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对学生的优异表现,尤其是那些“另类”而有创见价值的学生能够给以“宽容”、肯定乃至赞扬,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无疑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特效果,从而让正向的评价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助推器。
上完《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后,在讨论蔡桓公之死谁该负责的问题时,王同学说:“当扁鹊第一、二、三次见桓公说清病情后,并未具体分析病因,更未给出令人诚服的理由,而当时桓公并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他又怎么会轻信扁鹊的话呢?而扁鹊最后一次见蔡桓公时,却是‘旋走’,唯恐避之不及,作为一名应当视“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生,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他并没有当面向桓公说明病因,只是和仆人敷衍了几句,当蔡桓公病入膏肓后,扁鹊却出逃秦国,在人命关天的紧急时刻,他不应该一走了之,袖手旁观,推卸责任,而应竭尽所能,进行救治。所以说,桓公之死,并非只是他讳疾忌医的原因,扁鹊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该同学滔滔不绝的发言,言之成理,令人刮目相看,虽然与已有的“定论”大相径庭,但学生的分析很有说服力,自成一家之说,赢得了同学的热情掌声。因此,这时候,笔者对该生能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言他人之所未言,并且有这样的勇气坦陈己见,实为难能可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表扬,这是他深入钻研课文又跳出课文,与文本和自我对话后的成果。这同时也说明,该生已经拥有了批评性思维的学习方法和精神,具备了一般学生所没有的学习策略和习惯,这正是我们应该鼓励与追求的创新精神——不人云亦云,能自主学习的表现。
如果教师面对该生上述的“胡言乱语”,认为与教参说法相左就大加挞伐、斥责,学生的思维成果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成就”感就会荡然无存,今后也就不会独立思考问题,别的同学受此影响也会保持缄默的;相反,有了教师的正向的评价,不仅对该生有激励、鼓舞作用,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事实已经说明,教师这样的正向评价价值与意义是不同寻常的。
当然,评价时教师应尽量从积极的正向的方面,把鼓励和批评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在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批评时又肯定了其进步的一面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作为反馈评价过程的主导者和信息传递的中枢,应把握好时机,及时调控,准确掌控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与学习动机,树立全面衡量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评价观,建立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一旦学生的言行出现偏离教学主线的“擦边球”,甚至是远离教学主线的“任意球”,那么,这时教师就要果断、及时地做到“收放”有度,行使纠正和牵引的职责;教师还要善于在一定的时间抓住机会“打住”课堂中学生意犹未尽的活动,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收”不住就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了。
最近看到一位教师在执敖《散步》(上海六年级第一学期)一文时的教学实录,对其中的“通过声音触摸语言文字”这个教学环节印象深刻,这位教师抛出了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或一句话读给全班同学听,并告诉大家你喜欢的原因,其他同学做出针对性点评。
一个学生说他喜欢的一句话是“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因为他感受到了这一家人的亲情,“我”孝敬母亲,妻子呵护幼子,这种温馨很美丽。
他讲完之后,这位教师给了他一个预设中的问题:多年之后,这美丽的一幕会发生在“我”的儿子的身上吗?学生的回答也在意料之中:会,因为他的爸爸已经给他树立了“孝子”的良好榜样。
这位教师又给他一个设计好的问题:那么,多年之后,这美丽的一幕会发生在你的身上吗?学生不假思索,告诉大家:“不会!”“不会!(教师的语气加重)为什么?(教师的声音表现出惊讶的喜悦,其实教师也在争取思维的时间)”他的答案是:“因为在当今社会似乎根本就见不到这样的一幕,所以即使我想这样做,也会不好意思的。”(可能是他真实的想法,也说明了他平时对生活的观察)教师做了这样的评价:“很真实的话。”
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似乎不够“尽兴”,对话应该进入更加热烈的高潮,达到随文教育学生感恩父母、孝敬长辈的目的,不可如此“无疾而终”。于是他再次抛出一个“闲问”:“可是你的母亲真的老了,真的走不动了,你难道也不背她吗?”
“那我就用轮椅推着她”。学生回答道。(看得出,教师很欣赏这个学生的真实)
“轮椅?!好!”教师非常机智地生成了一个精彩的“对话点”:“轮椅给我们什么感觉?它冰冷、生硬,没有一丝的温度,哪比得上你温厚、坚实的肩膀。你的母亲老了,趴在你的肩上,她就有了依赖,她就有了温暖,所以你一定要勇敢地背起你的老母亲,好吗?”此时,学生感情之火已经在“燃烧”,赞许地点了点头。
可是,这位学生似乎在与教师“过不去”,他不依不饶地向教师发出“挑战”,他说:“可是老师,咱们这儿没有那么美丽的自然风光呀?”(真是,背不背母亲和好一个没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这与背起老母亲有什么关系呢?但是,如果教师说了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学生可能表面“服输”而不做声了,但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就会不复存在了)面对学生的强词夺理,这位教师突然想起了罗丹论“美在何处”的一句话,于是借题发挥道:“也许咱们这儿真的没有如文中所描绘的那么美丽的自然风光,可是咱们的风光也有自己独特的美呀。美在哪?美在眼中,美在心中,用你的慧眼,用你的细心去寻找,就一定会有美的发现。相信你现在已经改变原先的观点与看法,肯定愿意背起你的老母亲,到美丽的春光中走一走,看一看。”
最终,这位学生很用劲地点头并微笑着说:“好的,一定!”
我们要为这位不急不躁,善于正向教学评价,引学生“入彀”学习的教师而感到骄傲,感到庆幸,感到敬佩。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创造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个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策略、技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的个性发展的领域”。正是这样的原因,学生在个体的性别、年龄、家庭、兴趣、能力、爱好、特长等各方面都各有不同,学习的表现也必然各有千秋,教师对他们的每一个方面都应该通过正向评价给予关注。
比如,在学习一些古诗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诗的表面意思,更要把握住诗的深层内涵,有绘画技艺的同学可以以画传意,以画达情;文笔好的同学则可改编为可读性强的故事或优美意境的散文。这样,通过不同的形式加深了同学们对诗歌的自主学习、 理解和记忆,化简单的背诵为深透的学习理解,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具体来说,对《山居秋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等发挥想象,进行创读,可以变文字之静态为画面的栩栩如生之动态。有几个美术功力扎实的同学,就把这几句意境优美、信息丰厚的诗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个性化的阅读和理解,呈现了一幅幅构思新颖、贴切,富有立体、动感的画面。你瞧:熠熠的月光映照泻在松林问,好似曼妙的少女在舞蹈,潺潺的清泉在光滑的石头上流过,发出叮咚悦耳的天籁之音;早晨刚刚起床的人们,排闼所见,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枝头上挂着银白色的雪花似梨花盛开一般,煞是好看;好友在崎岖、漫长的山路上一步一回头,渐渐地消失在送行者的视界里,只能看见清晰的脚印,而送行者却不忍离去,长时间伫立着,凝视着。擅长文字表达的同学则写出了生动、可感、耐人寻味的美文佳章。
对电脑“特技”高超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有英雄用武之地。在学习《荷塘月色》《春》《北京的胡同》《百合花开》《清塘荷韵》《芦花》等极富诗情画意的文章及唐宋诗词等的教学中,就鼓励、引导学生尝试根据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以诗配文、以画衬文,收效很好,令人耳目一新。对每一位学生辛勤付出后的劳动结晶,都毫不吝啬地给出正向评价、肯定与鼓励。
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自主学习活动,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与独立思考能力,焕发出学习的旺盛活力;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提高参与的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热情高涨、生动活泼的发展。
另外,关注、激发、利用好学生间的互评也很重要,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多向互动的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抛绣球”,将评价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既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运用口头评价语言,又学会欣赏别人,学会做人。即使是同学回答错误时,教师也可说:“你认为他的回答如何?你还有更好的看法吗?”让学生来对同学做出评价,避免用生硬简单的判断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扑灭学生的思维火花。通过多向互动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能动的、活泼的动力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求,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要通过正向评价,创设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正向评价激发学习动力。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局,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使课堂上教与学的活动产生最佳效益。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提倡正向评价,并不是在课堂上要一味地表扬,相反,当学生出了问题的时候,要敢于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并教会他们善于倾听、欣赏、反思、接纳、修正自己的不足,目的是为了树立信心,更好地搞好学习。一定要掌握好评价的分寸与原则:评价要真诚,不能让学生看出你的虚情假意;评价要实事求是,“不隐恶”“不溢美”;评价要有针对性,不可千篇一律,泛泛而谈;评价要追求实效性,不能无的放矢。
鉴于以上所述,我们认为,教师的评价应该具有指导性、启迪性、互动性和独创性,这样才能使正向评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上完《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后,在讨论蔡桓公之死谁该负责的问题时,王同学说:“当扁鹊第一、二、三次见桓公说清病情后,并未具体分析病因,更未给出令人诚服的理由,而当时桓公并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他又怎么会轻信扁鹊的话呢?而扁鹊最后一次见蔡桓公时,却是‘旋走’,唯恐避之不及,作为一名应当视“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生,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他并没有当面向桓公说明病因,只是和仆人敷衍了几句,当蔡桓公病入膏肓后,扁鹊却出逃秦国,在人命关天的紧急时刻,他不应该一走了之,袖手旁观,推卸责任,而应竭尽所能,进行救治。所以说,桓公之死,并非只是他讳疾忌医的原因,扁鹊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该同学滔滔不绝的发言,言之成理,令人刮目相看,虽然与已有的“定论”大相径庭,但学生的分析很有说服力,自成一家之说,赢得了同学的热情掌声。因此,这时候,笔者对该生能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言他人之所未言,并且有这样的勇气坦陈己见,实为难能可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表扬,这是他深入钻研课文又跳出课文,与文本和自我对话后的成果。这同时也说明,该生已经拥有了批评性思维的学习方法和精神,具备了一般学生所没有的学习策略和习惯,这正是我们应该鼓励与追求的创新精神——不人云亦云,能自主学习的表现。
如果教师面对该生上述的“胡言乱语”,认为与教参说法相左就大加挞伐、斥责,学生的思维成果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成就”感就会荡然无存,今后也就不会独立思考问题,别的同学受此影响也会保持缄默的;相反,有了教师的正向的评价,不仅对该生有激励、鼓舞作用,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事实已经说明,教师这样的正向评价价值与意义是不同寻常的。
当然,评价时教师应尽量从积极的正向的方面,把鼓励和批评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在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批评时又肯定了其进步的一面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作为反馈评价过程的主导者和信息传递的中枢,应把握好时机,及时调控,准确掌控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与学习动机,树立全面衡量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评价观,建立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一旦学生的言行出现偏离教学主线的“擦边球”,甚至是远离教学主线的“任意球”,那么,这时教师就要果断、及时地做到“收放”有度,行使纠正和牵引的职责;教师还要善于在一定的时间抓住机会“打住”课堂中学生意犹未尽的活动,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收”不住就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了。
最近看到一位教师在执敖《散步》(上海六年级第一学期)一文时的教学实录,对其中的“通过声音触摸语言文字”这个教学环节印象深刻,这位教师抛出了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或一句话读给全班同学听,并告诉大家你喜欢的原因,其他同学做出针对性点评。
一个学生说他喜欢的一句话是“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因为他感受到了这一家人的亲情,“我”孝敬母亲,妻子呵护幼子,这种温馨很美丽。
他讲完之后,这位教师给了他一个预设中的问题:多年之后,这美丽的一幕会发生在“我”的儿子的身上吗?学生的回答也在意料之中:会,因为他的爸爸已经给他树立了“孝子”的良好榜样。
这位教师又给他一个设计好的问题:那么,多年之后,这美丽的一幕会发生在你的身上吗?学生不假思索,告诉大家:“不会!”“不会!(教师的语气加重)为什么?(教师的声音表现出惊讶的喜悦,其实教师也在争取思维的时间)”他的答案是:“因为在当今社会似乎根本就见不到这样的一幕,所以即使我想这样做,也会不好意思的。”(可能是他真实的想法,也说明了他平时对生活的观察)教师做了这样的评价:“很真实的话。”
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似乎不够“尽兴”,对话应该进入更加热烈的高潮,达到随文教育学生感恩父母、孝敬长辈的目的,不可如此“无疾而终”。于是他再次抛出一个“闲问”:“可是你的母亲真的老了,真的走不动了,你难道也不背她吗?”
“那我就用轮椅推着她”。学生回答道。(看得出,教师很欣赏这个学生的真实)
“轮椅?!好!”教师非常机智地生成了一个精彩的“对话点”:“轮椅给我们什么感觉?它冰冷、生硬,没有一丝的温度,哪比得上你温厚、坚实的肩膀。你的母亲老了,趴在你的肩上,她就有了依赖,她就有了温暖,所以你一定要勇敢地背起你的老母亲,好吗?”此时,学生感情之火已经在“燃烧”,赞许地点了点头。
可是,这位学生似乎在与教师“过不去”,他不依不饶地向教师发出“挑战”,他说:“可是老师,咱们这儿没有那么美丽的自然风光呀?”(真是,背不背母亲和好一个没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这与背起老母亲有什么关系呢?但是,如果教师说了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学生可能表面“服输”而不做声了,但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就会不复存在了)面对学生的强词夺理,这位教师突然想起了罗丹论“美在何处”的一句话,于是借题发挥道:“也许咱们这儿真的没有如文中所描绘的那么美丽的自然风光,可是咱们的风光也有自己独特的美呀。美在哪?美在眼中,美在心中,用你的慧眼,用你的细心去寻找,就一定会有美的发现。相信你现在已经改变原先的观点与看法,肯定愿意背起你的老母亲,到美丽的春光中走一走,看一看。”
最终,这位学生很用劲地点头并微笑着说:“好的,一定!”
我们要为这位不急不躁,善于正向教学评价,引学生“入彀”学习的教师而感到骄傲,感到庆幸,感到敬佩。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创造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个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策略、技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的个性发展的领域”。正是这样的原因,学生在个体的性别、年龄、家庭、兴趣、能力、爱好、特长等各方面都各有不同,学习的表现也必然各有千秋,教师对他们的每一个方面都应该通过正向评价给予关注。
比如,在学习一些古诗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诗的表面意思,更要把握住诗的深层内涵,有绘画技艺的同学可以以画传意,以画达情;文笔好的同学则可改编为可读性强的故事或优美意境的散文。这样,通过不同的形式加深了同学们对诗歌的自主学习、 理解和记忆,化简单的背诵为深透的学习理解,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具体来说,对《山居秋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等发挥想象,进行创读,可以变文字之静态为画面的栩栩如生之动态。有几个美术功力扎实的同学,就把这几句意境优美、信息丰厚的诗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个性化的阅读和理解,呈现了一幅幅构思新颖、贴切,富有立体、动感的画面。你瞧:熠熠的月光映照泻在松林问,好似曼妙的少女在舞蹈,潺潺的清泉在光滑的石头上流过,发出叮咚悦耳的天籁之音;早晨刚刚起床的人们,排闼所见,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枝头上挂着银白色的雪花似梨花盛开一般,煞是好看;好友在崎岖、漫长的山路上一步一回头,渐渐地消失在送行者的视界里,只能看见清晰的脚印,而送行者却不忍离去,长时间伫立着,凝视着。擅长文字表达的同学则写出了生动、可感、耐人寻味的美文佳章。
对电脑“特技”高超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有英雄用武之地。在学习《荷塘月色》《春》《北京的胡同》《百合花开》《清塘荷韵》《芦花》等极富诗情画意的文章及唐宋诗词等的教学中,就鼓励、引导学生尝试根据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以诗配文、以画衬文,收效很好,令人耳目一新。对每一位学生辛勤付出后的劳动结晶,都毫不吝啬地给出正向评价、肯定与鼓励。
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自主学习活动,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与独立思考能力,焕发出学习的旺盛活力;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提高参与的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热情高涨、生动活泼的发展。
另外,关注、激发、利用好学生间的互评也很重要,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多向互动的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抛绣球”,将评价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既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运用口头评价语言,又学会欣赏别人,学会做人。即使是同学回答错误时,教师也可说:“你认为他的回答如何?你还有更好的看法吗?”让学生来对同学做出评价,避免用生硬简单的判断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扑灭学生的思维火花。通过多向互动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能动的、活泼的动力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求,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要通过正向评价,创设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正向评价激发学习动力。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局,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使课堂上教与学的活动产生最佳效益。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提倡正向评价,并不是在课堂上要一味地表扬,相反,当学生出了问题的时候,要敢于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并教会他们善于倾听、欣赏、反思、接纳、修正自己的不足,目的是为了树立信心,更好地搞好学习。一定要掌握好评价的分寸与原则:评价要真诚,不能让学生看出你的虚情假意;评价要实事求是,“不隐恶”“不溢美”;评价要有针对性,不可千篇一律,泛泛而谈;评价要追求实效性,不能无的放矢。
鉴于以上所述,我们认为,教师的评价应该具有指导性、启迪性、互动性和独创性,这样才能使正向评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