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做,谁在看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足球比赛有了视频助理裁判(VAR),我发现在胸前画十字的球迷越来越少,比方框的越来越多。


  过去说“人在做,天在看”,现在老话需要修正。人类梦想中的“上帝视角”在绿茵场上徐徐降落,让那些承担责任的可怜人终于松了一口气——所有人都记得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却鲜有人知道,目睹这一事件却无力改变判决的边线裁判至死才摆脱愧疚。
  不只裁判,一项新技术的引入带来的改变总是多方面的。球员的侥幸心理开始向观众席转移。与此同时,人们对比赛流畅性的要求逐渐降低,对不确定性的阿Q式恭维几乎绝迹。更令人惊讶的是,所有身处现场的人都做出一个共同的选择:不再轻信自己的眼睛。无论飞身铲球还是成功破门,无论起身欢呼还是痛苦转身,脑中必有一个声音在提醒:等一等!除非看到视频回放,否则眼前的一切都不算真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当然是一种分心。当你的情绪与你本该注意的目标无法匹配,分心就成为必然。你甚至会出现类似“情绪性注意瞬脱”的心理状态。在这种情形下,身处比赛现场的所有人,不管球员还是观众,都有一种时空间离的幻觉,就像一群人在进行电子竞技,另一群人在看电子竞技。
  分心与专注其实是注意机制的两个方面。就像我们抬起手臂,一组肌肉收缩的同时另一组肌肉舒张。达尔文对此早有论述。他认为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没有任何一种生理机制比注意机制更重要。他形象地指出专注与分心的紧密关系,“动物明显地体现出这一能力(指注意机制)——例如当一只猫盯着一个洞穴,准备一跃扑向老鼠的时候——动物有时候会如此专注地紧盯目标,以致很容易被人类捉住”。
  差不多同时,社会学家涂尔干也在强调专注与分心不可分割的性质。他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总是处在分心的状态。因为注意力在将心智集中于少数对象时,对大量其他对象会视而不见。所有的分心状态都拥有将某些心理状态从意识中撤离的效果。这不会使这些状态变得不真实,因为它们仍在起作用。”
  为什么19世纪的知识阶层如此关心注意机制?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核实问题的真伪。对此,艺术史家乔纳森·克拉里提供了有趣的证据。在《知觉的悬置》一书中,他注意到当时的西方画家们对注意机制的表现饶有兴致。例如印象派领袖马奈就有多幅作品涉及这一主题。包括《阳台》中视线毫无交集的3个人物,《在花园温室里》中缺乏交流的夫妇,以及《在拉图依老爹家》中左侧男人古怪的凝视。
  表面上看,马奈的作品跟古典主义绘画差别不大,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精神涣散、心不在焉的人物,以前几乎没有艺术家刻画过。不信?请回想一下委拉斯凯兹或伦勃朗。《在拉图依老爹家》里那个男人的目光格外有意思,生动地表现了专注与分心的复杂性。乍一看他的目光热忱而充满关切,可是如果把他的视线具象化,就会让人产生怀疑:他要么紧盯着面前的女人,要么什么都没看。
  《在花园温室里》同样如此。女人明显分心了,眼神呆滞而涣散。男人的分心并不明显,他的右眼好像很專注,但画家刻意把他的左眼藏在阴影里,给观者造成的感觉是他似乎在偷瞄女人的手套和阳伞。当我知道马奈笔下的模特是装扮成一对夫妇的两个已婚男女,我更觉得他们的分心很诡异。
  克拉里认为,马奈笔下的人物要么心不在焉,要么目光呆滞无神,既不反映外部世界,也不投射内心活动,却揭示了19世纪西方社会的时代经验——面对在观念上和制度上仍占据主导地位的专注,由漫不经心、胡思乱想和无聊发呆组成的分心正在成为“自由与反抗的权宜之计”。《知觉的悬置》写得相当晦涩,不过我认为克拉里的这个观点颇为有趣。
  社会学家弗兰克·富里迪把专注与分心的对立向前推进一大步。他正确地认识到,只有在专注受追捧的前提下,分心才会被重视。譬如他注意到,当18世纪启蒙运动在欧洲展开之际,专注和分心才一并被赋予道德上的意义。一方面,启蒙思想家们盛赞专注是启蒙的源头,是理性得以施展的最重要的精神官能;另一方面,他们批判分心不仅是思想上的怠惰,还是一种“降低道德机能的恶习”,一种对社会体系和道德秩序造成威胁的罪恶。
  18世纪晚期,分心已经被世人视为一种道德疾病。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德国医生魏卡德,他在1775年首度将分心列为疾病,患有此症的人名为“不专心的人”。这种病人缺乏稳定性和集中注意力所必需的道德品质,因而被认定是不谨慎、粗枝大叶、心不在焉和不节制的。在医学史上,魏卡德被认为是在医学文献中第一个描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人。
  和魏卡德相比,英国的儿科医生斯蒂尔更加直接,他在1902年的医学报告里明确地把注意缺失的病症称为“道德控制缺陷”。这让我立刻理解,为什么印象派的领袖不是莫奈、德加或者雷诺阿,而是马奈。因为是马奈而不是别的什么人率先刻画了一种跟视觉秩序叫板的目光。这种心不在焉的目光揭示的,正是启蒙时代以来的现代性困境。
  当然,马奈那一代艺术家料想不到,把专注视为美德的时代也会被打破。在新的时代里,视觉秩序呈现后现代的独特现象。一方面,注意缺失已被纳入《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并得到有效的治疗;另一方面,一定程度的分心不仅得到消费主义的鼓励,而且还进一步变得规则化、制度化。要知道,如今在有些地方,低头刷手机的行人可以得到专门的提醒,甚至专用的步行通道。当然,最典型的还是足球赛场的视频助理裁判。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引入这项技术,就是引入一个分解注意力的机制。专注与分心的视觉秩序,也正是如此一步步演变的。
  (若 子摘自腾讯《大家》栏目)
其他文献
艺术家:“酗酒损害身体、花费金钱,又遭亲友反对、众人耻笑,它对你有什么好處呢?”  酒鬼:“它能产生晕眩与狂喜,好像美女和财富都簇拥在周围,令我成为天下最幸福的人!”  艺术家:“那我劝你爱好艺术,聆听著名乐曲,观赏经典绘画和雕像。它既有益身体、节省金钱,又会被亲友支持、众人敬佩。”  酒鬼:“它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艺术家:“它能产生更加强烈的晕眩与狂喜,好像更多的美女和财富都簇拥在周围,令你
期刊
坦率地说,对我而言,养一只宠物是一件很不合常理的事情。它们会一直喊饿;它们的医疗护理费用比我们的还要昂贵;你得随时看着,否则它们会毁坏你的家具;总是把东西弄得乱七八糟;每次开口都是不知所云的单音节。我们甚至都不能把它们煮来吃——因为它们相当于少年时期的人类。事实上,在16世纪,英语单词中的“宠物”一词是“被宠坏的孩子”的意思,很可能是法语单词“小”的缩写。  大量的科学和心理学证据证实,我们和动物
期刊
古代的皇冠叫作冕旒,旒是挂在冕板前后的珠帘,一走就会抖动。于是皇帝必须控制情绪,不能做大幅度的动作,不然就会显得很不稳重。  宋朝的官帽两侧都有长翅,功能是防止皇帝在上面做报告,百官在下面交头接耳。  有些東西看似琐碎,却真实地呈现出历史的细节。  (逸 尘摘自《今晚报》2018年10月15日)
期刊
今晚的宇宙具有遗忘的浩渺  和狂热的精确。  我徒劳地想摆脱自己的躯体,  摆脱不眠的镜子(它不停地反映窥视),  摆脱庭院重复的房屋,  摆脱那个泥泞的地方,  那里的小巷风吹都有气无力,  再前去便是支离破碎的郊区。  我徒劳地期待  入梦之前的象征和分崩离析。  宇宙的历史仍在继续:  龋齿死亡的细微方向,  我血液的循环和星球的运行。  (我曾憎恨池塘的死水,我曾厌烦傍晚的鸟鸣。)  今晚
期刊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叶嘉莹少年时就表现出兼具悲悯与智慧的“诗心”。这得益于她的家庭教育。旧学修养极深的伯父是她的启蒙之师。伯父给了她一本诗韵,教她“一东,二冬,三江,四支……”在她10多岁时,伯父就出题让她作诗。叶嘉莹记不起自己第一首诗的全部细节,只记得那是一首关于月亮的诗,用的是十四寒的韵。  王国维曾有一句感叹:“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忧患不断却成就斐然的一生,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期刊
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与江西省寻乌县、定南县相接,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经济欠发达地区。2018年10月,“《读者》光明行动”专家医疗队来到这里,为龙川县下属10所乡镇小学的5804名适龄儿童进行了义诊,筛查出807人视力不良、510人近视,并确诊297人患有弱视。考虑到筛查点距离定点治疗医院较远,且需要救治的贫困弱视患儿人数较多,项目组决定在龙川县城内设置临时治疗点,将治疗仪器搬运至龙川,以
期刊
躁动不安,来去匆匆,如浮云般飘忽不定——这正是下西区这片红砖街区里的居民的真实写照。  一天入夜时分,一个青年穿梭在林立的红色楼房间,拉响一栋又一栋楼的门铃。一直来到第十二栋楼的门口,他把行李包放在台阶上,摘下帽子,擦了擦帽檐和前额上的尘土。微弱的门铃声在遥远而空洞的深处响起。  这是他拉响的第十二个门铃。不一会儿,房东大妈出现在门口。青年开口问是否有空房出租。  “进来吧。”房东说,她喉咙里发出
期刊
对于说空话,我既然害怕,就极力避免。但是怕说空话又是一种自命不凡。就这样,在自命不凡和说空话之间,我们复杂的生活一直在不停地滾动、摇摆。  (梅 子摘自漓江出版社《屠格涅夫散文诗》一书)
期刊
逸(攝影作品)
期刊
杜拉斯和萨冈可以说是法国当代最著名的两个女作家。杜拉斯比萨冈大21岁,1954年,当萨冈出版处女作《你好,忧愁》时,杜拉斯已大名鼎鼎,《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奠定了她在法国文坛的地位。她除了写作,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报刊上常有她的消息。所以,当默默无闻的18岁女孩萨冈面对她时,心里除了崇敬,更多的是胆怯。  萨冈第一次遇到杜拉斯是在伽利玛出版社门口。杜拉斯的丈夫马斯科罗是那里的审读员,她的书也是在那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