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把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放在解释生词、词语搭配、造句训练上,过多地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理解,结果课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影响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想。学习语言的目的绝不仅限于进行简单的对话或应付各级各类考试,而是要通过学习,能够应用所学语言了解、表达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知识;具备更高的自学能力等。因此,新课标下如何搞好课文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成为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1.理解是阅读的要旨。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从形式上看,阅读似乎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际活动,实质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智力活动过程。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因此理解能力是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力。阅读理解的程度可由浅入深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深层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和评价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
表层理解只是懂得文章字面的意思;深层理解则要求读者能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评价性理解则需要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
2.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
2.1 表层理解。表层理解是要求学生掌握文章字面意思。对学生的要求是机械地重复文中主要内容,使课文内容再现。教师对该课可提出下列问题,请学生阅读后回答:
1)About how many babies are born in one minute?
2)How many new babies do people have to find food for in one day?
3)What may be the greatest problem of the world today?
4)How is the population growing?
5)When was the population over 500 million?
6)What will happen in about 600 years?
表層理解是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的基础,是为了使学生顺利地理解掌握文章意思。
2.2 深层理解。深层理解的问题具有创造性。它要求学生利用作者所传递的信息、凭借自己的社会背景知识、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和吸收读物中没有明确表述的、却又与主题有联系的思想与信息,即“弦外之音”。
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超越读物文字符号所传递的信息而进行的思维推理活动。教师在学生对文章表层理解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提问:
1)What does “standing room only” mean?
2)By what year will the world’s population reach 6 billion?
3)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the population problem?
4)How does the author show the seriousness of the problem?
5)Why does the author write the article?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应启发帮助他们在文中找到有利于回答问题的线索(比如语篇标志、主题句等)。本课作者就是通过大量详尽的数字来表现人口的快速增长。作者使用如“A UN report says…”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与权威性,从而警告世人注意人口增长问题的严重性与解决人口问题的紧迫感。
2.3 评价性理解。阅读的目的是吸收信息或利用获取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并对文章作价值判断,提高深层次理解和评价文章的能力,同时也获得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本课评价性问题可设计为:
1)What is your opinion towards the population problem?
2)What do you think we should do to solve the problem?
3)Suppose you were a demographer, give a speech on “population explosion”.
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要思考问题,洞察问题实质,思考人口急剧膨胀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我们的生活构成怎样的威胁?应采取什么手段来解决?并用英语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3.几点体会。
3.1 根据阅读理解三个层次设计的教学过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渐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
3.2 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种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程度和接受能力,根据文章篇章结构、内在含义设计问题,并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学生在进行加工处理信息的创造性活动和交际活动中有大量的听与说的机会。
3.3 阅读结合写作。在学生领会并口头讨论课文内容基础上,可让学生缩写课文或写一篇读后感,使学生从阅读理解到口头表达运用,最后落实到写作。这样,阅读与写作密切结合,学生能获得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
3.4 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词汇、语法等知识的教学。在整体理解课文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进行词汇、语法、结构等教学,以便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词、语法和语言结构的用法并促进听说读写、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概念之后,再学习细节,也符合学生的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
1.理解是阅读的要旨。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从形式上看,阅读似乎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际活动,实质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智力活动过程。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因此理解能力是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力。阅读理解的程度可由浅入深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深层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和评价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
表层理解只是懂得文章字面的意思;深层理解则要求读者能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评价性理解则需要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
2.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
2.1 表层理解。表层理解是要求学生掌握文章字面意思。对学生的要求是机械地重复文中主要内容,使课文内容再现。教师对该课可提出下列问题,请学生阅读后回答:
1)About how many babies are born in one minute?
2)How many new babies do people have to find food for in one day?
3)What may be the greatest problem of the world today?
4)How is the population growing?
5)When was the population over 500 million?
6)What will happen in about 600 years?
表層理解是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的基础,是为了使学生顺利地理解掌握文章意思。
2.2 深层理解。深层理解的问题具有创造性。它要求学生利用作者所传递的信息、凭借自己的社会背景知识、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和吸收读物中没有明确表述的、却又与主题有联系的思想与信息,即“弦外之音”。
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超越读物文字符号所传递的信息而进行的思维推理活动。教师在学生对文章表层理解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提问:
1)What does “standing room only” mean?
2)By what year will the world’s population reach 6 billion?
3)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the population problem?
4)How does the author show the seriousness of the problem?
5)Why does the author write the article?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应启发帮助他们在文中找到有利于回答问题的线索(比如语篇标志、主题句等)。本课作者就是通过大量详尽的数字来表现人口的快速增长。作者使用如“A UN report says…”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与权威性,从而警告世人注意人口增长问题的严重性与解决人口问题的紧迫感。
2.3 评价性理解。阅读的目的是吸收信息或利用获取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并对文章作价值判断,提高深层次理解和评价文章的能力,同时也获得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本课评价性问题可设计为:
1)What is your opinion towards the population problem?
2)What do you think we should do to solve the problem?
3)Suppose you were a demographer, give a speech on “population explosion”.
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要思考问题,洞察问题实质,思考人口急剧膨胀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我们的生活构成怎样的威胁?应采取什么手段来解决?并用英语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3.几点体会。
3.1 根据阅读理解三个层次设计的教学过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渐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
3.2 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种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程度和接受能力,根据文章篇章结构、内在含义设计问题,并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学生在进行加工处理信息的创造性活动和交际活动中有大量的听与说的机会。
3.3 阅读结合写作。在学生领会并口头讨论课文内容基础上,可让学生缩写课文或写一篇读后感,使学生从阅读理解到口头表达运用,最后落实到写作。这样,阅读与写作密切结合,学生能获得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
3.4 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词汇、语法等知识的教学。在整体理解课文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进行词汇、语法、结构等教学,以便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词、语法和语言结构的用法并促进听说读写、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概念之后,再学习细节,也符合学生的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