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教《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结缘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ua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初识戈宝权先生的名字,还是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我任小学语文教师时知道的。当时,人民教育出版社将普希金的一首著名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作为独立阅读课文,让学生自己阅读,以开拓学生视野,从朗读中领略诗歌的韵味。该诗就是戈宝权翻译的。
  我虽然不熟悉戈宝权先生,但内心十分崇敬他,感谢他为儿童翻译了这么一首优秀的童话诗。我喜爱儿童文学,对《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尤为偏爱。该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自然物(大海、金鱼)拟人化,颂扬了正直、善良的品德,斥责了自私自利、贪得无厌和不劳而获的思想。虽为独立阅读课文,我却把它当作讲读课文来教,甚至在课堂上将该诗以小剧本样式呈现,由学生分别扮演老头儿、老太婆、金鱼和大海,同学们特别感兴趣。课堂上,有的学生提问:“大海的五次变化,为什么第一、第五两次描写大海的变化没有用括号,而第二、三、四次描写却用括号呢?”问题提得好,说明学生阅读课文十分认真,并善于思考。我在给学生解释以后,写了一篇文章“关于《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括号的使用”,寄给了《江苏教育》编辑部。在我不知晓的情况下,编辑部把我的文章寄给了人教社小语编辑室。后来,当我的文章和人教社小语编辑室给江苏教育编辑部的回信,同时刊发在《江苏教育》(小学版)1982年第1期上,我才知道。人教社小语编辑室的回信较长,其开头有这样一段话:“江苏教育编辑部:你们转来的车大敬同志的‘关于《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括号的使用’一文我们读过了。我们认为车大敬同志的理解是正确的。……”拙文得到人教社小语编辑的认可,我很高兴,因为我没有误导学生。
  过了两年,我离开了十分热爱的小学语文教学,调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担任文化编辑、记者,时过境迁,上文所说之事慢慢淡忘了。
  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你意想不到的事情。1987年底,戈宝权从北京迁居南京,住在后半山园。我特别兴奋,一心想去见见这位著名的学者和翻译家。后来,我先后两次去戈先生寓所拜访了他,并撰写《早春时节·金陵访戈宝权》《戈宝权先生二三事》《养生三法得高寿——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戈宝权养生之道》等文章,发表在不同的报刊上。
  古谚说得好,机遇往往是相连的。还是因为《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我第三次拜访了戈宝权先生,并获得了他的藏书票。事情是这样的:一天,《江苏教育》编辑部储继芳老师对我说,我省有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写信给她,说他看到一篇题为《可敬的老太婆,伪善的小金鱼》的文章。文章里说,“从表面上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真像是讽刺一个贪心的老太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曲笔’。”这位老师还说,“普希金在诗的结尾写道:谁要认为我是在讽刺一个贪得无厌的老太婆,那他就比那个老太婆更愚蠢。”储继芳老师说,这位老师看到的文章的观点与我们的理解大相径庭。《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中心思想到底何在?储老师知道我与戈先生熟悉,于是约我一同请教戈先生。
  1989年1月16日,这天正好是“三九”的第九天,天气十分寒冷,我们赶到戈先生家时,温暖的阳光透过大玻璃窗照在一楼的会客室里,室内生起了炉子,屋角大花瓶里插着几支芦苇,显得儒雅而温馨。
  一会儿,戈先生从楼上下来,针对我们提出的问题,他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原文没有那样的话,他没看过那样的资料。戈先生的话是有权威性的。因为1987年苏联文学基金会授予戈先生“普希金文学奖”,这是苏联最高的文学奖。继而我们问起诗中括号的问题,戈先生拿起1987年他翻译出版的《普希金诗集》给我们看,说:“这是我译文集的第一本,里面有普希金的50首抒情诗,后面有6首完整的童话诗,童话诗里就有《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他随手翻到这首童话诗说:“文字和标点符号我都是按照最新的、最正确的版本翻译的。我忠于原文,我不能动它,原文和形式也没动,字句的排列都未动。我翻译的诗可以从中文重新回到俄文。诗中写到大海的变化,三次出现括号可以不要。”戈先生的释疑解惑,令我们恍然大悟。戈先生随手将夹在《普希金诗集》中的藏书票取出,对我说,藏书票已经没有几张了,这张送给你。说着,便在藏书票的背面写上:戈宝权 1989年1月16日于南京。
  藏书票是干什么用的?中国人对它比较陌生。其实它就是西方人的私人印章。西方人不会刻印章,没有在书籍上盖印章的习惯,因此,他们制作了精美的小版画贴在书本上,证明自己对书的所有权,这张小版画就是藏书票。后来,中国的藏书票慢慢也多了起来,如三毛、艾青、钟南山、张海迪都有自己的藏书票。藏书票和邮票类似,已演变成收集和收藏的珍品。1986年,戈宝权将毕生收藏的两万册图书捐给了南京图书馆,南图为他特设了“戈宝权藏书室”。“戈宝权藏书票”就成了南图“戈宝权藏书室”书票。
  “戈宝权藏书票”长9厘米,宽6厘米,用淡绿色做相框,相框内戈宝权肖像系著名漫画家小丁(即丁聪)所画,其线条简练流畅,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位面带笑容、宽额浓发、慈颜善目、睿智博学的学者形象。肖像上方“万卷书斋”系黄苗子书写;肖像下方“戈宝权藏书”系钱君匋书写。
  我因教《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与戈宝权先生结缘,“戈宝权藏书票”成了我永久的珍藏。今年5月15日是戈宝权先生逝世16周年纪念日,撰此小文权作对先生的怀念。
  (车大敬,资深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研究者,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先后在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力学小学、鼓楼一中心小学、渊声巷小学等校任教。原江苏广播电台经济台台长助理)
其他文献
一、 趣味复习,对比呈现主要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好朋友,一个是——(生:蚂蚁),一个是——(生:蝈蝈)(板贴蚂蚁和蝈蝈图)。  师:是的,它们又来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还认识了5个生字。看,它们藏在小蚂蚁搬的粮食里哪!  (认读生字:汗、由、冬、呼、洞)  师:字音读得真准,怎么把这五个字用到下面这段话里呢?拿出学习单,试一试!  (生完成
期刊
拟人是小学语文课本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到了中高年级,教材中也出现了让学生改写、仿写、拟人的教学要求。然而,有些学生的改写、仿写的句子差强人意,老话常谈,缺乏新意,甚至有学生到了高年级还找不着门道,频频出错。深究起来,与课堂拟人修辞教学不到位是相关的。  循着苏教版教材编排的序列,笔者发现拟人修辞的教学在不同年级应有不同侧重。  一、 低年级重在认识了解、广泛积累  准确地说,苏教版教材中第一次明
期刊
苏教版六下《夹竹桃》是“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教学该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他是如何把自己喜爱之情表达出来的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我以作者的“情感”为切入口,循“情”而导,牵动全篇,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一、 抓住首尾,把握“情感流向”  作者对夹竹桃的情感在文本的开头和结尾都有很直白的流露:“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
期刊
认错  爸爸要我跟着他,  妈妈说离不开我,  可是他们两个却要分开,  不愿一起生活。  为什么,为什么?  他们不能像我和同桌,  吵了架互相认个错,  拉拉手重新讲和?  婚姻是家庭的前奏,家庭是孩子的摇篮。不和谐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致命的。在成人看来,破裂的感情如同摔碎的镜子,没有办法修复;而在孩子眼中,父母吵架就像自己和同桌闹矛盾,为什么不能认个错、拉拉手、和好如初呢?  小的时候,我的
期刊
儿童阅读是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是童年一份特殊的营养大餐,它丰富了儿童的阅历,促进了儿童精神与思想的成长。结合学校文化,融合教师智慧,设计适合于本校儿童的阅读课程,是促进儿童阅读健康、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我们认为,“全息阅读”可以给儿童阅读提供360度的支持。为此,我们提出了“全息阅读”的校本阅读课程核心理念。我们所理解的“全息阅读”,旨在用全息的思维方式观照儿童阅读的全过程,通过打造“全时空”“全
期刊
面对一篇篇千差万别的课文,怎样才能让语文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无疑应该考量三重要素:一是教者基于什么样的视角,是重文本诠释,还是重关键能力;是重教,还是重学;是重教师立场,还是重儿童本位。二是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是事无巨细,还是突出重点;是简单重复,还是举一反三。三是进行什么样的语文学习,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还是学生扎扎实实地学;是机械式的一问一答,还是在独立面对、独自解决,呈现基础上的百家争鸣。其
期刊
一、 经典诵读要真读  经典诵读活动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经典诵读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更是打下中华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诵读活动不应该只是个别教师的自觉自主行为,应该是全面铺开的教师群体的行为。  学校层面必须确立经典诵读去功利化的意识,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学校不以学生背诵篇目的多少来评价教师的付出,鼓励教师创新诵读形式,将诵读活动
期刊
语文源自生活,生活孕育语文。我始终觉得从生活中挖掘语文课程,会给学生以更鲜活、更丰富的文化滋养。教学中,我用“快乐小品”的形式,选取生活中的事例、课本中的内容、课外读物中的故事,创编成小品剧本,进行说演,贴近学生生活,开启快乐语文的航程……  一、 转变角色,剧本有形  刚开始,同学们不会编写剧本,采用我编剧本,学生们说演的办法。学生们看了我写的剧本就模仿写,对此,我进行了专题指导,选取对话描写笔
期刊
上好阅读课的关键是什么?回答是多元的,从不同的角度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我觉得,真正上好一堂阅读课的关键是“对话”。对话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了尊重、平等的教育原则,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那么,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超过“半壁江山”的乡镇小学,怎样让对话在阅读课堂中充满生机、让我们的阅读课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呢?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 开启多方对话大门  1. 与文本对话,展示学生的真我风
期刊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就是在学生基本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次提问”,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我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就是通过提问、追问,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  一、 追问,让零散的思维变得有序  在第二课时刚开始导入时,我想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内容,又能通过追问,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主动、深入地探究课文。于是,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