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材料解析题是历史学科高考的主要题型,也是大多数学生失分最多的题型。本文结合自身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总结了历史材料解析题的一些答题规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提高这方面的答题能力。
【关键词】材料解析题;方法和技巧;三步走
材料解析题是历史学科高考的主要题型之一,因其既能考查学生所学的历史基础性知识,又能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特别是阅读、理解、归纳、比较和语言表达等能力,而备受高考命题人的重视。在平时的历史教学和改卷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过程漏洞百出,得分率极低。我私下里找学生谈话时,了解到许多学生在做此类题时感到茫然无措,不知如何作答。其实,只要讲究策略,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就能轻轻松松答题,稳稳当当拿分。
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一般要遵循"三步走"的方针,即一读,二找,三答。
一读即阅读材料,首先要熟读相关材料,得出其材料所述的基本问题,并把握问题之间的关系,这一环节是解题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应读两遍。
第一遍粗读,即浏览,了解大意。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了解材料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第二遍细读,即要审读设问,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将材料读懂、读透。
细读材料时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阅读理解材料虽然与语文阅读水平有关,但在阅读理解时必须具有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
细读材料时一定要先认真审读设问,使学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根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
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的出处。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背景、作者和国别等信息,给学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特别注意的是一个重要信息--材料的历史背景。
另外,在细读时,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结尾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的内容。
二找即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也就是在第一步读懂并分析材料之后,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观点。在找的过程中,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每一道材料都有一个中心,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设计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其次,要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关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那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靠挂在一起,靠挂紧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另外,要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和升华中得出。
三答即组织答案,这一环节是解题的落脚点。读和找是答的前提,答是读和找的目的,答是得分的关键,读和找的结果最终要通过答来体现。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即按问做答。材料解析题一般都是由几问组成,这些问题根据考查的难易程度和问的方式可划分为两种:归纳式和递进式。
归纳式问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的能力,一般的问法是"根据材料或根据材料几回答",此类问题非常容易,属于送分题,即使历史知识不扎实,利用语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的方法也能做对。答此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解题的信息要找全,答案要点要全面,因为改题是按要点给分的,要点不全,答的内容再多,也只能给相应一部分的分值。
具体可采用划分段落的方法,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各段意;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这样层层分析,有助于将材料的有效信息全部提取出来。
克服思维定势,坚持答案从材料中得出。因为命题人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往往选取与教材相左的的材料。回答时,切忌抛开材料,另起炉灶,要克服思维定势,对材料作具体分析,从材料中提取观点。
递进式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联系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一般由两句或三句组成,其中,第一问往往是"结合材料几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后各问直接给出。此类问题难度较大,组织答案时既要联系材料,又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把材料和教材以及平时学习当中掌握的历史知识结合起来。特别注意要答好第一问,其它问会迎刃而解。因此,答第一问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弄清楚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全面。
二、行文要规范。行文规范是提高答题效益的重要保证。
首先,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简练有力度,多用结论性语言,不用描述性的语言,要体现历史学科语言的特色。
其次,要在形式上做到三化:一是段落化,一问一段,问与问之间的段要对齐,并按问题的顺序回答、分段。做到简明直观。
二要要点化,一层意思简练到一两句话概括,作为一个要点。有一个以上的要点时要分段,要点与要点之间的段要对齐。
三是序号化。首先,有几个问题标出几个大的序号,然后,每个问题的几个要点再标出较小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另外,回答问题时还要看所标的分值,分多则多答,分少则少答,一定要详略得当。这样,能缩短答题时间,提高答题效率。
笔者相信,只要掌握了上述做题方法,在牢固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生在答题时将决不会感到茫然无措,材料解析题肯定会受到学生们的钟爱,并成为失分率最少的题型。
【关键词】材料解析题;方法和技巧;三步走
材料解析题是历史学科高考的主要题型之一,因其既能考查学生所学的历史基础性知识,又能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特别是阅读、理解、归纳、比较和语言表达等能力,而备受高考命题人的重视。在平时的历史教学和改卷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过程漏洞百出,得分率极低。我私下里找学生谈话时,了解到许多学生在做此类题时感到茫然无措,不知如何作答。其实,只要讲究策略,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就能轻轻松松答题,稳稳当当拿分。
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一般要遵循"三步走"的方针,即一读,二找,三答。
一读即阅读材料,首先要熟读相关材料,得出其材料所述的基本问题,并把握问题之间的关系,这一环节是解题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应读两遍。
第一遍粗读,即浏览,了解大意。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了解材料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第二遍细读,即要审读设问,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将材料读懂、读透。
细读材料时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阅读理解材料虽然与语文阅读水平有关,但在阅读理解时必须具有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
细读材料时一定要先认真审读设问,使学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根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
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的出处。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背景、作者和国别等信息,给学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特别注意的是一个重要信息--材料的历史背景。
另外,在细读时,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结尾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的内容。
二找即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也就是在第一步读懂并分析材料之后,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观点。在找的过程中,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每一道材料都有一个中心,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设计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其次,要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关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那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靠挂在一起,靠挂紧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另外,要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和升华中得出。
三答即组织答案,这一环节是解题的落脚点。读和找是答的前提,答是读和找的目的,答是得分的关键,读和找的结果最终要通过答来体现。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即按问做答。材料解析题一般都是由几问组成,这些问题根据考查的难易程度和问的方式可划分为两种:归纳式和递进式。
归纳式问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的能力,一般的问法是"根据材料或根据材料几回答",此类问题非常容易,属于送分题,即使历史知识不扎实,利用语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的方法也能做对。答此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解题的信息要找全,答案要点要全面,因为改题是按要点给分的,要点不全,答的内容再多,也只能给相应一部分的分值。
具体可采用划分段落的方法,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各段意;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这样层层分析,有助于将材料的有效信息全部提取出来。
克服思维定势,坚持答案从材料中得出。因为命题人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往往选取与教材相左的的材料。回答时,切忌抛开材料,另起炉灶,要克服思维定势,对材料作具体分析,从材料中提取观点。
递进式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联系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一般由两句或三句组成,其中,第一问往往是"结合材料几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后各问直接给出。此类问题难度较大,组织答案时既要联系材料,又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把材料和教材以及平时学习当中掌握的历史知识结合起来。特别注意要答好第一问,其它问会迎刃而解。因此,答第一问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弄清楚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全面。
二、行文要规范。行文规范是提高答题效益的重要保证。
首先,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简练有力度,多用结论性语言,不用描述性的语言,要体现历史学科语言的特色。
其次,要在形式上做到三化:一是段落化,一问一段,问与问之间的段要对齐,并按问题的顺序回答、分段。做到简明直观。
二要要点化,一层意思简练到一两句话概括,作为一个要点。有一个以上的要点时要分段,要点与要点之间的段要对齐。
三是序号化。首先,有几个问题标出几个大的序号,然后,每个问题的几个要点再标出较小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另外,回答问题时还要看所标的分值,分多则多答,分少则少答,一定要详略得当。这样,能缩短答题时间,提高答题效率。
笔者相信,只要掌握了上述做题方法,在牢固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生在答题时将决不会感到茫然无措,材料解析题肯定会受到学生们的钟爱,并成为失分率最少的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