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税收的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国税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必须以和谐民生为目标。为此多次进行改革,改革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积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税制体系。本文简单加以介绍。
关键词:税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我国税收的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国税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必须以和谐民生为目标。改革开放30年来,经过几次较大的改革,我国税收制度日臻完善。改革开放初期的税制改革是以适应对外开放需要,建立涉外税收制度为突破口的。后来,又先后分两步实施国营企业“利改税”改革,把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以税收的形式固定下来。1994年,国家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成效最显著、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税制改革。这次改革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积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税制体系。
一、不断创新思想理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国家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杠杆之一。税收工作不能就税收论税收,必须把税收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考虑,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过去,我们的税收观念比较单一,偏重于强调完成税收收入任务,发挥税收调控经济、促进科学发展方面滞后于现实要求。加快发展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各级的思想解放不深入,观念认识跟不上;面前的机遇认不准,抓不住;面临的形势看不清,吃不透。这就可能丧失一个又一个的发展机遇。所以,观念更新的任务十分紧迫,既要做好“破”的工作,又要积极开展“立”的探索。要破除求稳怕乱的思想,树立紧跟形势发展的时代紧迫感,找机遇,抓机遇,抢机遇,把各种机遇转化为国税建设的动力;要破除自我满足、自我感觉良好的思想观念,树立差距意识和忧患意识,找差距,查不足,确定新的起点,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奋发有为的精神;要破除只囿于自我发展、自我评价的思想,树立全面发展和全面竞争的意识,不断地审视周围的发展环境和竞争动态,保持“爬坡”状态,形成自我加压的态势,只有奋进才不致于后退。
二、强化基础管理
健全税收岗责体系。优化简化流程,建立普遍适用的业务操作规程,促进各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制衡,有效解决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等问题;规范流程节点设置。做到受理、调查、核批在股室间严格分开;建立快速反应机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跟踪监测,及时分析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异常举动,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一旦发现疑点,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把可能存在的执法风险消除在萌芽之中;改进所得税管理方法。要加强分类管理,对重点税源企业管理着重抓好规范收入确认、税前扣除两大环节;对一般税源企业突出行业评估,要完善所得税的汇算清缴,加强所得税的后续管理,全面提升所得税管理水平;强化涉外税收和出口退税管理。要认真分析涉外税收的新特点、新趋势,研究把握国际税源流动规律,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涉外企业申报、纳税评估、税务审计、日常控管、与反避税融为一体的跨国税源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反避税工作的新领域。同时,加强出口退税管理,完善征退联动机制,简化优化退税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在支持出口企业发展的同时防范管理风险。
三、全面履行税收职能
首先,突出严格的税法执法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税法执法的责任机制,强化税收人员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依法执行水平。广泛开展宣传税收法律、法规,普及税收知识,以此来提供税法的遵从度。同时还要加大税务稽查的力度,建立健全的长效的检查机制,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法制环境。
其次,突出严密的税收征管体系建设。健全各项税收管理制度,从征收、管理和稽查的重点部位入手,突出机制创新,促进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建设。同时建立“以信息化为支撑,职责明确、部门联动、环节分工、过程控制”的税收征管工作新格局。
第三,突出高效的税收服务体系建设。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谐征纳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改进涉税服务手段和方法。与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不断完善纳税信用体系。
第四,突出便捷的信息化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应用系统,加强运行维护,规范数据采集,提高信息资源增值利用水平。进一步整合业务,优化税收管理流程,推动税收管理体制和机制的不断完善,实现信息联通、共享,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对整个税收工作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四、结语
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税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论税收制度的改革与否其最终的用途都是一个重头戏,国家如何运用税收收上来的钱才是民众所看重的。所以如何让税收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的和谐的发展提供一个环境,如何让税收为经济主体的公平有序竞争提供一个稳定的氛围,如何促进社会的公平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层面的优化与改革是我国税收制度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寇铁军.财政学教程(第二版)[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税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我国税收的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国税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必须以和谐民生为目标。改革开放30年来,经过几次较大的改革,我国税收制度日臻完善。改革开放初期的税制改革是以适应对外开放需要,建立涉外税收制度为突破口的。后来,又先后分两步实施国营企业“利改税”改革,把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以税收的形式固定下来。1994年,国家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成效最显著、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税制改革。这次改革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积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税制体系。
一、不断创新思想理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国家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杠杆之一。税收工作不能就税收论税收,必须把税收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考虑,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过去,我们的税收观念比较单一,偏重于强调完成税收收入任务,发挥税收调控经济、促进科学发展方面滞后于现实要求。加快发展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各级的思想解放不深入,观念认识跟不上;面前的机遇认不准,抓不住;面临的形势看不清,吃不透。这就可能丧失一个又一个的发展机遇。所以,观念更新的任务十分紧迫,既要做好“破”的工作,又要积极开展“立”的探索。要破除求稳怕乱的思想,树立紧跟形势发展的时代紧迫感,找机遇,抓机遇,抢机遇,把各种机遇转化为国税建设的动力;要破除自我满足、自我感觉良好的思想观念,树立差距意识和忧患意识,找差距,查不足,确定新的起点,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奋发有为的精神;要破除只囿于自我发展、自我评价的思想,树立全面发展和全面竞争的意识,不断地审视周围的发展环境和竞争动态,保持“爬坡”状态,形成自我加压的态势,只有奋进才不致于后退。
二、强化基础管理
健全税收岗责体系。优化简化流程,建立普遍适用的业务操作规程,促进各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制衡,有效解决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等问题;规范流程节点设置。做到受理、调查、核批在股室间严格分开;建立快速反应机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跟踪监测,及时分析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异常举动,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一旦发现疑点,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把可能存在的执法风险消除在萌芽之中;改进所得税管理方法。要加强分类管理,对重点税源企业管理着重抓好规范收入确认、税前扣除两大环节;对一般税源企业突出行业评估,要完善所得税的汇算清缴,加强所得税的后续管理,全面提升所得税管理水平;强化涉外税收和出口退税管理。要认真分析涉外税收的新特点、新趋势,研究把握国际税源流动规律,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涉外企业申报、纳税评估、税务审计、日常控管、与反避税融为一体的跨国税源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反避税工作的新领域。同时,加强出口退税管理,完善征退联动机制,简化优化退税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在支持出口企业发展的同时防范管理风险。
三、全面履行税收职能
首先,突出严格的税法执法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税法执法的责任机制,强化税收人员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依法执行水平。广泛开展宣传税收法律、法规,普及税收知识,以此来提供税法的遵从度。同时还要加大税务稽查的力度,建立健全的长效的检查机制,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法制环境。
其次,突出严密的税收征管体系建设。健全各项税收管理制度,从征收、管理和稽查的重点部位入手,突出机制创新,促进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建设。同时建立“以信息化为支撑,职责明确、部门联动、环节分工、过程控制”的税收征管工作新格局。
第三,突出高效的税收服务体系建设。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谐征纳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改进涉税服务手段和方法。与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不断完善纳税信用体系。
第四,突出便捷的信息化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应用系统,加强运行维护,规范数据采集,提高信息资源增值利用水平。进一步整合业务,优化税收管理流程,推动税收管理体制和机制的不断完善,实现信息联通、共享,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对整个税收工作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四、结语
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税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论税收制度的改革与否其最终的用途都是一个重头戏,国家如何运用税收收上来的钱才是民众所看重的。所以如何让税收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的和谐的发展提供一个环境,如何让税收为经济主体的公平有序竞争提供一个稳定的氛围,如何促进社会的公平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层面的优化与改革是我国税收制度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寇铁军.财政学教程(第二版)[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