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育,提倡学生学习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这一切都是学生通过搜集和处理多方面信息的过程实现的。历史史料繁冗,相对而言,阅读、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对学生学习历史显得更为重要。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觉得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来激发他们自主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而不再为了考试而读书。以下我结合一年来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1.1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体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做课堂上的主人,而非一个会议的记录者。可以让他们分别扮演历史事件中的各个角色,根据他们从书上和课外知识了解到的知识在课堂上展现出来,这样既达到了课前预习的目的,又将久远的史实形象化以帮助他们理解。
1.2 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是对教育价值进行定位的基本原则。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一切为了学生”这个层面上,对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看看是不是符合学生实际,是不是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是不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我们可以把一节课的某一时段上成“茶馆”;为了学生,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积极迸发思维的火花,敢于质疑问难,甚至敢于向老师“发难”;为了学生,我们可以为解决学生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而不惜中断既定的教学流程。
1.3 高度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尊重,是人本原则的本质所在。曾几何时,我们的教师只是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许我讲你听,我带你仿,我问你答,我说你练,课堂上不允许出现不同声音,对学生的思维火花不屑一顾,甚至对学生的一些不成熟或者有错误的想法(说法)冷嘲热讽,打击压制。我们必须果断摒弃这些不良意识,把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在我们的课堂上,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争论是正常的,但师生之间的感情是融洽的,课堂的气氛是和谐的。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尊重学生,就是保护他们最大发展的可能性。
1.4 全面依靠学生。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他们的学习动力、学习基础和创造力都可能对我们的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以学习动力为例,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推动教学的强大动力。这种动力,就是一种非常丰富的资源。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之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学习之中。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开发,并在此基础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引导)下自主学习。
2.鼓励式教学。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对学生任何一点值得鼓励的地方,我们都应该加以肯定、赞扬,激起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并通过持续不断的鼓励,使其持久地保存下去。
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而不应该再像过去那样讨厌或是看不上后进生而责备他们。“你有没有大脑?”、“这么简单的你都不会?”、“猪都没你那么笨”这类的话会大大刺激学生的自尊心,高中十六、七岁的学生正处于一个由孩子走向成人的转型期,心灵都比较脆弱,需要我们老师去呵护而不是去打击,所以老师应该常常把“恩,不错”、“做的很好”、“你真棒”、“你可以做的更好”之类的话挂在嘴边。每一个人都会身有体会:被人赞扬是很开心的事,可以转化为一种动力让自己更努力地去做事。在新课改下,教师也要改变原来与学生的相处方式,老师不能再高高在上,要走进学生的心里,让他们信任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3.寓教于乐。所谓寓教于乐,就是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让课堂教学充满魅力,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兴趣的培养,学习的快乐,不是儿童(少年)的专利。高中阶段的学生同样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受两种因素影响:一是当学习材料本身存在一定的趣味性时(是为直接兴趣);二是当学生感到有必要学习某种知识时(是为间接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这两种兴趣都是必要的。心理学研究同时还表明:人们对于能够反映个人能力、自己又可胜任的事情通常会比较有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量体裁衣,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活动方式,设计问题和情境,要确保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
因此,我们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学习历史的乐趣,并且把这种乐趣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这就是通过发现、提出、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探究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行为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悅,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上课的过程中适当地使用一些教学手段也是必要的。我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就常常借用一个彩色的图片,某段与教材有关的音乐或者是讲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度过45分钟。这样他们还会害怕上课不爱上课吗?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1.1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体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做课堂上的主人,而非一个会议的记录者。可以让他们分别扮演历史事件中的各个角色,根据他们从书上和课外知识了解到的知识在课堂上展现出来,这样既达到了课前预习的目的,又将久远的史实形象化以帮助他们理解。
1.2 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是对教育价值进行定位的基本原则。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一切为了学生”这个层面上,对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看看是不是符合学生实际,是不是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是不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我们可以把一节课的某一时段上成“茶馆”;为了学生,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积极迸发思维的火花,敢于质疑问难,甚至敢于向老师“发难”;为了学生,我们可以为解决学生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而不惜中断既定的教学流程。
1.3 高度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尊重,是人本原则的本质所在。曾几何时,我们的教师只是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许我讲你听,我带你仿,我问你答,我说你练,课堂上不允许出现不同声音,对学生的思维火花不屑一顾,甚至对学生的一些不成熟或者有错误的想法(说法)冷嘲热讽,打击压制。我们必须果断摒弃这些不良意识,把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在我们的课堂上,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争论是正常的,但师生之间的感情是融洽的,课堂的气氛是和谐的。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尊重学生,就是保护他们最大发展的可能性。
1.4 全面依靠学生。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他们的学习动力、学习基础和创造力都可能对我们的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以学习动力为例,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推动教学的强大动力。这种动力,就是一种非常丰富的资源。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之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学习之中。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开发,并在此基础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引导)下自主学习。
2.鼓励式教学。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对学生任何一点值得鼓励的地方,我们都应该加以肯定、赞扬,激起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并通过持续不断的鼓励,使其持久地保存下去。
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而不应该再像过去那样讨厌或是看不上后进生而责备他们。“你有没有大脑?”、“这么简单的你都不会?”、“猪都没你那么笨”这类的话会大大刺激学生的自尊心,高中十六、七岁的学生正处于一个由孩子走向成人的转型期,心灵都比较脆弱,需要我们老师去呵护而不是去打击,所以老师应该常常把“恩,不错”、“做的很好”、“你真棒”、“你可以做的更好”之类的话挂在嘴边。每一个人都会身有体会:被人赞扬是很开心的事,可以转化为一种动力让自己更努力地去做事。在新课改下,教师也要改变原来与学生的相处方式,老师不能再高高在上,要走进学生的心里,让他们信任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3.寓教于乐。所谓寓教于乐,就是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让课堂教学充满魅力,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兴趣的培养,学习的快乐,不是儿童(少年)的专利。高中阶段的学生同样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受两种因素影响:一是当学习材料本身存在一定的趣味性时(是为直接兴趣);二是当学生感到有必要学习某种知识时(是为间接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这两种兴趣都是必要的。心理学研究同时还表明:人们对于能够反映个人能力、自己又可胜任的事情通常会比较有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量体裁衣,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活动方式,设计问题和情境,要确保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
因此,我们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学习历史的乐趣,并且把这种乐趣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这就是通过发现、提出、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探究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行为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悅,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上课的过程中适当地使用一些教学手段也是必要的。我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就常常借用一个彩色的图片,某段与教材有关的音乐或者是讲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度过45分钟。这样他们还会害怕上课不爱上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