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课程的地位得以提升,教学环境得以改善,尤其是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了教师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基于此,本文以小学体育课程为例,探究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三年级课程
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其实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教育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教师素养,学生基础以及师生参与程度等,这就需要教师们关注和研读这些影响因素的特点,发现自身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改善,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一、师生素养的协同提升
师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学生学习基础的巩固都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因此成为了亟需改善的内容之一。具体如下所示:
教师专业素养是履行自身职责、推动教学工作的首要前提。但就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有些学校还是没有将体育课程提高到与其他课程相等的地位,间接造成体育教师消极对待自己的工作,既不重视自身知识储备、体育素养的提升,也不关注学生成长,更不在意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的教师眼界狭窄,紧跟教材走,缺乏创新;还有的教师没有把握体育课程的精髓,将体育当作室外活动,不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递,导致体育课程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因此笔者建议教师不仅自己要改变对体育课程的态度,还要用实际行动、获得的成果改变他人对体育课程的态度,重视提升素养的提升、关心教学质量的优化、创新教法、重视基础,制定的教学目标小而精、设计的教学活动多而优,以全体学生和学生的个体发展为教学最终目标,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学习基础不同,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也不一样,因此需要教师对症下药,依据不同学生制定难易不同的教学计划,稳步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当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缺乏自我学习能力,还需要他人的监督,自身的努力才能增强体魄,培养体育技巧和体育精神,实现自身体育素养的提升。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营造一种教学相长的课堂氛围,追求师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素养,解决了教师高高在上,学生不尊重教师的问题。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更新
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按组织结构分,有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三种形式;按师生交往分,有师生直接交往和师生间接交往两种形式。教学形式是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影响因素之一,单一、僵化的教学形式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会磨灭教师教学的激情,因此让教学形式丰富性、多样性、新颖性成为了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如,在进行“跑”这一体育项目时,笔者发现有的教师习惯于让全班学生围绕操场进行跑步训练,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的负担,也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笔者吸取了这一经验教训,除了实施班级整体教学形式,还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和个别学生辅导教学活动,让这三种组织形式交织在一起,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又或者是将跑步训练的职责交给学生履行,即从班上的学生中挑选出几个富有责任感的、跑步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其他学生的“小教练”,负责监督和指导其他同学。无论笔者采用何种组织形式,只要能提升体育教学质量都值得教师同仁们借鉴。
在本次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更新了教学组织形式,或者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或者实施个别学生的指导,又或者是采用师生间接交往的方式,将教学的责任分配到学生,都获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和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各个环节高质、优化才能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优化,实现教学最终目的——提升教学质量。因此,无论是在导入环节、课堂实践亦或是课后作业、理论知识的传递,笔者都没有丝毫的松懈,保持着高度的教学热情。
还是在学习“跑”这一体育项目中,笔者不仅教授了学生热身运动,跑步的姿势、呼吸方式和纾解肌肉酸痛的方法,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设计了新颖的导入环节,用“龟兔赛跑”这一寓言故事激发了同学们对跑步的兴趣;之后举办了“老鹰抓小鸡”“滚轮胎”等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寓教于乐、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最后,笔者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那就是每天跑步十分钟活动,这是一项长期的作业,目的是养成学生坚持的品质,而且每天十分钟的跑步时间,既不会给同学造成心理和身体负担,还会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体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笔者相信在这一系列精心安排之下,一定能提升教学质量。在本次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关注和精心设计了整个教学过程,从导入环节到课后作业的布置都投入了心血,有效地提升了体育教学质量。
综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体育课程出现了新的变化,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笔者在把握學情、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了师生协同发展、更新教学形式和优化教学过程这三条教学途径,以期为教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洪雷.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与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04).
[2] 储福祥.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18).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三年级课程
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其实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教育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教师素养,学生基础以及师生参与程度等,这就需要教师们关注和研读这些影响因素的特点,发现自身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改善,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一、师生素养的协同提升
师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学生学习基础的巩固都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因此成为了亟需改善的内容之一。具体如下所示:
教师专业素养是履行自身职责、推动教学工作的首要前提。但就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有些学校还是没有将体育课程提高到与其他课程相等的地位,间接造成体育教师消极对待自己的工作,既不重视自身知识储备、体育素养的提升,也不关注学生成长,更不在意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的教师眼界狭窄,紧跟教材走,缺乏创新;还有的教师没有把握体育课程的精髓,将体育当作室外活动,不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递,导致体育课程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因此笔者建议教师不仅自己要改变对体育课程的态度,还要用实际行动、获得的成果改变他人对体育课程的态度,重视提升素养的提升、关心教学质量的优化、创新教法、重视基础,制定的教学目标小而精、设计的教学活动多而优,以全体学生和学生的个体发展为教学最终目标,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学习基础不同,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也不一样,因此需要教师对症下药,依据不同学生制定难易不同的教学计划,稳步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当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缺乏自我学习能力,还需要他人的监督,自身的努力才能增强体魄,培养体育技巧和体育精神,实现自身体育素养的提升。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营造一种教学相长的课堂氛围,追求师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素养,解决了教师高高在上,学生不尊重教师的问题。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更新
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按组织结构分,有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三种形式;按师生交往分,有师生直接交往和师生间接交往两种形式。教学形式是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影响因素之一,单一、僵化的教学形式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会磨灭教师教学的激情,因此让教学形式丰富性、多样性、新颖性成为了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如,在进行“跑”这一体育项目时,笔者发现有的教师习惯于让全班学生围绕操场进行跑步训练,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的负担,也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笔者吸取了这一经验教训,除了实施班级整体教学形式,还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和个别学生辅导教学活动,让这三种组织形式交织在一起,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又或者是将跑步训练的职责交给学生履行,即从班上的学生中挑选出几个富有责任感的、跑步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其他学生的“小教练”,负责监督和指导其他同学。无论笔者采用何种组织形式,只要能提升体育教学质量都值得教师同仁们借鉴。
在本次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更新了教学组织形式,或者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或者实施个别学生的指导,又或者是采用师生间接交往的方式,将教学的责任分配到学生,都获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和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各个环节高质、优化才能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优化,实现教学最终目的——提升教学质量。因此,无论是在导入环节、课堂实践亦或是课后作业、理论知识的传递,笔者都没有丝毫的松懈,保持着高度的教学热情。
还是在学习“跑”这一体育项目中,笔者不仅教授了学生热身运动,跑步的姿势、呼吸方式和纾解肌肉酸痛的方法,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设计了新颖的导入环节,用“龟兔赛跑”这一寓言故事激发了同学们对跑步的兴趣;之后举办了“老鹰抓小鸡”“滚轮胎”等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寓教于乐、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最后,笔者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那就是每天跑步十分钟活动,这是一项长期的作业,目的是养成学生坚持的品质,而且每天十分钟的跑步时间,既不会给同学造成心理和身体负担,还会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体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笔者相信在这一系列精心安排之下,一定能提升教学质量。在本次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关注和精心设计了整个教学过程,从导入环节到课后作业的布置都投入了心血,有效地提升了体育教学质量。
综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体育课程出现了新的变化,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笔者在把握學情、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了师生协同发展、更新教学形式和优化教学过程这三条教学途径,以期为教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洪雷.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与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04).
[2] 储福祥.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