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树荣先生是澳门著名的新闻人和学者,是澳门历史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更是再现者。他重视历史, 作为澳门平面媒体记者,亲历中英两国签订《中英联合声明》、中葡两国签订《中葡联合声明》这两次重要的历史时刻;他曾重视历史记录了澳门发展史的重大历史时刻以及民生百态。数十年来,他坚持不懈,收集史料、创办学会;他笔耕不辍、撰写文章,传承学术。清流拾贝,浊浪淘沙,为澳门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他尽心尽力,愿为澳门历史的留声机,愿做澳门历史的收藏夹。
笔耕不辍,做澳门历史的留声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知过往,明规律,承祖德,而后乃行。历史是鲜活的、生动的,甚至细碎与精神层面的,一件物品,一张报纸,一篇文章,其中就有着百年的记忆、千年的回响。然而岁月是神偷,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过去,有的往往被抛却于尘烟中。面对历史,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不忘,更是传承与宏扬,创新与发展,将精神与时代相结合,谱写新篇。
陈树荣先生正是这样致力于关注澳门历史发展的人之一。他祖籍广东深圳宝安,家族六代人在香港, 他也出生于香港,30多年前转往澳门发展,成为澳门著名的新闻人和学者。
陈树荣先生从小就对历史怀有浓厚的兴趣,转往澳门工作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进入澳门一间大报馆, 当记者, 当了十多年的副总编辑, 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新闻职业生涯。今日的新闻,即是明天的历史。二十几年的新闻工作,二十几年的笔耕不辍,使陈树荣先生本身就成为了一部历史的留声机。回顾过去,他不无感慨。关于澳门的点点滴滴,现在算起来,写过的东西已远不止五百万字了。这其中,田野考证、口述历史、文献记载以及新闻摄影、机器记录、采访手记、新闻通讯、特写特稿,各种各样的记录方式都用到了。涉及面也非常广泛,澳门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天文、历史、地理、民俗等,无所不包。
关于澳门的历史文化,陈树荣先生不想有所遗漏,他总是尽可能全面地去研究澳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重视各类社团以及一些帮派组织或是武术团体在澳门的兴盛繁荣的訉息。早在1977年,他就已关注到了澳门的武术团体的运作, 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报道,在报纸上连载了100多篇关于澳门武术团体的文章, 论及吴陈比武以及南拳、咏春、蔡李佛在澳门等 。
其中,最令陈树荣先生记忆深刻的是,见证香港、澳门回归的发展历程。1984年,中英就香港回归问题达成协议,在当年的9月和12月,两国政府草签、正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不大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作为当时澳门平面媒体记者唯一赴京采访中英会谈的陈树荣先生, 与众多香港新闻记者及各界代表一起,在北京亲眼见证并记录了这一庄严神圣的历史时刻。1986年6月底,中葡就澳门回归问题在北京开始第一轮谈判,此番他更是义不容辞,再赴北京,对这一历史大事件进行了深入的跟踪采访,直至《中葡联合声明》的签署。
为了向世人展示澳门的历史文化,除了新闻稿件,陈树荣先生还不遗余力地编写专着。至今,他已编着出版了十多本关于澳门历史文化的专着,诸如《澳门中式传统建筑》、《林则徐与澳门》、《孙中山与澳门》、《何贤传》、《澳门历史》、《抗战时期的澳门》、《冼玉清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册》、《同善堂成立110周年纪念册》、《澳门进出口百年史》、《我们见证历史》、《澳门记忆》等等。
“澳门有20多个世界文化遗产,每个文化遗产都有历史故事,我将继续深入去研究并计划出版相关书籍。”他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澳门,热爱澳门,也乐于向更多的人讲述澳门的历史、澳门的文化、澳门的名人。前两年, 澳门电视台摄制记述澳门世遗的30集《濠镜拾遗》, 香港亚洲电视台摄制20集澳门历史文化纪录片《澳门五百年》,其中有不少篇章, 便是由陈树荣先生来讲述的。在1999年庆祝澳门回归和2009年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 来自海内外二十多个电视台, 访问了陈树荣先生。
苦心求索,做澳门历史的收藏夹
历史厚重而繁杂,要想在这浩如烟海之中,理清次序,掌握规律,可不是一朝一夕之易事。而陈树荣先生以一个新闻人的敏感,一个澳门人的热忱,上下求索,捕捉那即将散失于时间的澳门人事,他,愿意做一个澳门历史的收藏夹。经过30多年的探索、整理和收藏,如今的陈先生,已俨然是一个“澳门通”。对于澳门的近现代史,他尤其精通。
“现在还有人不明白,葡萄牙殖民统治澳门究竟多长时间。有的新闻报道中写道‘澳门回归结束了葡萄牙人统治澳门400多年的历史’,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说起澳门的历史,陈树荣先生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葡萄牙人来到澳门有400多年,但葡萄牙殖民统治澳门大约是150年。葡萄牙人于1553年登陆澳门,并且居留澳门几百年,每年向明清政府缴纳500两地租银, 中国政府在澳门设衙门、海关、司法机构、驻军、掌握主权和法权, 让居澳葡人局部自治, 自己管自己,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近300年时间,直至鸦片战争后才逐步改变。葡萄牙于1849年后推行殖民扩张, 逐步在澳门实行殖民统治。”
“当时,澳门是从海上登陆到中国的第一关口,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士须得先抵澳门取得通行证,方能进入中国。而最早来华进京的传教士利玛窦,是1582年抵达澳门。明末清初的澳门,成了中西文化交流荟萃的重地,西方的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建筑学、美术、哲学、语言等传到澳门。澳门得以向东方传播,这是“西学东渐”, 同时也有“东学西进”,中国文化也由澳门走出国门,面向世界。比如喝茶,也是经澳门传到葡萄牙,再传到英国的。”
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在整理研究澳门历史的工作中,陈树荣先生必须审慎,力求做到细致和准确, 并予提升。依据澳门中西文化融汇澳门几百年不间断的特色, 经深入研究, 陈树荣先生于1986年提出的《澳门学》, 越来越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与支持。
澳门虽然地域面积很小,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她增添了厚度。孙中山等一大批知名历史人物都曾以此为基地,团结进步人士,为祖国之崛起而奋斗。
拥有记忆的不仅是某个遗址或某件旧物,值得去挽留的不只是逝去的岁月,更是那岁月里,人们鲜活的生活百态,以及仁人志士们在奋斗中彰显的自立自强、民族大义之精神。而今,陈树荣先生家里的几个房间都堆满了收藏的澳门文物数据,包括澳门老旧的报纸、杂志、广告、照片、证件、文献等等。点点滴滴、分分毫毫,坚持不懈,他试图用自己的收藏慢慢拼凑出澳门成长发展的全貌。也许是困难的,甚至无法到达的,然而其行为意义重大,其精神足实可嘉。
倾心经营,传播澳门历史文化
历史和文化,从来就是无可分割的关系,文化融于历史,历史构筑于文化。陈树荣先生在搜集整理记录历史的同时,自觉承担起了澳门文化传播使的大任。为了集合更多的人来保存历史,传播文化,陈树荣先生先后创立或参加了多个协会或组织, 并利用多种形式传播澳门历史文化, 仅是在报上开辟的《澳门图说》专栏, 还连续写了28年, 写了四千多篇, 累计达几百万字, 而刊于报上的六百字小评论, 每日一篇, 也写了三千多篇。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澳门归期已定,即将迎来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期。展望光明前途的同时,记录过去的历史同样重要。于是,陈树荣先生与几位热爱澳门的友人一起, 1994年发起创立澳门历史学会,2000年发起创办澳门历史文物关注恊会, 团结各方有志之士,共同致力于澳门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与保护, 尤其关注澳门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此后,他还先后参与创办澳门怀旧收藏学会、君亮堂出版社,并担任内地的孙中山基金会理事、林则徐基金会理事等等。除此之外,陈树荣先生亦积极参加各地相关研讨会,与众学者与爱好者一同交流经验,加强学术研究,探讨历史文化发展之可行之道。 同时,他亦时常前往各大院校授课讲学,运用深厚的历史文化感染青年,培养其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态度和兴趣。他还很乐于扶掖后进, 即使不认识的学生、学者访问他、请教他, 他都热情支持, 乐于交谈。
2012年,由澳门历史学会、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广东社科学院等承办的以纪念郑观应170周年诞辰研讨会,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郑观应作为中国突出的实业家、理论家,亦是现代中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思想家, 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教育家,更是热忱的爱国者。其先进思想和爱国主义情操,值得后来者深入学习与传承。
20多年前访问澳门的中国著名诗人艾青感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陈树荣先生数十年潜心钻研,践行文化人之社会担当,寻觅历史发展轨迹,弘扬先辈优秀之精神,早已将爱好、研究、工作这三者融合成为“三位一体”,而支撑他的,则是对澳门的热忱、对历史的热爱。
【陈树荣先生,君亮堂出版社社长、澳门历史学会理事长、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副理事长、澳门怀旧收藏学会创会会长、澳门经济学会副会长、孙中山基金会理事、林则徐基金会学术顾问、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澳门特区政府澳门旧区重整谘询委员会委员等社会公职。】
笔耕不辍,做澳门历史的留声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知过往,明规律,承祖德,而后乃行。历史是鲜活的、生动的,甚至细碎与精神层面的,一件物品,一张报纸,一篇文章,其中就有着百年的记忆、千年的回响。然而岁月是神偷,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过去,有的往往被抛却于尘烟中。面对历史,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不忘,更是传承与宏扬,创新与发展,将精神与时代相结合,谱写新篇。
陈树荣先生正是这样致力于关注澳门历史发展的人之一。他祖籍广东深圳宝安,家族六代人在香港, 他也出生于香港,30多年前转往澳门发展,成为澳门著名的新闻人和学者。
陈树荣先生从小就对历史怀有浓厚的兴趣,转往澳门工作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进入澳门一间大报馆, 当记者, 当了十多年的副总编辑, 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新闻职业生涯。今日的新闻,即是明天的历史。二十几年的新闻工作,二十几年的笔耕不辍,使陈树荣先生本身就成为了一部历史的留声机。回顾过去,他不无感慨。关于澳门的点点滴滴,现在算起来,写过的东西已远不止五百万字了。这其中,田野考证、口述历史、文献记载以及新闻摄影、机器记录、采访手记、新闻通讯、特写特稿,各种各样的记录方式都用到了。涉及面也非常广泛,澳门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天文、历史、地理、民俗等,无所不包。
关于澳门的历史文化,陈树荣先生不想有所遗漏,他总是尽可能全面地去研究澳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重视各类社团以及一些帮派组织或是武术团体在澳门的兴盛繁荣的訉息。早在1977年,他就已关注到了澳门的武术团体的运作, 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报道,在报纸上连载了100多篇关于澳门武术团体的文章, 论及吴陈比武以及南拳、咏春、蔡李佛在澳门等 。
其中,最令陈树荣先生记忆深刻的是,见证香港、澳门回归的发展历程。1984年,中英就香港回归问题达成协议,在当年的9月和12月,两国政府草签、正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不大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作为当时澳门平面媒体记者唯一赴京采访中英会谈的陈树荣先生, 与众多香港新闻记者及各界代表一起,在北京亲眼见证并记录了这一庄严神圣的历史时刻。1986年6月底,中葡就澳门回归问题在北京开始第一轮谈判,此番他更是义不容辞,再赴北京,对这一历史大事件进行了深入的跟踪采访,直至《中葡联合声明》的签署。
为了向世人展示澳门的历史文化,除了新闻稿件,陈树荣先生还不遗余力地编写专着。至今,他已编着出版了十多本关于澳门历史文化的专着,诸如《澳门中式传统建筑》、《林则徐与澳门》、《孙中山与澳门》、《何贤传》、《澳门历史》、《抗战时期的澳门》、《冼玉清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册》、《同善堂成立110周年纪念册》、《澳门进出口百年史》、《我们见证历史》、《澳门记忆》等等。
“澳门有20多个世界文化遗产,每个文化遗产都有历史故事,我将继续深入去研究并计划出版相关书籍。”他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澳门,热爱澳门,也乐于向更多的人讲述澳门的历史、澳门的文化、澳门的名人。前两年, 澳门电视台摄制记述澳门世遗的30集《濠镜拾遗》, 香港亚洲电视台摄制20集澳门历史文化纪录片《澳门五百年》,其中有不少篇章, 便是由陈树荣先生来讲述的。在1999年庆祝澳门回归和2009年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 来自海内外二十多个电视台, 访问了陈树荣先生。
苦心求索,做澳门历史的收藏夹
历史厚重而繁杂,要想在这浩如烟海之中,理清次序,掌握规律,可不是一朝一夕之易事。而陈树荣先生以一个新闻人的敏感,一个澳门人的热忱,上下求索,捕捉那即将散失于时间的澳门人事,他,愿意做一个澳门历史的收藏夹。经过30多年的探索、整理和收藏,如今的陈先生,已俨然是一个“澳门通”。对于澳门的近现代史,他尤其精通。
“现在还有人不明白,葡萄牙殖民统治澳门究竟多长时间。有的新闻报道中写道‘澳门回归结束了葡萄牙人统治澳门400多年的历史’,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说起澳门的历史,陈树荣先生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葡萄牙人来到澳门有400多年,但葡萄牙殖民统治澳门大约是150年。葡萄牙人于1553年登陆澳门,并且居留澳门几百年,每年向明清政府缴纳500两地租银, 中国政府在澳门设衙门、海关、司法机构、驻军、掌握主权和法权, 让居澳葡人局部自治, 自己管自己,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近300年时间,直至鸦片战争后才逐步改变。葡萄牙于1849年后推行殖民扩张, 逐步在澳门实行殖民统治。”
“当时,澳门是从海上登陆到中国的第一关口,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士须得先抵澳门取得通行证,方能进入中国。而最早来华进京的传教士利玛窦,是1582年抵达澳门。明末清初的澳门,成了中西文化交流荟萃的重地,西方的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建筑学、美术、哲学、语言等传到澳门。澳门得以向东方传播,这是“西学东渐”, 同时也有“东学西进”,中国文化也由澳门走出国门,面向世界。比如喝茶,也是经澳门传到葡萄牙,再传到英国的。”
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在整理研究澳门历史的工作中,陈树荣先生必须审慎,力求做到细致和准确, 并予提升。依据澳门中西文化融汇澳门几百年不间断的特色, 经深入研究, 陈树荣先生于1986年提出的《澳门学》, 越来越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与支持。
澳门虽然地域面积很小,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她增添了厚度。孙中山等一大批知名历史人物都曾以此为基地,团结进步人士,为祖国之崛起而奋斗。
拥有记忆的不仅是某个遗址或某件旧物,值得去挽留的不只是逝去的岁月,更是那岁月里,人们鲜活的生活百态,以及仁人志士们在奋斗中彰显的自立自强、民族大义之精神。而今,陈树荣先生家里的几个房间都堆满了收藏的澳门文物数据,包括澳门老旧的报纸、杂志、广告、照片、证件、文献等等。点点滴滴、分分毫毫,坚持不懈,他试图用自己的收藏慢慢拼凑出澳门成长发展的全貌。也许是困难的,甚至无法到达的,然而其行为意义重大,其精神足实可嘉。
倾心经营,传播澳门历史文化
历史和文化,从来就是无可分割的关系,文化融于历史,历史构筑于文化。陈树荣先生在搜集整理记录历史的同时,自觉承担起了澳门文化传播使的大任。为了集合更多的人来保存历史,传播文化,陈树荣先生先后创立或参加了多个协会或组织, 并利用多种形式传播澳门历史文化, 仅是在报上开辟的《澳门图说》专栏, 还连续写了28年, 写了四千多篇, 累计达几百万字, 而刊于报上的六百字小评论, 每日一篇, 也写了三千多篇。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澳门归期已定,即将迎来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期。展望光明前途的同时,记录过去的历史同样重要。于是,陈树荣先生与几位热爱澳门的友人一起, 1994年发起创立澳门历史学会,2000年发起创办澳门历史文物关注恊会, 团结各方有志之士,共同致力于澳门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与保护, 尤其关注澳门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此后,他还先后参与创办澳门怀旧收藏学会、君亮堂出版社,并担任内地的孙中山基金会理事、林则徐基金会理事等等。除此之外,陈树荣先生亦积极参加各地相关研讨会,与众学者与爱好者一同交流经验,加强学术研究,探讨历史文化发展之可行之道。 同时,他亦时常前往各大院校授课讲学,运用深厚的历史文化感染青年,培养其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态度和兴趣。他还很乐于扶掖后进, 即使不认识的学生、学者访问他、请教他, 他都热情支持, 乐于交谈。
2012年,由澳门历史学会、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广东社科学院等承办的以纪念郑观应170周年诞辰研讨会,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郑观应作为中国突出的实业家、理论家,亦是现代中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思想家, 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教育家,更是热忱的爱国者。其先进思想和爱国主义情操,值得后来者深入学习与传承。
20多年前访问澳门的中国著名诗人艾青感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陈树荣先生数十年潜心钻研,践行文化人之社会担当,寻觅历史发展轨迹,弘扬先辈优秀之精神,早已将爱好、研究、工作这三者融合成为“三位一体”,而支撑他的,则是对澳门的热忱、对历史的热爱。
【陈树荣先生,君亮堂出版社社长、澳门历史学会理事长、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副理事长、澳门怀旧收藏学会创会会长、澳门经济学会副会长、孙中山基金会理事、林则徐基金会学术顾问、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澳门特区政府澳门旧区重整谘询委员会委员等社会公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