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贪夜蛾在湖北的越冬研究初探

来源 :植物保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163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承接南北,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草地贪夜蛾在湖北省广大区域能否越冬直接影响翌年当地甚至华北草地贪夜蛾发生的早期预测、预警及防治策略的制定.为探明草地贪夜蛾在湖北的越冬规律,本研究采用室内低温试验,冬季室外越冬模拟试验及冬季田间调查等方法,初步明确了草地贪夜蛾在湖北的越冬情况.结果 表明:经35 d的7℃低温胁迫,草地贪夜蛾幼虫、蛹、成虫均死亡;2019年12月15日-2020年3月1日在湖北省襄阳、武汉两地室外越冬模拟试验表明,2020年2月1日,即放虫后第47天两地均未发现存活虫体;2019年12月中旬-2020年4月中旬,湖北襄阳、武汉、通山田间生境调查表明,只有2019年12月15日在襄阳发现1头草地贪夜蛾5龄活体幼虫,其他各地均未发现存活虫体或诱捕到成虫.经过室内低温试验、室外越冬模拟试验及田间越冬调查,初步认为2019年-2020年冬季草地贪夜蛾在湖北大部分地区不能越冬.
其他文献
菌盖干腐病是羊肚菌Morchella spp.出菇后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常给羊肚菌生产造成较大损失.为明确引起贵州六盘水地区羊肚菌菌盖干腐病致病菌种类,采用单孢分离法从六盘水地区3个羊肚菌栽培点的菌盖干腐病样品上分离到9个菌株.基于形态学及ITS和LSU基因序列分析将9个菌株鉴定为长孢卵单隔孢霉Diplo(o)spora longispora.培养特性研究表明,该菌最适的培养基为PCA,最适氮源为蛋白胨与硝酸铵,最适碳源为葡萄糖与麦芽糖,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15~25℃,最适pH为6~10;当温
由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引起的马铃薯早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可导致马铃薯大面积减产,进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在获得缺失AsSod基因的茄链格孢突变株(ΔsSod)的基础上,对△sSod进行了不同的胁迫处理.结果 表明,相比于野生型菌株和回复株,突变株ΔAsSod对细胞壁胁迫因子SDS以及渗透胁迫因子KCl、NaCl、山梨醇的耐受性均减弱.进一步分析发现,ΔAsSod对外源过氧化物胁迫更敏感,胞内过氧化物酶和漆酶活性均显著降低.在对突变株孢子萌发和致病力的研究中发现,突
本文研究短时高温暴露对草地贪夜蛾存活和生殖的影响,为其夏季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分别以卵、不同龄期幼虫、蛹、成虫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时间高温暴露处理,研究高温暴露处理后幼虫和成虫的成活率,幼虫的化蛹率、羽化率、蛹重以及成虫的生殖能力.结果 表明.37℃对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40℃暴露4h卵的孵化率显著降低,45℃暴露3h卵的孵化率降低到7.29%,暴露4h及以上卵不能孵化.37~40℃对蛹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每天43℃高温暴露4h连续处理5d蛹的成活率显著降低,每天46℃高温暴露4h处理5d
为明确福建省部分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结构,2017年-2019年在龙海市、福安市、霞浦县共分离获得96株马铃薯晚疫病菌.采用对峙培养法、鉴别寄主法和PCR-RFLP法对这些菌株的交配型、生理小种及线粒体DNA (mtDNA)单倍型进行分析.交配型测定结果显示,除了福建省福安市有5株(5.21%)为A1交配型外,其余91株(94.79%)均为自育型,未发现A2交配型及A1A2型菌株.从96个菌株中检测出16个生理小种类型,龙海市和福安市的优势生理小种均是可克服11个显性抗病单基因的1.2.3.4.5.6.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E.Smith)是新入侵我国的一种重大致灾性害虫,对我国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于2019年和2020年在田间调查研究了草地贪夜蛾在玉米单作以及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的田间扩散规律.结果 表明:草地贪夜蛾幼虫在2019年的36 m2和2020年的64 m2小区中存活率分别为43.4%和60.3%,为害株率分别为24.3%和21.1%,扩散半径分别为336.4 cm和611.3 cm.在扩散方向上没有明显的方向性,呈向四周随机扩散趋势,两年试验最
本文基于2015年-2019年全国农户农药购买和使用情况的抽样调查,对长江流域5省16个县(市、区)冬小麦用药情况8个指标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表明,以农药毒性指数评价小麦农药减量增效好于其他指标,该指标可为定量、合理评估小麦科学安全使用农药提供依据,并可作为政府决策、技术部门指导小麦生产用药和减量使用的参考.
本研究利用小RNA深度测序法在大豆叶片上检测到1株花生斑驳病毒Peanut mottle virus (PeMoV),根据小RNA深度测序结果和GenBank公布的PeMoV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克隆了PeMoV公主岭分离物(PeMoV-Gongzhuling)的基因组序列.测序结果经拼接后获得了PeMoV-Gongzhuling基因组,大小为9709个核苷酸(Gen-Bank登录号:MT790744).该基因组在第123位—第9422位存在1个大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1个多聚蛋白(分子量351.28
为探究二氧化碳(CO2)在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幼虫定位寄主植物根系时所发挥的作用,对其开展了触角电位生理反应及行为生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O2浓度为0.75%、1.5%、3%、6%时均能显著激发幼虫的触角电位和趋性反应,且随着浓度增加幼虫对CO2的趋向爬行所用时间显著缩短;根系分泌物同样能引起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触角电位和趋性行为反应,且与1.5% CO2间无显著差异;将1.5% CO2分别与棕榈酸甘油酯、2-丁烯酸、肉豆蔻酸、十四烷、4-甲基-2-氧戊酸、十二烷、环己六醇
猎物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天敌的质量和饲养规模.蠋蝽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其若虫和成虫对鳞翅目害虫幼虫均有较强的捕食能力.目前蠋蝽主要依靠黏虫来饲养.但在长期室内饲养过程中黏虫种群出现衰退现象,进而制约了蠋蝽规模化繁育.本文旨在研究黏虫种群复壮措施,为蝎蝽的规模化繁育提供技术支撑.为此,采用回接自然寄主和室内与室外种群杂交的方式评价了黏虫的种群复壮效果.结果 表明,回接自然寄主玉米叶后黏虫的幼虫发育历期(18.03 d)较人工饲料饲养组(21.26 d)显著缩短,蛹重(369.00mg)和成虫产卵量(770.
中药材挥发性成分及其对害虫的引诱作用与中药材的储存和害虫科学治理紧密相关.本文测定了28℃下黄芪、白芷、防风、板蓝根、射干、山药和地黄等7种中药材的挥发性物质种类、相对含量及这些中药材对印度谷螟幼虫Plodia interpunctella的引诱率.采用HS-SPME-G-C-MS法测得7种中药材含有烷、烯、醛、醇、酸、酮、酯和其他等8类物质.黄芪、白芷、防风、板蓝根、射干、山药和地黄的挥发性成分种类数量分别为54、46、45、43、43、35种和33种,β-甜没药烯、己醇、丁内酯、6-甲基-5-庚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