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在体育教育中的运用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体育教育的理论基础,为加强和改进体育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体育教育的目的和归宿,二者具有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辨证关系。体育教育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体育教育创造
  中图分类号:G 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05-03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为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我们党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和谐社会实质上是全体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逐步变为现实,这是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
  体育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它所构建的以公平竞争为核心的,以进步、和平和团结为目标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得到了全人类普遍认同。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为增强国民体质、提升综合国力、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国际地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当前,加快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就是要与时俱进,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紧密相联,进一步认识体育的社会功能,加快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德意志形态》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概念,以后,又在许多重要著作中做了系统的阐述。在一些论述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全体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在生产过程中多方面、充分自由和协调的发展,使人们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1]。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在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极其丰富的、多方面的内涵,具体说来,包括以下方面:
  (一)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
  体力是人的各种“自然力”,也就是人体的机能(包括人的大脑、肌肉、神经、感观等);智力(包括理解力、判别力、感悟力、灵感、智慧等)则是精神方面的统一体。人的体力和智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身心基础。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能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
  (二)人的才能和能力的多方面发展
  人的体力和智力是人的身心潜能,这种潜能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转化出来,转变为具体的活动能力才能创造财富。恩格斯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2],“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3] 。这种多方面的才能,包括适应各种工作的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等,是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另一重要内容。
  (三) 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早在《德意志形态》中就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确立有个性的人”。马克思说:“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个性发展是同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相联系的。在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中,人与人相互依赖,个性不突出。而资本主义社会,人对物的依赖性很强,个性难以形成。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个性才能充分发展,每个人都成为充分自由又各具特性的人。
  (四)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
  人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人的各种能力的发挥,受制于他所生活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4]。随着人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人们最终将扬弃社会关系中的异化状态,由此“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5]。
  (五)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一再说:“人始终是主体”[6]。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人的主体性的最基本的内涵是能动性,而创造性在实质上就是对现实的超越,自主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层次。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不但指其特殊属性的充分发挥,而且指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这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体育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体育教育的目的和归宿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目标。早在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宣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 [7]。江泽民同志也指出,社会主义是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很难想象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因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尺。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物质财富有了极大的丰富,这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落脚点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体育教育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人、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体育教育的最本质意义,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是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育人是体育教育的一项基本职能。提高人的素质,避免人的“单面化”和“畸形化”是体育事业的归宿。所以,无论从哪一种意义上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都是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二)体育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早在150多年前就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毛泽东在90年前也讲过,“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应该成为体育事业的根本目标,而且应该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体育教育。恩格斯指出:“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就会使他们摆脱现代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8]。体育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方式和途径,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原则、方向和基本的价值取向,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在目前的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转轨的特定历史时期,在各种竞争中立足于社会并有所作为。体育教育主要是进行人的身体教育,重在“体”,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重在“心”。随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产生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尤其是“终身体育、健康体育”思想使得体育教育改革发生深刻变化;既重视“身体”有形的价值,又重视个体“心理感受”的无形潜在意义。这样既避免技术教育、体质教育目标单一,同时又使个体从心理上领略和体验到体育的乐趣,有利于培养人们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激发人们全身心地投人体育活动中。
  体育是国家事业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就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体育是国家事业的组成部分和重要领域。党的十六大报告针对体育事业未来发展战略明确指出:“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努力办好2008年奥运会”。
  (三)体育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9]。这不仅科学揭示和高度概括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物质文化发展的关系,而且也科学揭示和高度概括了体育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体育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种途径。体育活动,它不仅可以满足人的某些心理欲望和精神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特殊的消费生活陶冶人、改造人。美国学者休伊津盖说过:“表演竞赛的精神,作为一种社会的推动力比文化本身更古老和渗透在所有的生活中,像一个真正的酵素。……为人们提供了快乐,带来了情感的发泄”[10]。在体育活动中,文化因素很多。任何体育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文化样式进行的,文化“弥漫”于整个体育领域,既表现为动力、资源,又体现为一种推进器和润滑剂。文化的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底蕴作用便是体育发展中隐在的、深层的推动力。而体育在其“推动力”的发展中又为文化的交流和丰富、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创造着契机和动力 [11]。
  体育从本质上讲是为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身体基础。体育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从一个重要的方面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体育展现的勇于竞争、敢于胜利、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团结协作、诚信友爱、亲民爱国的体育精神,对塑造和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有独特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13亿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的伟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体育事业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全力做好2008年奥运会的备战工作,并在备战实践中进一步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鲜活的精神动力。
  体育是促进人际交流的手段,是亲和、亲情、友情的纽带,是创造健康向上社会氛围的平台。让体育进入人们的生活,让人们通过体育来沟通人际、体验情感、整理心情、亲和氛围,是体育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注意发挥的重要作用之一。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要以人为对象,以人为目的,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基点来展开体育工作和体育理论体系建设。在人与社会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只有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强调入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才能不断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体育工作为人民服务,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目标。要充分发挥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在激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弘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向世界展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面貌,展示体魄健康、日益强盛、昂扬向上的中华民族精神。
  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又为体育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课题。正如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样,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人的发展,每一代人的发展,都是这个过程的重要环节。只有日积月累,逐步提高,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由于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变化,总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体育教育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不断研究和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可见,体育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没有科学而有效的体育教育,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没有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事业也就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体育教育贯穿于人的全面发展过程的始终,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体育教育的必然归宿和终极目的。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加强和改进体育教育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奠定了体育教育的理论基石。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确定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发展方向以及选择体育教育方式的根据;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揭示了体育教育的内在价值及其有效渠道;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规定了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体育教育创新的主题和灵魂。我们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对新时期的体育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进而增强体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大力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只有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出深刻反思,从理论上对体育教育的基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做出新的科学回答、新的准确判断,特别是对体育的本质、目的及价值等问题做出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要求的新认识。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和外延要比我们过去的认识深刻得多,丰富得多。因此,体育教育要在坚持培养社会主义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一基本目标的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有效发展,促进人的人格、心理、个性的健康发展,促进个体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体育教育应该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实现其“生产全面发展的人”的育人功能,这样才能凸显体育教育的本质意义,才能实现体育教育的价值,才能回归其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二)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重视人的能力的提高
  人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生产的历史,人的能力的全面发挥,在根本上决定于生产形式的状况。新时期,人的主体能力和创造能力,将在全面社会化、国际化的生产形式的基础上以全面发展的状态展示出来。社会交往能力、生产能力、精神活动能力的发展,将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的方面。新时期的体育教育不仅要发展人的体能,更重要的是发展人的智能;不仅要发展人的自然能力,还要发展人的社会能力(包括个体发展能力、开发能力、创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驾驭社会关系的能力);不仅要发展人的现实能力,更重要的是挖掘人的各种潜能;既要发展人们适应岗位的能力,又要有将自己的专业特长深化的能力。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体育教育与人的社会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一方面,体育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任何时候、任何内容的体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关系会以各种方式对体育教育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体育教育的开展又会引起人们社会关系的变化。由于体育影响社会关系是由其内在的规律性发挥作用的,因此,通过考察体育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就可以进一步探索体育教育的规律。实际上,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程度影响体育教育内容的丰富程度。人的社会关系越丰富,人的活动范围和接触事物的深度、广度就必然增加,这样,人们就能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到丰富的信息。因此,体育教育要重视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关注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之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是统一的。人的个性发展就是“为了人类共同的进步事业,让每个人多方面的潜在智慧得到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应以确立崭新的教育理念为先导。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促进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培植人的健康地、积极的个性是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具体生动、充满个性的“人”是体育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从人的独特的身心规律出发,高度尊重其独特性和差异性,尊重人和尊重人的价值是新形势下体育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要依据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教育内容才能恰当、方法才能切实、进程才能合理,体育教育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重视人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不仅是自然界的主体、社会的主体,还是自我发展的主体。人的主体性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涵,而且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特别强调呼唤人的主体意识,高扬人的主体性。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过于强调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社会制约作用,很少去考虑学生个体的需要,即忽视了体育教育主体-----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需要,造成了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结构单一化模式,更严重地是降低了学校体育教育的育人效果。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应体现“健康个性”的特征,体育是一项以集体活动为表现形式而促进社会活动的,对人的培养首要目标就是要突出“健康”观念的形成,体育教育中应处理好学生个体发展性与保健性的关系。人的身体全面发展,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目的,发展和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包括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使学校体育教育的潜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培养其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体育教育是要培养和提升并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实践活动,体育教育是要培养人的主体个性、主体精神,提升主体人格,这就决定了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必须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体育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变重视结论灌输为注重过程的训练;要求更多地运用交互式、体验式、渗透式和咨询式的教育方法,给人独立感知、主动体验、自主思考、积极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成为体育的主动参与者、体验者和探究者。
  
  参考文献:
  [1][2][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3,224,294,22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1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O.
  [9]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4.
  [10]张争鸣,项四新译,[美]B. L 贝内特 比较体育与运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7
  [11]左新荣 从体育精神美的视角看体育的社会效应[J].体育科学,1994.3,25
  [12]周以侠.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特点和主要途径[J].前沿.2005,12
  [13]李英.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性[J].理论探索.2002.6
  [14]周军,左新荣.论体育的社会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
  [15]刘江丽.体育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9
  [16]鲍明晓.美美与共:和谐社会与体育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5.10
其他文献
1 前言在聚氨酯的合成法中有一步反应法(一次注料法)、二步法(通常的预聚物法)和多步法等,由于原料化学结构及其反应性、配方比例和副反应等影响,致使反应过程变得很复杂,生
红色旅游是弘扬革命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型旅游形式,对于加强全民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革命老区和红色旅游景区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阐述在周恩来积极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