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主诊医师负责制及新产程标准后剖宫产率及指征的变化

来源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tgu618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执行主诊医师负责制及新产程标准后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

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12年、2013年(执行主诊医师负责制)和2014年(执行主诊医师负责制及新产程标准)每年第四季度住院分娩病例,共11 814例。对这些产妇的分娩方式、剖宫产率及指征、母婴分娩结局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012年至2014年,每年第四季度剖宫产率分别为46.4%(1 502/3 235)、40.4%(1 524/3 770)和33.5%(1 612/4 809),产房中转剖宫产率分别为10.9%(212/1 945)、7.8%(189/2 435)和6.1%(208/3 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8.312和39.765,P值均<0.05)。2014年第四季度阴道助产比例[4.9%(237/4 809)]较前2年同期[分别为3.4%(108/3 235)和3.5%(131/3 770)]上升(χ2=17.041,P<0.05)。3年同期以瘢痕子宫、多胎、孕妇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为指征的剖宫产比例逐年递增,以巨大儿、骨盆狭窄、社会因素、高龄初产、脐带缠绕、珍贵儿和高度近视为指征的剖宫产病例逐年递减(P值均<0.05)。2014年第四季度以胎儿窘迫、产程异常、头盆不称、宫内感染为指征的剖宫产比例较2013年同期降低(P值均<0.05)。3年同期分娩结局比较,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014年第四季度新生儿生后转儿科比例下降[2012年至2014年分别为12.0%(388/3 235)、13.7%(516/3 770)和10.2%(491/4 809),χ2=24.681,P<0.05]。

结论

执行主诊医师负责制及新产程标准后,通过严格把握剖宫产指征,剖宫产率有效降低。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Sanger测序对MUT基因突变进行测序,对突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应用于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应用Sanger测序方法对来自2012年10月至2015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咨询门诊和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筛查中心的24个有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生育史的家系进行MUT基因测序,分析检测到的MUT基因的突变情况。在确定每个家系基因型后,对行产前诊断的9个家系中的9例高危胎儿取绒毛进行产前诊
目的探讨华北地区剖宫产史孕妇的分娩方式及其临床特点。方法纳入华北地区9个省(直辖市)共24家医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剖宫产史再次分娩的1 068例产妇,调查其基本情况、产前检查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分析并比较剖宫产和阴道分娩者的临床特点,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 068例剖宫产史孕妇中位年龄32岁(18~45岁)。37例(3.5%)曾有阴道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分析剖宫产后阴道试产(trial of labor after cesarean delivery,TOLAC)中子宫破裂的早期临床表现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TOLAC中子宫破裂孕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期间TOLAC孕产妇共221例,其中子宫破裂8例(完全子宫破裂4例,不全子宫破裂4例),TOLAC中完全子宫破裂率1.8%;发
目的探讨非剖宫产瘢痕子宫妊娠发生子宫破裂的风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以更好地预判和处理这一产科重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5例围产期非剖宫产瘢痕子宫破裂患者的病历资料,了解其风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妊娠结局等情况。结果5例子宫破裂患者均存在子宫手术史,其中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史2例,附件手术史2例,宫腔镜手术史1例。5例患者中,4例患者本次妊娠距手术间隔不超过6个
目的探讨超声评分系统预测胎盘植入类型及凶险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分娩的180例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分娩前超声影像学特点,按照胎盘位置及厚度、胎盘后低回声带是否消失、膀胱线是否连续、胎盘陷窝性状、胎盘基底部血流信号、宫颈形态是否完整、宫颈是否存在血窦,以及剖宫产史等项目,每项评0~2分,计算总分值。计算不同类型胎盘植入患者超声评分量表的临
目的探讨产时胎儿Holter监测参数,包括胎儿心率短变异(short-term variation,STV)、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DC)、加速力(acceleration capacity,AC)的特征及其与高危因素及胎儿窘迫的关系。方法2014年6月1日至2015年8月1日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分娩且有产时完整胎儿Holter监测资料者共64例,按照是
目的探讨无瘢痕子宫破裂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早期识别和预防措施。方法对2004年9月至2014年9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妇产科收治的8例无瘢痕子宫破裂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瘢痕子宫破裂发生率为0.767/10 000(8/104 243)。8例患者中,1例初次妊娠且为单角子宫,其余7例既往分别有1~4次孕产史。其中2例合并羊水过多,1例合并胎盘植入,1例阴道壁上段粘连,1例有粗暴阴道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