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语用学相关理论的介绍以及对教学实例的分析,指出了在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中对语用学应用的重要性,并就此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教学建议,希望对从事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教师有所帮助。
听是语言交际的重要方面。在对外交往中,听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相互理解和工作效率。随着国际交流的日渐频繁和电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提高英语听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听的能力更是显示其英语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准。
根据英语专业四级的考试大纲中对听力的规定, 要求学生能听懂英语国家人士关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谈话;能听懂中等难度(如TOEFL中的短文)的听力材料,理解大意,领会作者的态度、感情和真实意图;能听懂VOA正常速度和BBC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能大体辨别各种英语变体(如美国英语、英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能在15分钟内听写根据已学知识编写或选用的词数为200个左右、语速为每分钟120个单词的录音材料,错误率不超过8%。从大纲来看,听懂是要求达到的第一个目标,而能够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即言外之意则是要求的第二个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许多老师仍然沿用学生先听,随后对答案讲解的传统教学方法,致使学生始终在听力课上不得要领,听力水平停滞不前。针对这种情况,及时的更新教学手段,寻找新的教学突破口刻不容缓。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尝试运用语用学中相关的理论,对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听力教学中应采用的教学方法提出一些建议。
语用学中的相关理论
1.语境 语境是语言学文献中使用十分广泛的一个术语。在涉及到语言的实际使用的讨论中,都要涉及语境这一概念。人们都本能地认识到使用语言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和背景,因此都自然地感觉到语境的存在。语境的定义很广,从大体上来说有两种:
一种把语境解释为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活动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的合适性以及话语的意义。
另一种把语境解释为语言活动参与者所共有的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使听话人得以理解说话人通过某一话语所表达的意义。如A对B说C是个“fine friend”,在B不知道C对A做了什么事的情况下,他显然不知道A究竟在说C够朋友还是不够朋友。那么这就是第一种解释所说的情况;再如中国人在饭时相遇,经常以“吃了吗”作为互相寒暄的用语,而对不懂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have you eaten”这句话是使他们感到很困惑的,不知对方是否意欲请自己吃饭,那么这就属于第二种情况。这两种解释在实质上其实是一致的。
而在听力理解中,语境指的是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和上下文关系,也就是指语言之内和语言之外一切有助于理解、阐释语言的信息。何兆熊曾把语境分为两类,一是语言的知识,二是语言外的知识。语言的知识包括所使用的语言的知识和对语言上下文的了解。而语言外的知识又有两种,一是情景知识,包括交际活动的时间地点,交际的话题,交际的正式程度和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另一种则是背景知识,包括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会话规则,关于客观世界的一般知识以及参与者的相互了解。无论是语言内语境还是语言外语境,它们对语义都有很强的制约性,因此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听音者对听力材料的推理和判断,影响到他们对说话者意图的揣摩,从而导致错误的理解。所以说,把握好语境知识在听力中实际应用,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听力教学中必不可缺的环节。
2.预设 预设又称“前提”、“先设”,是指在语言结构的基础上,依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意义的先决条件。Freg曾在“意义与所指”中说过, “如果断言某一件事,总是需要有一个明显的前提……”而通过对预设的深入研究,许多语言学家意识到预设与语言本身、说话人和其他非语言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一种依赖语境的意义。正因为这样,预设被越来越多的人看作是一种语用现象。就语用预设的概念有两种看法:一是从言语行为的角度出发,把语用预设定义为有效言语行为的条件,即实施某一言语行为所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或是使一句话具有必要的社会透彻性所必须满足的条件;二是从言语交际功能出发,把语用预设看作实际双方的共有知识。
如听到这样一段对话:
A: Where is the ice cream in the fridge?
B: The children were in kitchen in the morning.
在这段对话中,语用预设指的是“孩子们都喜欢吃冰淇淋”,这是言语交际双方合作的先决条件。但这一预设信息并未通过语言形式体现在语篇中,在这种时候听话者就要根据语篇上下文,补足语篇中的预设信息,以便作出连贯的理解。再如以下问句:“have you stopped beating your wife?”这句话的语用预设信息是“你一直在打老婆”,无论是回答“是”或“不是”,都等于承认了预设的断言,由这个例子说明了预设的单向性,即语用预设由说话人单方面作出,预设内容在被听话人接收之前它只相对于说话人存在。而语用预设必须为交际双方所共知,说话人的意图才能被听话人获取。
预设在听力理解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听力中的语篇信息的起点就来源于语用预设信息,随着语篇的发展,新信息又转换为后续语篇的预设信息,这样预设就为语篇信息的传递提供了一个不断扩大的背景,使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紧密衔接,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这样,如果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能够找到语篇中不断出现的预设信息,听力理解的能力就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3.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的,这种理论来源于这样的假设:指称或谈论事物不是靠语句本身,因为语句本身并不指称或谈论事物;指称或谈论事物是一种行为,是靠我们使用语句来完成的一个行为,如果我们不从形式上去研究语句本身,而从功能方面把句子看作是说话人使用它来实施某种行为,即言语就是行为,那么我们就是在完成一定的行为。后来美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塞尔又对言语行为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根本发生点或假设就是,所有的语言实际都与言语行为有关,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塞尔进一步将言语行为分为三类:
(1) 说话本身构成的行为;
(2) 指称和述谓;
(3) 以言行事行为,如陈述、命令、应诺、提问等。
除此分类之外,他还提出了另一个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塞尔指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者通过依靠他和听话者共有的语言或非语言的背景知识和信息,以及通过听话者合理的推理,向听话者传达比他实际说出的话更多的信息。如下面这段对话:
A: It is so cold. Are you near the door?
B: Oh, I see. I’m awfully sorry.
在这个对话中,A想要传达的意思是天太冷,想让B把门关上,这就是言语行为理论所说的“言外之力”。根据言语行为理论,在听力理解中,听音者不仅要听懂话语的字面意思,还要根据字面意思推测它的“言外之力”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语篇的含义。
教学实例解析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语用学中的相关理论对学生的听力理解进行引导,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以英语专业的基础教材“Listen this way”中的课文为例。
教材第四册unit 5有这样一段对话:
A: We were broken into yesterday. They took the video. It was brand new.
B: Oh no, what was it worth?
A: About $300.
B: I hope you’re insured.
A: Yes, luckily I paid the premium last week. But I’ll have to make a claim. It’s a real nuisance.
B: Are you covered for electrical goods?
A: I assume so. I’ll check----I have to call them to get a claim form.
教师在引导学生听这段对话的时候,首先应该让学生注意到对话的发展与构成。这段对话虽然很短,但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谈论被盗的事实以及损失,而后半部分则主要讲跟保险有关的事宜。其中在第一部分中首先预设的信息就是被偷的事实,从这条预设信息一直发展出后面谈论的被偷后的损失;而在第二部分中预设的信息是A已经买了保险,那么这就为由此往后谈论的保险方面的事宜提供了说话人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谈话得以发展下去。其次,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这句话:“I hope you’re insured.” B在这句话中其实传达了他的言外之力,因为上文讲到A由于被盗而损失惨重,B听了A的述说后一方面想安慰对方,另一方面也想为对方提供解决方法,因此B提出一个看似愿望的句子,“我希望你投了保险”。在这里,B的言外之力是指如果A买了保险的话,那么他的损失就可以挽回一部分,再者,这句话也是连接对话前后两部分的关键。除了以上两点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在听音前适当地向学生讲述一些跟对话有关的背景知识,如保险的作用以及一些相关的保险用语,这样便于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对话。再举一例,第一册unit 8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Woman: I’d like to withdraw some money from my savings account.
Teller: First you’ll have to fill out one of these withdrawal forms.
Woman: Oh,no. it asks for my account number. I forgot my bank book.
Teller: I’m afraid you’ll need that first.
首先教师在放音之前应该对学生进行一些银行知识的介绍,如常用的银行用语以及金融术语,如储蓄帐户、帐号、存折等。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听音练习。在讲解的时候应该特别指出这一句:“It ask for my account number. I forgot my bank book.” 这句话中妇女说到取钱需要填写帐号,而后面紧接着她说忘记带存折,其中的言外之力就是指她记不住帐号,没带存折就无法填写表格,这一点也就为下面职员的回答作出了预设信息,随后职员回答道:“恐怕您必须先拿到存折。”从职员的话中也可以听出他的意思是如果没有帐号的话是不能取出钱的。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应慢慢将预设信息一层层的向学生传递清楚,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听音中自觉的应用语用学中的原理来进行理解。
教学建议
通过以上对语用学中相关原理的介绍以及实例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语用学理论对英语专业听力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启示,从中也可以得出一些实用的教学建议:
1.教师在放音之前,应对语篇材料所涉及到的一些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相关的背景知识向学生做简单的介绍。
2.应针对所听的材料引导学生设想适合的语境,使学生更好的对材料进行理解。
3.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语用学理论和原理,掌握分析语篇的方法。
4.放音后应引导学生找出语篇中相关的预设信息和言外之力,方便理解。
5.课后应鼓励学生收听、收看外国电台或电视节目,体会原汁原味的语言语境。
听力理解的教学,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来说都不是一件易事,急于求成或者好高骛远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听力的提高是一个缓慢且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英语综合能力提高的表现,它跟读、说、写等其他训练是密不可分的。关于英语听力教学方面的教学经验有很多,本文仅从语用学角度入手,运用相关的理论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希望对从事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教师有所帮助和提高。(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听是语言交际的重要方面。在对外交往中,听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相互理解和工作效率。随着国际交流的日渐频繁和电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提高英语听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听的能力更是显示其英语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准。
根据英语专业四级的考试大纲中对听力的规定, 要求学生能听懂英语国家人士关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谈话;能听懂中等难度(如TOEFL中的短文)的听力材料,理解大意,领会作者的态度、感情和真实意图;能听懂VOA正常速度和BBC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能大体辨别各种英语变体(如美国英语、英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能在15分钟内听写根据已学知识编写或选用的词数为200个左右、语速为每分钟120个单词的录音材料,错误率不超过8%。从大纲来看,听懂是要求达到的第一个目标,而能够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即言外之意则是要求的第二个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许多老师仍然沿用学生先听,随后对答案讲解的传统教学方法,致使学生始终在听力课上不得要领,听力水平停滞不前。针对这种情况,及时的更新教学手段,寻找新的教学突破口刻不容缓。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尝试运用语用学中相关的理论,对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听力教学中应采用的教学方法提出一些建议。
语用学中的相关理论
1.语境 语境是语言学文献中使用十分广泛的一个术语。在涉及到语言的实际使用的讨论中,都要涉及语境这一概念。人们都本能地认识到使用语言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和背景,因此都自然地感觉到语境的存在。语境的定义很广,从大体上来说有两种:
一种把语境解释为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活动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的合适性以及话语的意义。
另一种把语境解释为语言活动参与者所共有的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使听话人得以理解说话人通过某一话语所表达的意义。如A对B说C是个“fine friend”,在B不知道C对A做了什么事的情况下,他显然不知道A究竟在说C够朋友还是不够朋友。那么这就是第一种解释所说的情况;再如中国人在饭时相遇,经常以“吃了吗”作为互相寒暄的用语,而对不懂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have you eaten”这句话是使他们感到很困惑的,不知对方是否意欲请自己吃饭,那么这就属于第二种情况。这两种解释在实质上其实是一致的。
而在听力理解中,语境指的是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和上下文关系,也就是指语言之内和语言之外一切有助于理解、阐释语言的信息。何兆熊曾把语境分为两类,一是语言的知识,二是语言外的知识。语言的知识包括所使用的语言的知识和对语言上下文的了解。而语言外的知识又有两种,一是情景知识,包括交际活动的时间地点,交际的话题,交际的正式程度和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另一种则是背景知识,包括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会话规则,关于客观世界的一般知识以及参与者的相互了解。无论是语言内语境还是语言外语境,它们对语义都有很强的制约性,因此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听音者对听力材料的推理和判断,影响到他们对说话者意图的揣摩,从而导致错误的理解。所以说,把握好语境知识在听力中实际应用,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听力教学中必不可缺的环节。
2.预设 预设又称“前提”、“先设”,是指在语言结构的基础上,依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意义的先决条件。Freg曾在“意义与所指”中说过, “如果断言某一件事,总是需要有一个明显的前提……”而通过对预设的深入研究,许多语言学家意识到预设与语言本身、说话人和其他非语言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一种依赖语境的意义。正因为这样,预设被越来越多的人看作是一种语用现象。就语用预设的概念有两种看法:一是从言语行为的角度出发,把语用预设定义为有效言语行为的条件,即实施某一言语行为所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或是使一句话具有必要的社会透彻性所必须满足的条件;二是从言语交际功能出发,把语用预设看作实际双方的共有知识。
如听到这样一段对话:
A: Where is the ice cream in the fridge?
B: The children were in kitchen in the morning.
在这段对话中,语用预设指的是“孩子们都喜欢吃冰淇淋”,这是言语交际双方合作的先决条件。但这一预设信息并未通过语言形式体现在语篇中,在这种时候听话者就要根据语篇上下文,补足语篇中的预设信息,以便作出连贯的理解。再如以下问句:“have you stopped beating your wife?”这句话的语用预设信息是“你一直在打老婆”,无论是回答“是”或“不是”,都等于承认了预设的断言,由这个例子说明了预设的单向性,即语用预设由说话人单方面作出,预设内容在被听话人接收之前它只相对于说话人存在。而语用预设必须为交际双方所共知,说话人的意图才能被听话人获取。
预设在听力理解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听力中的语篇信息的起点就来源于语用预设信息,随着语篇的发展,新信息又转换为后续语篇的预设信息,这样预设就为语篇信息的传递提供了一个不断扩大的背景,使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紧密衔接,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这样,如果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能够找到语篇中不断出现的预设信息,听力理解的能力就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3.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的,这种理论来源于这样的假设:指称或谈论事物不是靠语句本身,因为语句本身并不指称或谈论事物;指称或谈论事物是一种行为,是靠我们使用语句来完成的一个行为,如果我们不从形式上去研究语句本身,而从功能方面把句子看作是说话人使用它来实施某种行为,即言语就是行为,那么我们就是在完成一定的行为。后来美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塞尔又对言语行为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根本发生点或假设就是,所有的语言实际都与言语行为有关,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塞尔进一步将言语行为分为三类:
(1) 说话本身构成的行为;
(2) 指称和述谓;
(3) 以言行事行为,如陈述、命令、应诺、提问等。
除此分类之外,他还提出了另一个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塞尔指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者通过依靠他和听话者共有的语言或非语言的背景知识和信息,以及通过听话者合理的推理,向听话者传达比他实际说出的话更多的信息。如下面这段对话:
A: It is so cold. Are you near the door?
B: Oh, I see. I’m awfully sorry.
在这个对话中,A想要传达的意思是天太冷,想让B把门关上,这就是言语行为理论所说的“言外之力”。根据言语行为理论,在听力理解中,听音者不仅要听懂话语的字面意思,还要根据字面意思推测它的“言外之力”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语篇的含义。
教学实例解析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语用学中的相关理论对学生的听力理解进行引导,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以英语专业的基础教材“Listen this way”中的课文为例。
教材第四册unit 5有这样一段对话:
A: We were broken into yesterday. They took the video. It was brand new.
B: Oh no, what was it worth?
A: About $300.
B: I hope you’re insured.
A: Yes, luckily I paid the premium last week. But I’ll have to make a claim. It’s a real nuisance.
B: Are you covered for electrical goods?
A: I assume so. I’ll check----I have to call them to get a claim form.
教师在引导学生听这段对话的时候,首先应该让学生注意到对话的发展与构成。这段对话虽然很短,但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谈论被盗的事实以及损失,而后半部分则主要讲跟保险有关的事宜。其中在第一部分中首先预设的信息就是被偷的事实,从这条预设信息一直发展出后面谈论的被偷后的损失;而在第二部分中预设的信息是A已经买了保险,那么这就为由此往后谈论的保险方面的事宜提供了说话人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谈话得以发展下去。其次,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这句话:“I hope you’re insured.” B在这句话中其实传达了他的言外之力,因为上文讲到A由于被盗而损失惨重,B听了A的述说后一方面想安慰对方,另一方面也想为对方提供解决方法,因此B提出一个看似愿望的句子,“我希望你投了保险”。在这里,B的言外之力是指如果A买了保险的话,那么他的损失就可以挽回一部分,再者,这句话也是连接对话前后两部分的关键。除了以上两点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在听音前适当地向学生讲述一些跟对话有关的背景知识,如保险的作用以及一些相关的保险用语,这样便于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对话。再举一例,第一册unit 8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Woman: I’d like to withdraw some money from my savings account.
Teller: First you’ll have to fill out one of these withdrawal forms.
Woman: Oh,no. it asks for my account number. I forgot my bank book.
Teller: I’m afraid you’ll need that first.
首先教师在放音之前应该对学生进行一些银行知识的介绍,如常用的银行用语以及金融术语,如储蓄帐户、帐号、存折等。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听音练习。在讲解的时候应该特别指出这一句:“It ask for my account number. I forgot my bank book.” 这句话中妇女说到取钱需要填写帐号,而后面紧接着她说忘记带存折,其中的言外之力就是指她记不住帐号,没带存折就无法填写表格,这一点也就为下面职员的回答作出了预设信息,随后职员回答道:“恐怕您必须先拿到存折。”从职员的话中也可以听出他的意思是如果没有帐号的话是不能取出钱的。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应慢慢将预设信息一层层的向学生传递清楚,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听音中自觉的应用语用学中的原理来进行理解。
教学建议
通过以上对语用学中相关原理的介绍以及实例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语用学理论对英语专业听力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启示,从中也可以得出一些实用的教学建议:
1.教师在放音之前,应对语篇材料所涉及到的一些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相关的背景知识向学生做简单的介绍。
2.应针对所听的材料引导学生设想适合的语境,使学生更好的对材料进行理解。
3.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语用学理论和原理,掌握分析语篇的方法。
4.放音后应引导学生找出语篇中相关的预设信息和言外之力,方便理解。
5.课后应鼓励学生收听、收看外国电台或电视节目,体会原汁原味的语言语境。
听力理解的教学,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来说都不是一件易事,急于求成或者好高骛远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听力的提高是一个缓慢且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英语综合能力提高的表现,它跟读、说、写等其他训练是密不可分的。关于英语听力教学方面的教学经验有很多,本文仅从语用学角度入手,运用相关的理论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希望对从事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教师有所帮助和提高。(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