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
构投资者起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在20世纪后半期有了飞速的发展,成为证券市场上的投资主体。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欧美国家的机构投资者,纷纷改变投资上的被动性,大部分机构投资者在对公司业绩不满或对公司治理问题持有不同意见时,不再简单地“用脚投票”把股票卖掉,而是积极参与其改进和治理,通过对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直接影响,以达到提升公司品质,实现理想收益的目的。
在我国长期存在着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股权结构和“一言堂”的家长式管理现状,致使许多企业有“管理”(Management),但缺少真正的“治理”(Governance),即对企业“管理核心”、“决策核心”及其成员的治理远未到位,上市公司侵蚀投资者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反过来,这些又都制约了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健康发展。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机构投资者队伍在不断壮大,基本上形成了由基金、QFII、保险基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证券公司、私募等构成的多元化投资机构的格局。在我国机构投资者迅速发展和公司治理问题突出的今天,推动机构投资者参与到上市公司治理中来,必将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质量。
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经验
虽然机构投资者在20世纪60、70年代便已成为欧美资本市场上的主要力量,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些机构投资者都奉行“对参与所投资公司的治理结构保持低调”的投资策略,主要通过财务评价以及考察公司的成长业绩等手段来确定投资方向,当对公司业绩不满时,就会通过抛售股票来确保投资利益。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美国市场上掀起的一场并购大战,机构投资者开始尝试利用代理投票机制来行使股东权利,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由此触发了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意识的觉醒。此后,不少机构投资者都开始积极参与所投资公司的治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美国最大的养老基金——加州公务员养老基金(California Public Employees Retirement System, 简称CalPERS)是积极参与所投资公司治理的机构投资者的代表。CalPERS是一个由州政府立法设立并由税款资助的庞大基金。就其规模来讲,CalPERS是全美最大的退休基金(全球第二大)和全美第二大的保健计划,2000年基金总额即已超过1700亿美元,参与享受其福利的人数也超过120万。CalPERS的投资非常注重所投资公司的经营管理,近20年来更积极介入上市公司治理改善,原因就在于CalPERS发觉投资企业后,如果被动地分享投资对象的经济利润是不够的,亏损的概率可能依然很高。于是它利用自己的股东地位直接参与或否决企业的重大决策,如撤换董事主管,改变经营方针路线等。其在反对恶意并购、提高所投资公司经营管理层的效率等问题上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CalPERS相仿,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了专门以此为投资理念和投资手段的私募基金和共同基金,他们采取的投资策略就是有意并专门选择公司治理不好的上市公司投资,取得较大的股权后,通过劝说、说服、罢免等逐步升级的手段改善上市公司治理,从而提升公司价值获利。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是这一时期积极参与上市公司经营与管理的代表人物。CalPRES与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事例表明,机构投资者积极的参与促进了公司治理的良性发展。在此过程中,公司制度在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基础上,也逐渐实现了从经理人掌权、不受监督制约的“经理资本主义”向由投资人控制、监督经理层的“股东资本主义”转变。
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现状
2003年,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当时A股流通市值的10.2%,此后机构持股市值逐年上升,2007年达到最高点,接近30%。2007年以后,机构持股市值占比逐年下降,截至2015年底,以公募基金、保险基金、QFII、证券公司资管产品等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合计持有A股市值约15%。
2010年嘉实、博时等机构否决双汇发展关联交易提案、2012年鹏华基金等机构否决格力电器董事候选人提案等,标志着机构投资者正采取积极姿态参与所持股公司治理。但我国机构投资者还未能像欧美的机构投资者那样成为公司治理的主力军。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治理抽样调查,对于现阶段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约25.93%的公司认为,机构投资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63.7%的公司则认为机构投资者仅发挥了一般作用,而10.37%的公司认为机构投资者没有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机构投资者较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原因,一方面因机构投资者自身的发展和内部机制的不完善制约了其参与公司治理。目前我国的机构投资者普遍存在因过分追逐短期基金排名而造成的“短视行为”,和因缺少专业化对行业产业的研究而造成的“羊群行为”,大部分机构投资者不谋求以公司治理为导向的积极投资而盈利。另一方面,源于我国上市公司自身股权结构的制约。根据wind数据显示,2013年末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超过33%,机构持股分散,大多数情况下,机构投资者无论怎么联合,都难以在表决权上对大股东形成有效制衡。
推进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对策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意义包括抑制公司管理层权力的滥用、提高公司的绩效、推动公司治理运动的发展、促进信息披露更加透明、风险控制和投资决策更加合理等。我们应该在借鉴国外成熟市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宝贵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实际,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增强我国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第一,发展机构投资者。首先,放宽对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限制,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对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有严格限制,比如《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股票,不得超过10%,这个限制使得基金不具备影响或控制上市公司的能力,对公司治理的监督权力也较为薄弱。放宽或取消对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限制,才能增强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方面的话语权,提高对持股公司的监管水平。
鼓励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增加对资本市场的投资比重,积极推动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入市,适当加快引进QFII等境外长期机构投资者的步伐,增加其投资额度,缩短审核周期,扩大RQFII试点范围和投资力度。
促进私募行业健康发展。私募基金业是我国财富管理行业的新生力量,其丰富了居民投资理财渠道和方式,也是资本市场的重要投资者。截至2015年末,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机构2.5万家,基金认缴规模5.1万亿元,同比增长138%,要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约束,制定完善私募基金,增强行业自律的内外部约束。
继续完善有利于各类投资者投资资本市场的税收政策等措施。
第二,健全证券市场基本制度。与海外发达市场相比,显得过于年轻的中国证券市场面临着上市公司质量不高、法规制度不完善、信息披露透明度不强、司法救济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银曾经谈到“由于微观经济基础本身的问题和证券市场基本制度安排不到位,中国证券市场无论发展怎样的机构投资者,都不可能真正弥补其基本缺陷。”
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要求,提高市场透明度。完善法律诉讼、司法救济等制度,健全退市制度,加大上市公司违法违规成本。只有健全证券市场基本制度,才能保证证券交易的有序进行,为机构投资者的价值投资创造良好环境。
第三,完善自律监管措施。证券交易所等组织可考虑出台相关规则,用以规范上市公司规避累积投票的问题,引导机构投资者积极利用网络投票等表决工具。上市公司协会等自律组织可出台相关文件规范、引导上市公司股东征集投票、股东大会会议流程等方面事项。证券业协会、基金业协会等组织可探讨规范各类基金管理公司、私募投资基金、证券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的内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树立机构投资者的良好信誉和社会责任。
构投资者起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在20世纪后半期有了飞速的发展,成为证券市场上的投资主体。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欧美国家的机构投资者,纷纷改变投资上的被动性,大部分机构投资者在对公司业绩不满或对公司治理问题持有不同意见时,不再简单地“用脚投票”把股票卖掉,而是积极参与其改进和治理,通过对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直接影响,以达到提升公司品质,实现理想收益的目的。
在我国长期存在着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股权结构和“一言堂”的家长式管理现状,致使许多企业有“管理”(Management),但缺少真正的“治理”(Governance),即对企业“管理核心”、“决策核心”及其成员的治理远未到位,上市公司侵蚀投资者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反过来,这些又都制约了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健康发展。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机构投资者队伍在不断壮大,基本上形成了由基金、QFII、保险基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证券公司、私募等构成的多元化投资机构的格局。在我国机构投资者迅速发展和公司治理问题突出的今天,推动机构投资者参与到上市公司治理中来,必将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质量。
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经验
虽然机构投资者在20世纪60、70年代便已成为欧美资本市场上的主要力量,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些机构投资者都奉行“对参与所投资公司的治理结构保持低调”的投资策略,主要通过财务评价以及考察公司的成长业绩等手段来确定投资方向,当对公司业绩不满时,就会通过抛售股票来确保投资利益。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美国市场上掀起的一场并购大战,机构投资者开始尝试利用代理投票机制来行使股东权利,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由此触发了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意识的觉醒。此后,不少机构投资者都开始积极参与所投资公司的治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美国最大的养老基金——加州公务员养老基金(California Public Employees Retirement System, 简称CalPERS)是积极参与所投资公司治理的机构投资者的代表。CalPERS是一个由州政府立法设立并由税款资助的庞大基金。就其规模来讲,CalPERS是全美最大的退休基金(全球第二大)和全美第二大的保健计划,2000年基金总额即已超过1700亿美元,参与享受其福利的人数也超过120万。CalPERS的投资非常注重所投资公司的经营管理,近20年来更积极介入上市公司治理改善,原因就在于CalPERS发觉投资企业后,如果被动地分享投资对象的经济利润是不够的,亏损的概率可能依然很高。于是它利用自己的股东地位直接参与或否决企业的重大决策,如撤换董事主管,改变经营方针路线等。其在反对恶意并购、提高所投资公司经营管理层的效率等问题上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CalPERS相仿,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了专门以此为投资理念和投资手段的私募基金和共同基金,他们采取的投资策略就是有意并专门选择公司治理不好的上市公司投资,取得较大的股权后,通过劝说、说服、罢免等逐步升级的手段改善上市公司治理,从而提升公司价值获利。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是这一时期积极参与上市公司经营与管理的代表人物。CalPRES与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事例表明,机构投资者积极的参与促进了公司治理的良性发展。在此过程中,公司制度在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基础上,也逐渐实现了从经理人掌权、不受监督制约的“经理资本主义”向由投资人控制、监督经理层的“股东资本主义”转变。
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现状
2003年,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当时A股流通市值的10.2%,此后机构持股市值逐年上升,2007年达到最高点,接近30%。2007年以后,机构持股市值占比逐年下降,截至2015年底,以公募基金、保险基金、QFII、证券公司资管产品等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合计持有A股市值约15%。
2010年嘉实、博时等机构否决双汇发展关联交易提案、2012年鹏华基金等机构否决格力电器董事候选人提案等,标志着机构投资者正采取积极姿态参与所持股公司治理。但我国机构投资者还未能像欧美的机构投资者那样成为公司治理的主力军。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治理抽样调查,对于现阶段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约25.93%的公司认为,机构投资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63.7%的公司则认为机构投资者仅发挥了一般作用,而10.37%的公司认为机构投资者没有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机构投资者较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原因,一方面因机构投资者自身的发展和内部机制的不完善制约了其参与公司治理。目前我国的机构投资者普遍存在因过分追逐短期基金排名而造成的“短视行为”,和因缺少专业化对行业产业的研究而造成的“羊群行为”,大部分机构投资者不谋求以公司治理为导向的积极投资而盈利。另一方面,源于我国上市公司自身股权结构的制约。根据wind数据显示,2013年末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超过33%,机构持股分散,大多数情况下,机构投资者无论怎么联合,都难以在表决权上对大股东形成有效制衡。
推进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对策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意义包括抑制公司管理层权力的滥用、提高公司的绩效、推动公司治理运动的发展、促进信息披露更加透明、风险控制和投资决策更加合理等。我们应该在借鉴国外成熟市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宝贵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实际,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增强我国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第一,发展机构投资者。首先,放宽对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限制,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对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有严格限制,比如《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股票,不得超过10%,这个限制使得基金不具备影响或控制上市公司的能力,对公司治理的监督权力也较为薄弱。放宽或取消对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限制,才能增强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方面的话语权,提高对持股公司的监管水平。
鼓励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增加对资本市场的投资比重,积极推动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入市,适当加快引进QFII等境外长期机构投资者的步伐,增加其投资额度,缩短审核周期,扩大RQFII试点范围和投资力度。
促进私募行业健康发展。私募基金业是我国财富管理行业的新生力量,其丰富了居民投资理财渠道和方式,也是资本市场的重要投资者。截至2015年末,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机构2.5万家,基金认缴规模5.1万亿元,同比增长138%,要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约束,制定完善私募基金,增强行业自律的内外部约束。
继续完善有利于各类投资者投资资本市场的税收政策等措施。
第二,健全证券市场基本制度。与海外发达市场相比,显得过于年轻的中国证券市场面临着上市公司质量不高、法规制度不完善、信息披露透明度不强、司法救济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银曾经谈到“由于微观经济基础本身的问题和证券市场基本制度安排不到位,中国证券市场无论发展怎样的机构投资者,都不可能真正弥补其基本缺陷。”
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要求,提高市场透明度。完善法律诉讼、司法救济等制度,健全退市制度,加大上市公司违法违规成本。只有健全证券市场基本制度,才能保证证券交易的有序进行,为机构投资者的价值投资创造良好环境。
第三,完善自律监管措施。证券交易所等组织可考虑出台相关规则,用以规范上市公司规避累积投票的问题,引导机构投资者积极利用网络投票等表决工具。上市公司协会等自律组织可出台相关文件规范、引导上市公司股东征集投票、股东大会会议流程等方面事项。证券业协会、基金业协会等组织可探讨规范各类基金管理公司、私募投资基金、证券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的内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树立机构投资者的良好信誉和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