间会产生隔离感,这个目标导向的提问能帮助他们理清想要的人际关系状态,引导他们一步步达成目标。
  例如在“顺与逆”一课中,学生观看视频《苍蝇一分钟的生命》,视频大致内容是:苍蝇在有限的一分钟生命里,拼命完成从天而降的“人生清单”,直到结束生命。对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思考苍蝇的生命有意义吗,为什么?(2)奇迹发生,苍蝇的生命变成了3天,你如何设置人生清单?本环节是变相借用了“奇迹问句”,引导学生通过“人生清单”来发现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期望,这也就是本节课的目标。
  (四)获取外在的支持——关系问句
  关系问句能帮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外在支持系统,促使学生走出自己惯有的立场,从与他们关系密切的重要他人的角度来观察自己,激发支持力和现实感,发现更多资源、目标、行动的反思与执行。
  例如,在听了“生与死——生命价值”课中“死了一百万次的猫”这个故事之后,一个女生忍不住偷偷抹眼泪。她自述,自从奶奶离世后,没办法独自完成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比如整理衣服、按时起床不迟到等。出门上学和回到家中,没有奶奶的身影让她很痛苦,奶奶的失去让她发现自己是个很没用的人,连生活自理都做不到。我们可以看到,女生通过奶奶为她做的事来证明她离不开奶奶,来怀念奶奶,但她忽视了自己已经在做的努力和改变。
  从焦点解决的角度,我们需要帮助该女生看到自己已有的改变,所以我问:“如果你奶奶在天上看着你,她会发现现在的你有些什么不同,她会对你说些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关系问句。该女生马上说出了好几个改变,都是她奶奶还在世时,自己绝对不会去做的事情。尽管奶奶已经离开了,但奶奶一直都是支持她的可贵力量,我引導她从奶奶的角度思考,让该女生找到激励自我的力量。
  关系问句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创造一个安全距离。对于高中生来说,很多时候他们不太愿意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关系问句可以让他们不用先谈自己的看法,而是先说出别人的看法。
  (五)创造改变的动能——赞美
  我们平时也经常会用到赞美,但焦点解决理论中的赞美技术与此不同。我们惯用的赞美经常是针对那些明显的特长特点优势,例如你成绩很优秀,你多才多艺,你的人际关系很好等。但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经常和同学吵架,甚至动手打架的学生,你能看到他值得表扬的地方并赞美吗?或者说,你认同对这样的他进行赞美吗?焦点解决中的赞美技术就要求“充分地”赞美,就是看到对方所有的努力与优势,进行“对等”的赞美。比如前面那个吵架打架的学生又一次和人发生争执,大家第一反应就是,他又闹事了,但你是否看到在这两次闹事之间的几天中,他是没有打人的。对他不打人这几天的小进步进行赞美和强化,询问他是怎么做到的,那么这个学生肯定会有不一样的反应。
  例如,在“顺与逆”一课中,学生画自己的人生曲线,这是比较常用的一个活动,但有不少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会引发低落的情绪,因为他们想起了不少低潮事件。于是我增加了两个步骤,一是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人生曲线赞美自己;二是轮流分享,分享后请赞美你的同学。要求赞美是符合事实的,不涉及对未来的期待,使用正向积极的词汇,符合心理健康更符合伦理。尽管画的过程中,氛围会略低沉,但分享的时候能看到学生脸上受到赞美时的真心笑容。其实赞美技术不是给人戴高帽,而是真正看到自己或别人的努力和不容易。在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进行自我赞美,或赞美他人,引导学生用赞美的眼光看人看事,非常有益于提升课堂成效。
  三、焦点问句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思考
  (一)学会改变,不生搬硬套
  焦点问句应用于课堂的例子还有很多,从大量例子中发现,这些问句需要稍加改变,使其更符合课堂实际的内容,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切忌拿来主义,不然就会让提问显得生硬和突兀,学生也无从答起。
  例如,对于奇迹产生的方式,也可以加入多种元素。例如在危机干预一课中,我就将奇迹的形式具体化为“生命的时光机”,请大家回到主角小林出事之前,去探讨如何识别危机并进行干预。
  焦点问句的使用一定要融入课程设计,要反复斟酌,才能让提问发挥出最大的效力。
  (二)学会铺垫,不为用而用
  焦点问句在使用前需要有铺垫,问句不是突然出现的。课堂中任何一个提问的出现需满足两个要求:第一,有具体目标,我提这个问题是希望从学生身上获得什么样的回答,答案在自己心中须有预设,再去思考使用什么提问方式比较合适;第二,有前后的铺垫,这个铺垫包括课程设计的前后连贯,也包括对学生心理特点、认识发展程度的了解。如此,焦点问句的使用才能成为挖掘学生潜在优势资源的工具。
  (三)关键是焦点的思维方式
  使用焦点问句的关键是,你有焦点的思维方式。在使用焦点问句的同时,我们的关注点是“解决之道”,面对学生,我们需要接纳并深刻去体悟焦点解决理论的一些观点,相信学生拥有资源、力量、经验和智慧去改变现状,尊重学生为自己的困境已经付出的努力,能看到学生问题背后积极的期待等。只有持有这样的焦点理念,才能将焦点问句顺利地用到课堂中,否则当学生回答“我不知道”“不清楚”时,你就不知道该如何继续挖掘了。
  在“我与他”讲人际关系的课中,我问学生:和朋友发生矛盾时,你是怎么做到忍耐情绪,不正面和朋友发生冲突的?学生直接回答:我不知道。我回应道:从你忍耐情绪的行为可以看到,你其实很在乎和朋友的友谊,是吗?学生听到这句话,用力点点头。这就是焦点的观念,问题肯定有正向积极的一面,问题背后一定有对美好的期待,要永远能看到学生面对问题时已经付出的努力。持有焦点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发挥焦点问句在心理课堂上的效用。
  编辑/张国宪 终校/于洪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默顿命题”的研究大多只限于宗教(清教)与科学关系的假说,鲜有关注“经济与科学的关系”命题和“政治与科学的关系”命题.实际上,三个命题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即它们的共同实质都是探讨“社会、文化与科学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式是什么”.将三个命题视为一个整体,并从它们的共同实质出发,可以更完整地理解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思想,避免对重要理论主题和概念的忽视;同时启发人们从价值观念、经济和社会政治秩序三个方面,但又不孤立地去思考社会、文化与科学的关系,并为科学的持续发展提供合适的社会、文化环境.
【论文摘要】通过对2009-2012年湖北省3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主导品种郑麦9023、襄麦55、襄麦25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调查分析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412 5, 其次是千粒重,为0.287 2,贡献最小的是每穗粒数,为0.151 7,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一致;不同年度间,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最小的是每穗粒数。因此,
期刊
军事航天装备试验环境影响的主要方面包括太空碎片、外空核动力、外空核爆炸等.军事航天装备试验实质上是以整个地球作为实验室,具有影响的全球性、效应的复杂性、后果的长期性三大特点,引发了深刻的伦理困境.军事航天装备试验的代内环境公正问题体现在妨碍外空自由探索利用,造成军事利益、环境风险和治理成本在不同人群间不均衡、不公正分配等方面,其实质是太空“公地悲剧”.避免该悲剧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太空利用中的“自由”原则,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军事航天装备试验会妨碍我们的子孙后代对太空开发利用,引发代际环境公正问题.魏伊丝提出
陈士骅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推动了中国传统水利科学向现代的转型.他不仅在自身的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更是一位小有成就的诗人和艺术家,诗书画作别具一格.
[活动背景]rn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自我、沟通交流的渠道不断拓展,而思维活跃、对新媒体技术具有敏锐感知力的高中生,更是如鱼得水,各种媒体平台都成为他们与世界对话的窗口.然而,另一方面,在亲子沟通中,不论是高中生还是他们的家长,都感到沟通有些力不从心:学生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家长觉得孩子这么大了还不懂事,总之就是说不到一块去.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究,亲子之间不同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固然是客观存在的因素,而彼此间期待的不对等、沟通方式不当和技巧缺乏等问题也应该引起重视.
为了促进二战后的乡村重建和经济复兴,1946年民国政府农林部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一个向中国提供技术和经济援助的农业合作项目——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该团美方代表由郝济生领队,中方代表由邹秉文牵头.在调研了十五个省份之后,该团向两国政府汇报了总结报告.1947年中美两国政府发布了正式报告书《改进中国农业之途径》.该报告虽然为中国的农业建设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技术进步和贸易合作计划,但也被质疑企图在技术和经济上殖民中国.该计划未能在中国大陆实施,却为后来领导台湾地区农业建设的“农复会”提供了组织架构和发展方案.该计划为
情感的本质在于感受和体验,体验就是情感的沉浸、流淌,体验可分为重温式体验、亲身式体验、同感式体验和向往式体验四种.情感的产生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和人生社会机制.人与机器的情感交流是满足人的情感需要途径之一,人的情感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情感的认知延展与呈现是赋情于机器的前提,涉身性情感机器人和延展性情感机器人就是依此发明创造的,“超人”情感机器人还只是猜想和预言.发明情感机器人是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相反.在处理人类情感和机器人情感关系问题上,我们既要把人类情感放在首要地位,也要尊重机器人情感,保持人类情感和机器人情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社会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国家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大幅调整,随着集体土地效益的提升,农村土地问题也不断的增多,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平稳、快速的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农村土地;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保障,是农民最基本地生产
期刊
面对科学与人文相互冲突的历史性议题,“第三种文化”在知识层面对二者功能进行比较并凸显了科学知识对人性解放的根本性意义,以判定自身的存在本质;在清理人文概念的过程中论证了科学概念结构的扩展对统一人类知识的合法性,以实现自身的边界“推移”.“第三种文化”所进行的本质判定以知识论为根本依据,缺乏生存论层面的深究,无法把握文化存在形态的真正本质;其预设的边界“推移”筑基于结构功能主义原则的分析模式,对两种文化边界的平衡张力执行强制僭越,造成文化边界的空疏化和模糊化.“第三种文化”寄望于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效能非但
[剧情简介]rn青春期孩子生理上的变化很容易被看到,而心理上的变化常以不同表现形式在某个模糊的时间节点悄然而至,让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感到猝不及防.辰辰妈妈从没有感觉到已至青春期的孩子有什么不同,亲子相处和教养方式还是沿袭以前.受朋友聊天的启发,辰辰妈妈开始关注到,女儿也在发生着变化,所有的这些变化都带有“要求自主,我已长大”的特征标签.虽然这一切改变来得突然,且势不可挡,但作为母亲,辰辰妈妈还是习惯性地想要去压制这些变化,结果亲子冲突和矛盾不断升级.最终,辰辰妈妈在历经了内心的委屈、纠结、疼痛和割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