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好作文,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应以情感教学为本,引导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敏锐的触觉,深邃的洞察。让学生把他们的感知用线条穿起来,而不是让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充斥假话、空话、套话。现在学生的作文大多内容空洞,思想肤浅,语言干瘪,错字连篇。网络发达的今天,许多学生的作文已经通过百度搜索来完成,天南地北的学生对同一问题和事物的认识和表述几乎惊人地一致。抄袭已经是学生作文的普遍现象。我曾经担任过一次市级征文比赛的评委,参赛者包括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抄袭的普遍让我大吃一惊,有一篇作文的评论都被参赛者抄下来了。这种现状,让我们语文教师很纠结。本来,学生的思维是最独特的,生命感知是最灵动的,但一写文章,他们的表达要么无病呻吟,要么人云亦云,毫无真情实感可言。作文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心病。
要改变这种现状,在我们的作文教学时就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表达,易于表达。那么教师更应该转变教学理念,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写作的规律。要让孩子能自由抒写心灵,老师就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思考生活。情感是文章的活水源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作文的情感作了以下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那么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应该有差异,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抒写真情实感和个人情绪,跳出繁文缛节的怪圈。“言为心声文贵情真”,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读《出师表》不哭不忠,读《陈情表》不哭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不友。这三篇文章之所以流传千古,久诵不衰,是因为作者在文章中倾注了情感。以往在对作文的好坏进行评价时,往往是“一刀切”和教条主义,这扼杀了孩子飞扬灵动的思维,让孩子从纯真变得世故。结果就是学生懒于动笔,懒于思考,敷衍了事,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要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内驱力入手,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生活阅历,让孩子们写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熟悉的环境。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把学生当成有机的主体,重视他们自身不同的阅读感受,应增强学生的文学教育,通过阅读和思考,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平时应养成练笔的习惯,把写日记和摘抄这些方法利用起来,不流于形式。同时,对于学生作文的评价,教师应本着民主化,建立宽松和谐的思辨氛围。让学生用于怀疑,大胆思考,走出思维定式。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见地,把孩子的思维从点挖到面,从宽度挖到深度。在写作文之前,老师还可以尝试提供一些资料让孩子们阅读并讨论,老师可以帮学生归纳并勾勒出重点。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上,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自我表达和抒写,让孩子从技巧性的写作中解脱出来,不要在乎辞藻的华丽与否,不在乎字数的多少与否,而是围绕命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以自我的感知为基础,不用去迎合大多数人的观点。这样,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轻松的氛围中,直抒胸臆的个性化作品的出现就不那么难了。
有人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不同的读者对人物的解读是不一样的。作文也一样,每个人的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会千差万别。要让学生在事物和事件的感知中充分调动自己的触觉,感受到普通中的不平凡,平凡中的不普通。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周而复始的四季景观中挖掘出新的意境,从貌似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震耳发聩的启迪。一切与人类生活有关的话题,都让学生去面对和思考。同时,教师要明白,所谓的个性和创新,不是毫无根本的天马行空和胡言乱语,而是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上,通过想象、阅读等方法并结合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阅历而呈现出来的一种现象。任何的刻意和矫揉造作都不是真正意义的个性与创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写作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可以遵循,时间、环境和教学主体的不同都会给作文教学带来影响。尊重孩子纯真心灵的抒写,引导孩子注重真挚情感的流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广元市川北幼儿高等专科学校)
要改变这种现状,在我们的作文教学时就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表达,易于表达。那么教师更应该转变教学理念,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写作的规律。要让孩子能自由抒写心灵,老师就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思考生活。情感是文章的活水源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作文的情感作了以下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那么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应该有差异,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抒写真情实感和个人情绪,跳出繁文缛节的怪圈。“言为心声文贵情真”,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读《出师表》不哭不忠,读《陈情表》不哭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不友。这三篇文章之所以流传千古,久诵不衰,是因为作者在文章中倾注了情感。以往在对作文的好坏进行评价时,往往是“一刀切”和教条主义,这扼杀了孩子飞扬灵动的思维,让孩子从纯真变得世故。结果就是学生懒于动笔,懒于思考,敷衍了事,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要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内驱力入手,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生活阅历,让孩子们写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熟悉的环境。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把学生当成有机的主体,重视他们自身不同的阅读感受,应增强学生的文学教育,通过阅读和思考,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平时应养成练笔的习惯,把写日记和摘抄这些方法利用起来,不流于形式。同时,对于学生作文的评价,教师应本着民主化,建立宽松和谐的思辨氛围。让学生用于怀疑,大胆思考,走出思维定式。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见地,把孩子的思维从点挖到面,从宽度挖到深度。在写作文之前,老师还可以尝试提供一些资料让孩子们阅读并讨论,老师可以帮学生归纳并勾勒出重点。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上,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自我表达和抒写,让孩子从技巧性的写作中解脱出来,不要在乎辞藻的华丽与否,不在乎字数的多少与否,而是围绕命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以自我的感知为基础,不用去迎合大多数人的观点。这样,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轻松的氛围中,直抒胸臆的个性化作品的出现就不那么难了。
有人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不同的读者对人物的解读是不一样的。作文也一样,每个人的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会千差万别。要让学生在事物和事件的感知中充分调动自己的触觉,感受到普通中的不平凡,平凡中的不普通。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周而复始的四季景观中挖掘出新的意境,从貌似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震耳发聩的启迪。一切与人类生活有关的话题,都让学生去面对和思考。同时,教师要明白,所谓的个性和创新,不是毫无根本的天马行空和胡言乱语,而是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上,通过想象、阅读等方法并结合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阅历而呈现出来的一种现象。任何的刻意和矫揉造作都不是真正意义的个性与创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写作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可以遵循,时间、环境和教学主体的不同都会给作文教学带来影响。尊重孩子纯真心灵的抒写,引导孩子注重真挚情感的流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广元市川北幼儿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