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因此,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重视。文章通过对高屋建筑施工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影响施工质量的相关因素,与多层建筑施工比较,对其差异作一简单的讨论分析。希望我们的研究对专业人员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科学技术以及材料的工艺在不断进步,这也为建筑的施工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高层建筑工程项目,设计、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工程项目、人员配置情况、所用到的施工工艺等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同时,针对新技术、新工艺,要在掌握其操作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应用,保证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文章结合实体工程项目,探讨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施工技术。
一、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
1、施工周期长
在施工周期方面,通常情况下,多层住宅每栋平均在10个月左右,高层建筑平均在2年左右。通过对结构和装饰的施工周期进行相应的压缩,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缩短高层建筑的施工周期。现浇混凝土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作为主导工序,通过对模板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进而为缩短主体结构工期和降低成本奠定基础和提供保证。
2、基础埋置深度深
在对高层建筑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为了确保高层建筑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通常情况下,地基的埋置深度一般要超过高层建筑高度的1/12。如果是桩基,那么地基的埋置深度要超过建筑物高度的1/15,并且至少配备一层地下室。所以,在对高层建筑的地基深度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在地面以下5m;如果建筑物的高度过高,那么其地基埋置深度甚至超过20m。在地基施工过程中,如果地基越深,处理地基的复杂程度就会相应的增加。尤其是软土地基,可以选择的基础施工方案比较多,进而对造价和工期产生较大的影响。深基础施工,地基处理复杂,应尽量避开软土,合理选择基础施工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节约造价和工期。
3、体量大,工程量大
我国高层建筑平均建筑面积根据权威机构统计,目前约为1.5万平方米。如此庞大的建筑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导致无论是工程数量还是工程项目都会非常大,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然涉及较多的单位和工种。在一些大型的、复杂的高层建筑中,通常情况下都是设计、准备、施工同步进行,在施工过程中都会涉及总、分包多家单位,并且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相互协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层建筑施工计划、组织、管理、协调的难度。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精心施工,加强管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施工质量。
4、施工技术要求高
高层建筑要高空作业,空间位置小,距离地面高度大,使得高层建筑的施工更加特殊,更加复杂。高层建筑的结构材料及相关的施工技术主要以钢材和钢筋混凝土构成,当前混凝土工程又以现浇为主,需要着重研究解决钢筋连接和高性能混凝土以及模板工业化、建筑制品、结构安装等施工技术。要求立面造型个性化、平面类型多样化、周围环境与立面色彩协调和谐,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消防设施要求高,深基础、地下室、厨房、墙面、卫生间、屋面的防水,管道冷凝水处理,要求都比多层建筑高;高层建筑的设备繁杂,高级装饰装修多等都给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质量和技术要求。
二、高层建筑施工关键施工技术分析与研究
1、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及水泥的强度成正比,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低。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混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综上所述,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在满足设计要求的质量指标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这两条要求实际上是尽量降低混凝土的标准差。混凝土的强度有一定离散性,这是客观的,但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控制其达到最小值。因此,混凝土标准差能反映施工单位的实际管理水平,管理水平越高,标准差越小。可以说,混凝土质量控制实质上是标准差的控制。
2、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检查混凝土质量,首先要检测其抗压强度。此强度直接收水泥强度的影响,采用相同的水和灰时,高号水泥可以制作出更高抗压强度的混凝土,工程施工时,水泥标号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水灰比越大,混凝土强度越高,反之,混凝土强度越低。水灰比不变时,通过增大混凝土和易性,来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显而易见,水泥强度和水灰比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所以选好水泥标号和控制好水灰比这两点至关重要。在保障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即尽量降低混凝土的标准差。混凝土的强度虽然有一定离散性,但通过科学管理可以使其达到最小值。因此,混凝土标准差能反映施工单位的实际管理水平,管理水平越高,标准差越小。可以说,混凝土质量控制实质上是标准差的控制。
3、施工后浇带的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物中,由于功能和造型的需要,往往把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在一起,裙房包围了主楼的大部分。从传统的结构观点看,希望将高层与裙房脱开,这就需要设变形缝;但从建筑要求看又不希望设缝。因为设缝会出现双梁、双柱、双墙,使平面布局受局限,因此施工后浇带法便应运而生。一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基础同时施工,这样回填土后场地平整,便于上部结构施工。对于上部结构,无论是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同时施工,还是先施工高层后施工低层,同样要按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預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使两侧地梁、上部梁和板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高层与低层的差异沉降放过一部分,因为高层主楼完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60-80%,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多了。这时再补齐施工后浇带混凝土,二者差异沉降量就较小,这部分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可由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结构承担。对于施工后浇收缩带,宜在主体结构完工两个月后浇筑混凝土,这时估计混凝土收缩量已完成60%以上。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但钢筋不能断。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浇带的配筋,应能承担由浇筑混凝土成为一整体后的差异沉降而产生的内力,一般可按差异沉降变形反算为内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强。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1000mm为宜。施工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留直缝。
结束语
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安全,关系着国家社会经济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建设企业和施工单位必须加强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规范和操作水平,积极的探索和寻求提高施工技术的途径和措施,从而有效的提高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质量水平,保证高层建筑工程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舒适性。
参考文献
[1]冯双喜,刘波涛.关于高层建筑工程关键施工技术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17).
[2]邹灿辉.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探析[J].四川建材,2011.(03).
[3]胡波.建筑工程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1:206.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科学技术以及材料的工艺在不断进步,这也为建筑的施工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高层建筑工程项目,设计、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工程项目、人员配置情况、所用到的施工工艺等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同时,针对新技术、新工艺,要在掌握其操作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应用,保证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文章结合实体工程项目,探讨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施工技术。
一、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
1、施工周期长
在施工周期方面,通常情况下,多层住宅每栋平均在10个月左右,高层建筑平均在2年左右。通过对结构和装饰的施工周期进行相应的压缩,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缩短高层建筑的施工周期。现浇混凝土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作为主导工序,通过对模板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进而为缩短主体结构工期和降低成本奠定基础和提供保证。
2、基础埋置深度深
在对高层建筑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为了确保高层建筑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通常情况下,地基的埋置深度一般要超过高层建筑高度的1/12。如果是桩基,那么地基的埋置深度要超过建筑物高度的1/15,并且至少配备一层地下室。所以,在对高层建筑的地基深度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在地面以下5m;如果建筑物的高度过高,那么其地基埋置深度甚至超过20m。在地基施工过程中,如果地基越深,处理地基的复杂程度就会相应的增加。尤其是软土地基,可以选择的基础施工方案比较多,进而对造价和工期产生较大的影响。深基础施工,地基处理复杂,应尽量避开软土,合理选择基础施工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节约造价和工期。
3、体量大,工程量大
我国高层建筑平均建筑面积根据权威机构统计,目前约为1.5万平方米。如此庞大的建筑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导致无论是工程数量还是工程项目都会非常大,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然涉及较多的单位和工种。在一些大型的、复杂的高层建筑中,通常情况下都是设计、准备、施工同步进行,在施工过程中都会涉及总、分包多家单位,并且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相互协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层建筑施工计划、组织、管理、协调的难度。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精心施工,加强管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施工质量。
4、施工技术要求高
高层建筑要高空作业,空间位置小,距离地面高度大,使得高层建筑的施工更加特殊,更加复杂。高层建筑的结构材料及相关的施工技术主要以钢材和钢筋混凝土构成,当前混凝土工程又以现浇为主,需要着重研究解决钢筋连接和高性能混凝土以及模板工业化、建筑制品、结构安装等施工技术。要求立面造型个性化、平面类型多样化、周围环境与立面色彩协调和谐,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消防设施要求高,深基础、地下室、厨房、墙面、卫生间、屋面的防水,管道冷凝水处理,要求都比多层建筑高;高层建筑的设备繁杂,高级装饰装修多等都给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质量和技术要求。
二、高层建筑施工关键施工技术分析与研究
1、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及水泥的强度成正比,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低。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混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综上所述,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在满足设计要求的质量指标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这两条要求实际上是尽量降低混凝土的标准差。混凝土的强度有一定离散性,这是客观的,但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控制其达到最小值。因此,混凝土标准差能反映施工单位的实际管理水平,管理水平越高,标准差越小。可以说,混凝土质量控制实质上是标准差的控制。
2、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检查混凝土质量,首先要检测其抗压强度。此强度直接收水泥强度的影响,采用相同的水和灰时,高号水泥可以制作出更高抗压强度的混凝土,工程施工时,水泥标号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水灰比越大,混凝土强度越高,反之,混凝土强度越低。水灰比不变时,通过增大混凝土和易性,来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显而易见,水泥强度和水灰比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所以选好水泥标号和控制好水灰比这两点至关重要。在保障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即尽量降低混凝土的标准差。混凝土的强度虽然有一定离散性,但通过科学管理可以使其达到最小值。因此,混凝土标准差能反映施工单位的实际管理水平,管理水平越高,标准差越小。可以说,混凝土质量控制实质上是标准差的控制。
3、施工后浇带的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物中,由于功能和造型的需要,往往把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在一起,裙房包围了主楼的大部分。从传统的结构观点看,希望将高层与裙房脱开,这就需要设变形缝;但从建筑要求看又不希望设缝。因为设缝会出现双梁、双柱、双墙,使平面布局受局限,因此施工后浇带法便应运而生。一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基础同时施工,这样回填土后场地平整,便于上部结构施工。对于上部结构,无论是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同时施工,还是先施工高层后施工低层,同样要按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預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使两侧地梁、上部梁和板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高层与低层的差异沉降放过一部分,因为高层主楼完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60-80%,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多了。这时再补齐施工后浇带混凝土,二者差异沉降量就较小,这部分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可由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结构承担。对于施工后浇收缩带,宜在主体结构完工两个月后浇筑混凝土,这时估计混凝土收缩量已完成60%以上。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但钢筋不能断。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浇带的配筋,应能承担由浇筑混凝土成为一整体后的差异沉降而产生的内力,一般可按差异沉降变形反算为内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强。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1000mm为宜。施工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留直缝。
结束语
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安全,关系着国家社会经济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建设企业和施工单位必须加强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规范和操作水平,积极的探索和寻求提高施工技术的途径和措施,从而有效的提高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质量水平,保证高层建筑工程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舒适性。
参考文献
[1]冯双喜,刘波涛.关于高层建筑工程关键施工技术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17).
[2]邹灿辉.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探析[J].四川建材,2011.(03).
[3]胡波.建筑工程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