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实践能力,通常是个体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是个体综合素质的具体表现,并且在个体的一生中始终保持着持续的发展态势。高中生社会实践能力是高学生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时所体现的基本能力,是由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創新能力等要素所构成的能力体系。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高中生出身社会后更容易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有利于高中生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
一、我国高中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首先,学校和学生对社会实践能力认识不清晰。目前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误解专业能力就是社会实践能力。当前教育界、理论界似乎对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之间的关系定位尚没有严格的区分,比如,当前国家下发的许多教育方面的相关文件中,大部分所引用的仍是“实践能力”这一概念。事实上,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专业实践能力是社会实践能力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实践能力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反映和表现。社会实践能力必须是建立在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基础之上,体现了学生对专业技术学习综合运用的结果。
其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乏。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自身的积极进取,知识和能力的拥有来源于学生的主观努力。如果学生缺乏人生规划,很容易整日里沉溺于网络,碌碌无为,在虚拟的世界里醉生梦死。在实践教学中,老师手把手地教,一步一步地演示,学生就一招一式地模仿课堂上未涉及到的,他们从不主动去专研、去思考、去摸索。总之,高中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具有依赖性、被动性。
二、完善高中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深入理解社会实践能力概念
要启蒙和激励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促使学生内化个人选择和行为目标,通过深入理解概念将其付诸行动。
其一,强化学校的实践能力概念。作为学生学习的场所,孟母三迁、近朱者赤等等说得就是外部环境对自身影响的道理,学校不仅要成为传播知识的机构,更应成为培养实践能力的乐园,学校要从人力、物力、精力和财力等方方面面更多地有利地给予投入,确保学生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培养环境。
其二,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概念。教师必须具有勇于实践的优秀品质,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要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引路者转变,使教死书,死教书成为过去,抛弃拘泥于考试大纲和教科书的落后教学观念,打破常规,摒弃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陈旧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实践始终贯穿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职责为已任,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这是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对教师素质和角色提出的新定位和新要求[2]。
其三,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概念。青年学生可塑性最强,需要用实践意识这种无形的约束力去引导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使他们养成自律的习惯、自觉地遵守、良好的发挥、积极的参与,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中充分张扬个性,不断创新,逐步形成敢于实践的个性和品质,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建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其一,要求学生必须积极地主动参与。学生是中心地位,他们在教学过程是教学的主体。学校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要有明确的安排,学生必须积极地主动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展现自我。特别是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一定要遵循“少即多”的原则,即在教学的过程中减少一定的必修课程,增加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自学、思考和参加实践的机会。而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最好也不能够超过一半,留下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自主锻炼,克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作为主要思考方式,在教与研的过程中,要常常提出一些实践方面的课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学生应就这些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教师要对课堂进行引导和总结,把教学转化成集演讲、讨论、辅导、试验、个案分析、项目研究、情景模拟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甚至可以把这些课堂活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在各个组中,每学生要根据自己个人倾向和本身特点,选择合适的角色来完成工作任务,以此调动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每个学生的动脑、动手的乐趣提起来,学习模拟或真实的情境,通过特定的方式得到实现。
其二,要以案例、问题及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我们要以案例、问题及项目为载体,精心组织教学,要在教学设计方面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活过程,而不仅仅看着是单纯的认识过程;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非常重视实践性,尽可能多创设一些情景,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外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自主分析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最后得到实验结果。在教学的执行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制定一些项目实施方案,通过学生调查和实践,自己尝试着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对数据和信息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处理,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措施。
(三)健全完善以社会实践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考核体系
以社会实践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考核一直是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在成绩评定上随意性比较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中不认真听讲,不认真操作,走马观花现象十分普遍。为避免类似现象的出现,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学校要坚持社会实践训练考核的改革和探索,逐步确立考试以实践能力导向。结合高中教育的特点,在原有的课程教学评价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实践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同时,应形成包含学科综合能力考核和社会实践能力考核两部分内容的学生考核体系,以此来让学校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导向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
三、结语
总之,高中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及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无论是学生自身、教师还是学校,都有诸多工作要做。当然,我们也深信,经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高中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一定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为今后进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我国高中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首先,学校和学生对社会实践能力认识不清晰。目前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误解专业能力就是社会实践能力。当前教育界、理论界似乎对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之间的关系定位尚没有严格的区分,比如,当前国家下发的许多教育方面的相关文件中,大部分所引用的仍是“实践能力”这一概念。事实上,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专业实践能力是社会实践能力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实践能力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反映和表现。社会实践能力必须是建立在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基础之上,体现了学生对专业技术学习综合运用的结果。
其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乏。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自身的积极进取,知识和能力的拥有来源于学生的主观努力。如果学生缺乏人生规划,很容易整日里沉溺于网络,碌碌无为,在虚拟的世界里醉生梦死。在实践教学中,老师手把手地教,一步一步地演示,学生就一招一式地模仿课堂上未涉及到的,他们从不主动去专研、去思考、去摸索。总之,高中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具有依赖性、被动性。
二、完善高中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深入理解社会实践能力概念
要启蒙和激励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促使学生内化个人选择和行为目标,通过深入理解概念将其付诸行动。
其一,强化学校的实践能力概念。作为学生学习的场所,孟母三迁、近朱者赤等等说得就是外部环境对自身影响的道理,学校不仅要成为传播知识的机构,更应成为培养实践能力的乐园,学校要从人力、物力、精力和财力等方方面面更多地有利地给予投入,确保学生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培养环境。
其二,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概念。教师必须具有勇于实践的优秀品质,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要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引路者转变,使教死书,死教书成为过去,抛弃拘泥于考试大纲和教科书的落后教学观念,打破常规,摒弃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陈旧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实践始终贯穿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职责为已任,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这是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对教师素质和角色提出的新定位和新要求[2]。
其三,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概念。青年学生可塑性最强,需要用实践意识这种无形的约束力去引导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使他们养成自律的习惯、自觉地遵守、良好的发挥、积极的参与,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中充分张扬个性,不断创新,逐步形成敢于实践的个性和品质,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建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其一,要求学生必须积极地主动参与。学生是中心地位,他们在教学过程是教学的主体。学校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要有明确的安排,学生必须积极地主动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展现自我。特别是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一定要遵循“少即多”的原则,即在教学的过程中减少一定的必修课程,增加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自学、思考和参加实践的机会。而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最好也不能够超过一半,留下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自主锻炼,克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作为主要思考方式,在教与研的过程中,要常常提出一些实践方面的课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学生应就这些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教师要对课堂进行引导和总结,把教学转化成集演讲、讨论、辅导、试验、个案分析、项目研究、情景模拟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甚至可以把这些课堂活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在各个组中,每学生要根据自己个人倾向和本身特点,选择合适的角色来完成工作任务,以此调动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每个学生的动脑、动手的乐趣提起来,学习模拟或真实的情境,通过特定的方式得到实现。
其二,要以案例、问题及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我们要以案例、问题及项目为载体,精心组织教学,要在教学设计方面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活过程,而不仅仅看着是单纯的认识过程;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非常重视实践性,尽可能多创设一些情景,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外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自主分析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最后得到实验结果。在教学的执行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制定一些项目实施方案,通过学生调查和实践,自己尝试着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对数据和信息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处理,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措施。
(三)健全完善以社会实践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考核体系
以社会实践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考核一直是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在成绩评定上随意性比较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中不认真听讲,不认真操作,走马观花现象十分普遍。为避免类似现象的出现,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学校要坚持社会实践训练考核的改革和探索,逐步确立考试以实践能力导向。结合高中教育的特点,在原有的课程教学评价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实践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同时,应形成包含学科综合能力考核和社会实践能力考核两部分内容的学生考核体系,以此来让学校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导向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
三、结语
总之,高中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及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无论是学生自身、教师还是学校,都有诸多工作要做。当然,我们也深信,经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高中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一定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为今后进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