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是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为重点。因此,高职分析化学课程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够成为企业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分析化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167-02
分析化学是化工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以及科学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在课时少、时间短的情况下培养出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术的技能型人才,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目前大多数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化学基础理论适度、够用,动手能力强。因此,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取舍,加强分析化学的应用性知识教学,增加实验教学时数,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验,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倾向,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1.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就业市场的调研,我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則,简化一些深奥的理论知识,重点增加一些基础性、必要性的内容;淡化一些无关的系统知识,着重讲授适用性、应用性的知识。比如,酸碱滴定法这一章,从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到酸碱组分不同型体的分布,大部分知识对于技能的形成、素质的提高并没有直接的作用,并且这些深奥的理论体系对于高职学生又有相当的难度,费时费力,事倍功半。因此,我首先选择酸碱质子理论作为精讲内容,这是酸碱法的基础性、必要性的内容;其次,删除水溶液中酸碱组分不同型体的分布,这部分只是一些相关的系统知识,并不影响酸碱滴定技能的形成;第三,增加了酸碱缓冲溶液的PH值计算,缓冲溶液及指示剂的配制等内容,这是酸碱滴定的一些必备性、应用性的知识。这样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又形成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往分析化学实验只开一些物质含量的测定等验证性实验,指示剂、缓冲溶液等辅助试剂都是老师给配好,学生一到工作岗位没有老师在身边,就不知怎么做,很难适应现场工作的需要。因此,我增加了缓冲溶液的配制,常用指示剂的配制等实验,让学生从实验前的准备开始就自己动手,使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能力提高得更快。另外,还增加了一些综合性实验,如食盐中碘含量的测定、农用氯化钾的质量检验等。
二、改革教学方法
现在的高职生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不爱学习。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想着如何教会学生学习。
1.细化能力要求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应只是老师心中有数,应该是师生共知,这样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将每一章的知识点细化到每一节,并做成能力考核表,在讲课之前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要按能力考核表上的要求总结归纳做出笔记。这样,学生在上课之前就明确了学习的重点,考核的内容,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并在每一章讲完以后按照能力考核表上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及时进行考核,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强化技能训练
实验教学是分析化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关键。我本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将分析化学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规范化操作训练;第二阶段是实际操作练习,验证分析化学理论;第三阶段是综合实验阶段。
在规范化操作训练部分包括许多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比如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的使用等等,这类教学我多采用教师示范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教师示范操作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录像教学系统,有趣味性,学生乐于接受,这样寓教于乐,学生很轻松地就掌握了分析基本操作技术,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改革考核方法
为了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目的,要将考核的重点放在技能考核上。分析化学成绩总分100分,由平时考核(占50%)、实验报告(占20%)、期末笔试(占30%)三部分构成。平时考核主要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是否认真,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过程是否遵守纪律,实验数据记录是否准确等等,并由老师对每次实验结果签字。第二部分主要检查学生是否按时交实验报告,书写是否规范,对分析结果的处理是否正确以及问题讨论是否深入。期末以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将考核的重心放到平时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从重视每一个实验开始,一点一滴,循序渐进,逐渐形成熟练的操作技能并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分析化学对于化工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更能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玉玲.如何构建高职化学实验课教学体系.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
[2]刘改云,党卫红.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初探.漯河职业学院学报,2009.
【关键词】分析化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167-02
分析化学是化工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以及科学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在课时少、时间短的情况下培养出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术的技能型人才,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目前大多数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化学基础理论适度、够用,动手能力强。因此,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取舍,加强分析化学的应用性知识教学,增加实验教学时数,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验,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倾向,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1.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就业市场的调研,我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則,简化一些深奥的理论知识,重点增加一些基础性、必要性的内容;淡化一些无关的系统知识,着重讲授适用性、应用性的知识。比如,酸碱滴定法这一章,从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到酸碱组分不同型体的分布,大部分知识对于技能的形成、素质的提高并没有直接的作用,并且这些深奥的理论体系对于高职学生又有相当的难度,费时费力,事倍功半。因此,我首先选择酸碱质子理论作为精讲内容,这是酸碱法的基础性、必要性的内容;其次,删除水溶液中酸碱组分不同型体的分布,这部分只是一些相关的系统知识,并不影响酸碱滴定技能的形成;第三,增加了酸碱缓冲溶液的PH值计算,缓冲溶液及指示剂的配制等内容,这是酸碱滴定的一些必备性、应用性的知识。这样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又形成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往分析化学实验只开一些物质含量的测定等验证性实验,指示剂、缓冲溶液等辅助试剂都是老师给配好,学生一到工作岗位没有老师在身边,就不知怎么做,很难适应现场工作的需要。因此,我增加了缓冲溶液的配制,常用指示剂的配制等实验,让学生从实验前的准备开始就自己动手,使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能力提高得更快。另外,还增加了一些综合性实验,如食盐中碘含量的测定、农用氯化钾的质量检验等。
二、改革教学方法
现在的高职生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不爱学习。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想着如何教会学生学习。
1.细化能力要求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应只是老师心中有数,应该是师生共知,这样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将每一章的知识点细化到每一节,并做成能力考核表,在讲课之前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要按能力考核表上的要求总结归纳做出笔记。这样,学生在上课之前就明确了学习的重点,考核的内容,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并在每一章讲完以后按照能力考核表上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及时进行考核,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强化技能训练
实验教学是分析化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关键。我本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将分析化学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规范化操作训练;第二阶段是实际操作练习,验证分析化学理论;第三阶段是综合实验阶段。
在规范化操作训练部分包括许多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比如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的使用等等,这类教学我多采用教师示范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教师示范操作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录像教学系统,有趣味性,学生乐于接受,这样寓教于乐,学生很轻松地就掌握了分析基本操作技术,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改革考核方法
为了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目的,要将考核的重点放在技能考核上。分析化学成绩总分100分,由平时考核(占50%)、实验报告(占20%)、期末笔试(占30%)三部分构成。平时考核主要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是否认真,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过程是否遵守纪律,实验数据记录是否准确等等,并由老师对每次实验结果签字。第二部分主要检查学生是否按时交实验报告,书写是否规范,对分析结果的处理是否正确以及问题讨论是否深入。期末以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将考核的重心放到平时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从重视每一个实验开始,一点一滴,循序渐进,逐渐形成熟练的操作技能并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分析化学对于化工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更能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玉玲.如何构建高职化学实验课教学体系.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
[2]刘改云,党卫红.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初探.漯河职业学院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