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与流动人口——春运高峰与流动人口大潮

来源 :人口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youreadygolao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春运大潮又来临了。近期,国家发改委、铁道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部署了2009年全国春运工作,据估计,今年春运全国旅客运量将达到23.2亿人次,比2008年春运增长3.5%。自1989年以来,每年春节前后,春运都会成为最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引发最广泛的热烈讨论,虽历经20年,仍未见衰减之兆。
其他文献
国家统计局在2011年4月底发布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发展,老年人口数量和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都比预期的增长更快,标志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中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影响将日益显现。
“六普”结果表明,在21世纪头10年内我国(指中国大陆,下同)60岁及以上老年人15数及其占总人口数比例的增长速度均快于上世纪90年代的10年。
2011年4月26日中央政治局就“世界人口发展和全面做好新形势下我国人口工作”进行了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随后的讲话中指出,要“完善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切实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定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和政策体系……”
从1980年我国出生性别比越过正常值域至今,党和各级政府制订了种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但取得的成效甚微。这一时期我国治理工作的特点有:重视禁止性法律法规的制定,但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比较缺乏;重视目标任务的提出,但落实目标的措施比较缺乏;部门性、专项性规章制度较多,综合性规章制度比较缺乏。今后一段时期内综合治理工作,可以按照避“实”就“虚”、避“难”就“易”的原则,在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建立健全社会养老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加大对“两非”行为的打击力度等方面有所作为;而在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传统文化
笔者从2002年起开始涉人生育意愿的研究,至今已近10年。参与顾宝昌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基地课题“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及生育水平关系研究”及《人口研究》组织的本次论坛使我机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特别是从多年在北京市的调研中获得的一些心得。
1研究主题 多年来生育意愿被当作一个重要指标,用来指导计划生育的工作。这背后的假设是人们具体的生育行为是理性的,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决定。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个体的生育意愿来预估一个社会的生育水平。处于不同人口发展阶段的社会,
在过去几十年中,人们的实际生育水平与生育意愿的偏离已是不争的事实,且同时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者主要表现为实际生育水平高于生育意愿,而后者则由于“非意愿性生育”的普遍存在而呈现出相反的规律和特点。在中国,这两种情况同时并存,从而使得中国的人口态势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
文章分析北京市2010年市内人户分离人口的基本特征:集中分布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性别结构大致均衡;中青年人是人户分离人口的主体;受教育程度以中学文化程度为主;婚姻状况以有配偶为主;跨区县人户分离现象居多;跨区县人户分离人口户口所在地与现住地相邻;不愿意迁移户口是人户分离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大量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不仅削弱了户籍管理职能,影响了基层的政权建设和社区管理,影响着派出所基层基础工作的有效开展。文章为此提出改革方向及可行性建议。
期刊
春运作为交通运输体系每年必须承受的非常规、高成本、高风险的社会问题,是现行城乡与区域隔离制度安排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历史产物,2008年突如其来的“雪灾”危机让我们更加感受到这样一种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可能带给整个社会巨大的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