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我国交通行业的发展中,水泥路面的铺设工程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交通施工工程,在水泥路面的工程建设中,其在完成竣工后的初期出现路面的破损已经成为了当前水泥路面施工工程的重大问题,也是对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造成重大的阻碍的关键因素。因此,从当前水泥路面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发,研究分析控制水泥路面早期病害发生的措施和方法对于稳步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水泥路面;施工早期;表面裂缝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的大量建设,水泥路面使用越来越广泛。从已建成的公路使用情况看,不少公路都出现了严重的早期破坏问题。如果水泥路面早期破坏能彻底解决,每年将大大节约公路建设投资,提高通行能力和服务运营质量,所以研究水泥路面早期破坏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生裂缝的原因
(一)设计方面的因素
1.对交通因素考虑不周到。在对水泥路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对交通状况进行了解,但有很多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对交通状况不了解或者是考虑不周全,进而导致公路无法承受交通压力,出现变形或者裂缝的现象。长期的交通压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公路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加快,运输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提升,这也就导致车辆超载的现象增多,加大了对路面的压力,进而使原来的公路设计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这也是造成水泥路面出现早期破坏的原因。
2.结构不合理。相关的设计部门在对水泥路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设计,为了获取经济效益,所以将公路的厚度减小,并且设计过程中所要求的材料质量也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这也就使水泥路面的抗拉能力较弱,并容易出现水损害的状况。同时,由于超载现象的严重,更加速了公路的损害。此外,由于公路设计人员对公路的设计结构相对单一,有很多与地形特点并不相符,这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泥路面的早期破坏。
3.地基设计不合理。很多路面设计单位在对水泥路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对地区的特点进行研究,没有对相关资料进行调查与核对,这也就导致设计的构架与实际的施工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尤其是在软土地区进行公路修建,如果对土质资料没有进行明确的了解,就会出现沉降突变的现象。一旦出现这一状况就会导致路面使用过程中出现裂缝、不平整等现象。
(二)施工原因
1.道路在实际动工建设之前的设计环节可能存在着产生病害的隐患。道路设计工作内容繁杂,涉及到自然地理、化工材料、城市规划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如果道路设计工作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地势特点可能对沥青等建设材料产生的影响,就很容易使道路在建成之后很短时间内就出现病害现象。
2.在道路实际的施工阶段,施工技术、细节处理等方面的工作失误也可能导致水泥路面早期病害现象的产生。不同水平的施工技术往往能够间接决定道路的建设质量和使用寿命。现代化水泥道路施工技术十分注重道路使用壽命和建设质量等问题。其对水泥道路建设过程中的原料使用、施工技术各项指标的达标情况等都保持高度警惕。而传统的施工技术往往会忽略道路在建成之后的使用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故而没有采取对应性的防范措施。
3.道路在建成之后的投入使用之后,道路工人对道路的维修和保养工作不周全不到位所致。道路的施工阶段的完成只是道路使用的开始阶段,甚至是前奏。对道路在使用过程中的养护工作同样重要。然而在现实道路建设中,往往会出现,道路建设完成之后,道路施工方和投资方片面追求道路建设成本的回收,而忽略了对道路的维修保养工作。没有对道路的超载、自然灾害对道路的损害等进行周全的处理。
二、预防水泥路面早期破损的施工预防措施
(一)针对路基沉降的施工预防措施
首先,按照路基施工要求进行施工。在填筑压实土方路堤时,施工人员应结合着每层的厚度,分层进行填筑压实,且在采用机械进行压实时,一级公路的分层的厚度应保持在30cm左右;而其他公路的分层厚度应保持在50cm左右;对待一些新旧路基路面的搭接部位,施工人员应按照工程设计,在指定的位置设置台阶,采用与之相符的填筑材料分层压实,以此来确保路基路面的整体性。其次,强化公路软土地基的处治。
(二)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
混凝土地面产生早期的主要在于地面混凝土本身的抗拉强度太低,不足以抵抗变形。为了改善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可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地面混凝土的混凝土强度。目前地面混凝土多采用C30、C35混凝土。
2.采用坚硬的混凝土粗骨料。采用碎石配制的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比用卵石配制的混凝土提高30%左右。
3.采用粒径小的骨料配制混凝土。规范中限制骨料最大粒径在一不超过40mm,在高等级公路中不超过35mm,甚至限制在25mm以下。
(三)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
1.严格按配合比施工,做好养护工作。一是在配制时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合适的骨料级配和砂率;二要在水泥路面施工后及时用潮湿材料覆盖,尤其在炎热季节施工时,应浇完一段养护一段,防止强风和烈日暴晒。
2.尽早适当的切缝,保证水泥路面的整体质量。切缝迟了,地面水泥受到应力约束会出现裂缝,扩展后形成断板。锯缝时间根据现场试锯来确定,最短时间以切缝不起毛边来控制,一般切缝时间是在浇筑完毕后12h左右;也可根据水泥路面初期养护强度来控制,在强度达到6~12MPa时及时锯缝。在气温很高时为避免裂缝可采用间歇跳跃式作业以减少裂缝发生。
(四)后续的保养工作
施工结束后,对路面的养护工作很重要。水泥路面的养护工作可以为硬化的混凝土提供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例如,夏天的气温很高,空气干燥,水泥中的水分蒸发较快,这样就会使已形成的固体水泥颗粒不能完全水化,以至于不能粘结成稳定的结晶。而且水分的过分流失还会导致水泥面板的收缩变形,出现干裂现象,影响了水泥路面的耐久性和实用性。在水泥路面的初期就要开始做养护工作,由于早期强度较弱,但是塑性收缩量大,及时的养护可以降低水泥路面开裂状况的发生。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使用喷洒养护剂和覆盖薄膜。喷洒养护剂是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防止水分的流失。养护剂的成膜性能和渗透性能十分突出,在混凝土初凝时喷洒在混凝土表面,就会形成高效的养护薄膜,缓减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部分的养护剂还会慢慢渗透到混凝土的内部,形成密致的密封层,防止泌水现象的发生,促进水泥彻底水化,起到保湿的作用。
三、结束语
水泥路面早期破坏,不仅与设计、施工等路面形成前的环节有关,而且与路面形成后的使用、养护和管理联系紧密。因此,要消灭水泥路面早期破坏这一质量通病,延长水泥路面的使用周期,提高投资效益,就需要首先,应做好原材料检测以及路基、基层的施工和养护工作,以积极预防为主。其次,当水泥路面发生开裂的现象时,应及时、准确地查明开裂原因,为后期施工提供指导性建议。调查开裂原因时,应结合当地水文、气候、地质条件,对开裂板块进行详细勘察,对可能引起水泥路面开裂的原因逐一分析排查,并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充分保证水泥路面的施工质量,从而提高水泥路面的使用品质。
参考文献:
[1]贾明宇.水泥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J].民营科技,2014,05:142.
[2]周扬,刘鸿福.现浇混凝土早期裂缝防治措施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09:369.
[3]宋应皋.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损坏及防治[J].河南科技,2014,06:51-52.
【关键词】 水泥路面;施工早期;表面裂缝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的大量建设,水泥路面使用越来越广泛。从已建成的公路使用情况看,不少公路都出现了严重的早期破坏问题。如果水泥路面早期破坏能彻底解决,每年将大大节约公路建设投资,提高通行能力和服务运营质量,所以研究水泥路面早期破坏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生裂缝的原因
(一)设计方面的因素
1.对交通因素考虑不周到。在对水泥路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对交通状况进行了解,但有很多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对交通状况不了解或者是考虑不周全,进而导致公路无法承受交通压力,出现变形或者裂缝的现象。长期的交通压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公路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加快,运输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提升,这也就导致车辆超载的现象增多,加大了对路面的压力,进而使原来的公路设计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这也是造成水泥路面出现早期破坏的原因。
2.结构不合理。相关的设计部门在对水泥路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设计,为了获取经济效益,所以将公路的厚度减小,并且设计过程中所要求的材料质量也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这也就使水泥路面的抗拉能力较弱,并容易出现水损害的状况。同时,由于超载现象的严重,更加速了公路的损害。此外,由于公路设计人员对公路的设计结构相对单一,有很多与地形特点并不相符,这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泥路面的早期破坏。
3.地基设计不合理。很多路面设计单位在对水泥路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对地区的特点进行研究,没有对相关资料进行调查与核对,这也就导致设计的构架与实际的施工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尤其是在软土地区进行公路修建,如果对土质资料没有进行明确的了解,就会出现沉降突变的现象。一旦出现这一状况就会导致路面使用过程中出现裂缝、不平整等现象。
(二)施工原因
1.道路在实际动工建设之前的设计环节可能存在着产生病害的隐患。道路设计工作内容繁杂,涉及到自然地理、化工材料、城市规划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如果道路设计工作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地势特点可能对沥青等建设材料产生的影响,就很容易使道路在建成之后很短时间内就出现病害现象。
2.在道路实际的施工阶段,施工技术、细节处理等方面的工作失误也可能导致水泥路面早期病害现象的产生。不同水平的施工技术往往能够间接决定道路的建设质量和使用寿命。现代化水泥道路施工技术十分注重道路使用壽命和建设质量等问题。其对水泥道路建设过程中的原料使用、施工技术各项指标的达标情况等都保持高度警惕。而传统的施工技术往往会忽略道路在建成之后的使用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故而没有采取对应性的防范措施。
3.道路在建成之后的投入使用之后,道路工人对道路的维修和保养工作不周全不到位所致。道路的施工阶段的完成只是道路使用的开始阶段,甚至是前奏。对道路在使用过程中的养护工作同样重要。然而在现实道路建设中,往往会出现,道路建设完成之后,道路施工方和投资方片面追求道路建设成本的回收,而忽略了对道路的维修保养工作。没有对道路的超载、自然灾害对道路的损害等进行周全的处理。
二、预防水泥路面早期破损的施工预防措施
(一)针对路基沉降的施工预防措施
首先,按照路基施工要求进行施工。在填筑压实土方路堤时,施工人员应结合着每层的厚度,分层进行填筑压实,且在采用机械进行压实时,一级公路的分层的厚度应保持在30cm左右;而其他公路的分层厚度应保持在50cm左右;对待一些新旧路基路面的搭接部位,施工人员应按照工程设计,在指定的位置设置台阶,采用与之相符的填筑材料分层压实,以此来确保路基路面的整体性。其次,强化公路软土地基的处治。
(二)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
混凝土地面产生早期的主要在于地面混凝土本身的抗拉强度太低,不足以抵抗变形。为了改善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可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地面混凝土的混凝土强度。目前地面混凝土多采用C30、C35混凝土。
2.采用坚硬的混凝土粗骨料。采用碎石配制的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比用卵石配制的混凝土提高30%左右。
3.采用粒径小的骨料配制混凝土。规范中限制骨料最大粒径在一不超过40mm,在高等级公路中不超过35mm,甚至限制在25mm以下。
(三)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
1.严格按配合比施工,做好养护工作。一是在配制时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合适的骨料级配和砂率;二要在水泥路面施工后及时用潮湿材料覆盖,尤其在炎热季节施工时,应浇完一段养护一段,防止强风和烈日暴晒。
2.尽早适当的切缝,保证水泥路面的整体质量。切缝迟了,地面水泥受到应力约束会出现裂缝,扩展后形成断板。锯缝时间根据现场试锯来确定,最短时间以切缝不起毛边来控制,一般切缝时间是在浇筑完毕后12h左右;也可根据水泥路面初期养护强度来控制,在强度达到6~12MPa时及时锯缝。在气温很高时为避免裂缝可采用间歇跳跃式作业以减少裂缝发生。
(四)后续的保养工作
施工结束后,对路面的养护工作很重要。水泥路面的养护工作可以为硬化的混凝土提供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例如,夏天的气温很高,空气干燥,水泥中的水分蒸发较快,这样就会使已形成的固体水泥颗粒不能完全水化,以至于不能粘结成稳定的结晶。而且水分的过分流失还会导致水泥面板的收缩变形,出现干裂现象,影响了水泥路面的耐久性和实用性。在水泥路面的初期就要开始做养护工作,由于早期强度较弱,但是塑性收缩量大,及时的养护可以降低水泥路面开裂状况的发生。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使用喷洒养护剂和覆盖薄膜。喷洒养护剂是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防止水分的流失。养护剂的成膜性能和渗透性能十分突出,在混凝土初凝时喷洒在混凝土表面,就会形成高效的养护薄膜,缓减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部分的养护剂还会慢慢渗透到混凝土的内部,形成密致的密封层,防止泌水现象的发生,促进水泥彻底水化,起到保湿的作用。
三、结束语
水泥路面早期破坏,不仅与设计、施工等路面形成前的环节有关,而且与路面形成后的使用、养护和管理联系紧密。因此,要消灭水泥路面早期破坏这一质量通病,延长水泥路面的使用周期,提高投资效益,就需要首先,应做好原材料检测以及路基、基层的施工和养护工作,以积极预防为主。其次,当水泥路面发生开裂的现象时,应及时、准确地查明开裂原因,为后期施工提供指导性建议。调查开裂原因时,应结合当地水文、气候、地质条件,对开裂板块进行详细勘察,对可能引起水泥路面开裂的原因逐一分析排查,并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充分保证水泥路面的施工质量,从而提高水泥路面的使用品质。
参考文献:
[1]贾明宇.水泥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J].民营科技,2014,05:142.
[2]周扬,刘鸿福.现浇混凝土早期裂缝防治措施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09:369.
[3]宋应皋.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损坏及防治[J].河南科技,2014,0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