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DIC时皮肤及内脏微循环血流量的变化

来源 :微循环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lopcz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大耳白兔26只,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测定皮肤与肾脏、肝脏、胃、空肠及结肠表面微循环血流量,随机分为三组:急性DIC组(n=10)、山莨菪碱治疗组(n=10)和对照组n=6)。以凝血酶(60u/kg)加氨基乙酸(0.4克/kg)静脉输注1小时复制急性DIC摸型,实验30、60、120分钟测定上述脏器表面微循环血流量变化。结果急性DIC组皮肤与肾、肝、胃、空肠及结肠微循环血流量在120分钟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三组动物皮肤微循环血流量的变化与上述内脏表面微循环血流量的变化呈高度正相关。结果提示急性DIC时及山
其他文献
利用短季棉中棉所16号品种,研究了温度对棉纤维断裂比强度与超分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断裂比强度随铃龄增大而升高;相同铃龄随温度下降断裂比强度降低。较高温度条件下α角
利用野生稻有利基因是培育超高产栽培稻(Oryza sativa L,2n=24AA染色体组型)的主要技术路线之,本研究通过穗茎注射法将小粒野生稻O.minuta(2n=4x=48,BBCC染色体组型)总DNA导入杂交
<正> 在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关怀和全国微循环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的筹备和申请,中国微循环学会于1993年8月经中
期刊
生命现象中的遗传、生长、发育、进化、行为、疾病等很多都依赖于生物大分子的功能,目前已阐明生物大分子的功能状态又取决于它们的空间三维结构.当大分子构象发生变化,可使其产
大鼠脑缺血及再灌流实验模型的应用与发展赵秀梅*刘育英*姜澜*田牛*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实验研究越来越受到临床及有关基础医学的重视,而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是实验研究能否取得顺利进
研究了继代11年的籼稻单倍体(Hu18)后代的性状遗传及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的变化 ,结果指出:⑴Hu18培养物具有单倍体易加倍,绿苗分化率高,个体均匀,增殖快等生 物学特性;⑵Hu18再生后代在数量性状
国内氧传输研究的进展与展望AdvancesandProspectsinResearchonOxygenTransportinChina张叔伦微循环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向组织传输所需要的氧,微循环的机能状态直接影响氧的传输;反之,氧传输状态又是从本质上反映...
白细胞一直是炎症研究的焦点问题之,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资料说明白细胞町以作为组织损伤的舟导者参予一般认为非炎症性疾病如心肌梗塞、卒中、体克、动脉硬化等,成为其发病机理
采用中国春单体系列对多小穗小麦品系“88F2185”的抽穗期进行了遗传分析。“88F2185”的早抽穗性状是其3B、5B和7D染色体的效应。其中,7D染色体的效应最强,5B染色体具早抽的新基因。3B、5B和7DF2群体中单体株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