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教室的样子,大家脑海里浮现出的画面往往是讲台、黑板、整齐排列的桌椅,现在还常有投影、幕布。新学校或者学校新建教学楼在基础设施方面,硬件条件往往会得到改善,但是教室的样子依然相对传统,而我认为,改善基础上,还要有改变。因为,教室的样子,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的布局问题,而可能关乎教育理念、教学法,甚至可以说是学习理论在空间、实体上的折射,虚(育人的哲学)在这里深刻地影响着实(教室的样子)。
以我长期教学时熟悉的管理学院的教室举例,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教室,选择了马蹄形、倒V形,或深槽形的设计?60~90个座位,层层叠叠地在主讲人面前延展开,站在马蹄形陷下去的中心,你能够跟每一个坐在座位上的同学进行无障碍的交流——无论是语言问答,还是眼神手势。你能看到每个同学桌前插立的名牌(字真的是非常大),如果是高管教育项目,上面还有所在公司的名称。当一个同学发言时,坐在他前方的同学很轻松地就可以将靠背椅扭转过来,面对面,倾听和关注(而非接收来自后脑勺方向的声音)。不需要用扩音器,即便是在角落,教师和学生的声音都能够清晰地听到。教师也可以自由地在教室座位的两个45度甬道间走动,更亲近学生或讲或听或问。
这里面,存在着一些重要的问题:谁是教室的主人,或者主体、主导?是教师,还是学生(学习者),抑或是都作为主动学习者、积极参与者的教师和学生?谁(该)是教室的焦点?比如大家的目光、注意力的焦点、聚焦时间最长的地方,是黑板板书、是投影内容、是教材、是教师,还是其他?
实践中的小细节,其实都很忠实地体现着大哲学。如果你把学生看作主体,那怎么考虑教师有麦克风而学生没有麦克风的问题?学生的参与(发言、讨论、争辩)是装饰还是桥段过渡,抑或是真正在教室里课堂教学中最应该发生的最可宝贵的行为?如果把投影看作焦点,那怎么才能让学生认为他的发言、他对于问题的看法不是假想敌、错误的靶子,真正的标准答案已经“早早地”准备好、存档在电脑里准备投影出来?如果你觉得板书虽然应该反映问题解决的思维流动,但框架感应该在板书中得到很好的呈现,那怎么才能避免让学生产生教师在有选择地按照预设的逻辑把学生的发言写到黑板上,没有被选上的发言是否有偏了、错了、“没有资格”登大雅之堂的“挫折”感受?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是否有sage on the stage(讲台上的圣贤)的隐喻,是否让教学场景等同于教材的播音版,是否可以把教学过程认为是成熟的理论:从一个灌满了水的容器转移到另一个空的容器?这些,并非有关偏好设置的小问题、傻问题,而是关乎育人成效的大问题、真问题。
桌子是不是桃木做的,椅子是不是腰椎曲度友好型,投影的流明数够不够高,扩音器有没有吱吱响,跳出这些纠结,去思考,倘若我们真正有了钱有了地建了新的楼,就一定会设计出、建造成 “更好的”“更有价值的”教室吗?头脑中习惯了的教室的样子,是否会束缚我们在理念上做些真正的改变?
教室的样子,影响着教学的样子、教育的样子。逻辑上的、行为上的教室,才更考验关键的教育思想落地的水平。当我们拆解Class Room这个词的时候,要注意中間有个CLASS,想象成传统的“班级”,不如理解为学习的社群(Learning Community)。学习发生的过程,是发生在ROOM(空间、余地、可能性)中的过程——ROOM这个词说的就是空间、余地、可能性,这里没有什么定型或者固定模式,需要的是用心育人、用心“教书”,用心在教育过程中探索各种可能性、发挥和彰显教育者的想象力。
看似是桌椅摆放之类的细节,蕴含的却是育人的理念。而“用心”的理念浸润身在其中的师生,共同成就了教室美好的样子。
以我长期教学时熟悉的管理学院的教室举例,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教室,选择了马蹄形、倒V形,或深槽形的设计?60~90个座位,层层叠叠地在主讲人面前延展开,站在马蹄形陷下去的中心,你能够跟每一个坐在座位上的同学进行无障碍的交流——无论是语言问答,还是眼神手势。你能看到每个同学桌前插立的名牌(字真的是非常大),如果是高管教育项目,上面还有所在公司的名称。当一个同学发言时,坐在他前方的同学很轻松地就可以将靠背椅扭转过来,面对面,倾听和关注(而非接收来自后脑勺方向的声音)。不需要用扩音器,即便是在角落,教师和学生的声音都能够清晰地听到。教师也可以自由地在教室座位的两个45度甬道间走动,更亲近学生或讲或听或问。
这里面,存在着一些重要的问题:谁是教室的主人,或者主体、主导?是教师,还是学生(学习者),抑或是都作为主动学习者、积极参与者的教师和学生?谁(该)是教室的焦点?比如大家的目光、注意力的焦点、聚焦时间最长的地方,是黑板板书、是投影内容、是教材、是教师,还是其他?
实践中的小细节,其实都很忠实地体现着大哲学。如果你把学生看作主体,那怎么考虑教师有麦克风而学生没有麦克风的问题?学生的参与(发言、讨论、争辩)是装饰还是桥段过渡,抑或是真正在教室里课堂教学中最应该发生的最可宝贵的行为?如果把投影看作焦点,那怎么才能让学生认为他的发言、他对于问题的看法不是假想敌、错误的靶子,真正的标准答案已经“早早地”准备好、存档在电脑里准备投影出来?如果你觉得板书虽然应该反映问题解决的思维流动,但框架感应该在板书中得到很好的呈现,那怎么才能避免让学生产生教师在有选择地按照预设的逻辑把学生的发言写到黑板上,没有被选上的发言是否有偏了、错了、“没有资格”登大雅之堂的“挫折”感受?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是否有sage on the stage(讲台上的圣贤)的隐喻,是否让教学场景等同于教材的播音版,是否可以把教学过程认为是成熟的理论:从一个灌满了水的容器转移到另一个空的容器?这些,并非有关偏好设置的小问题、傻问题,而是关乎育人成效的大问题、真问题。
桌子是不是桃木做的,椅子是不是腰椎曲度友好型,投影的流明数够不够高,扩音器有没有吱吱响,跳出这些纠结,去思考,倘若我们真正有了钱有了地建了新的楼,就一定会设计出、建造成 “更好的”“更有价值的”教室吗?头脑中习惯了的教室的样子,是否会束缚我们在理念上做些真正的改变?
教室的样子,影响着教学的样子、教育的样子。逻辑上的、行为上的教室,才更考验关键的教育思想落地的水平。当我们拆解Class Room这个词的时候,要注意中間有个CLASS,想象成传统的“班级”,不如理解为学习的社群(Learning Community)。学习发生的过程,是发生在ROOM(空间、余地、可能性)中的过程——ROOM这个词说的就是空间、余地、可能性,这里没有什么定型或者固定模式,需要的是用心育人、用心“教书”,用心在教育过程中探索各种可能性、发挥和彰显教育者的想象力。
看似是桌椅摆放之类的细节,蕴含的却是育人的理念。而“用心”的理念浸润身在其中的师生,共同成就了教室美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