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49 -01
一、激发阅读兴趣,引导积累素材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才能爱学语文,才能愉悦地进行阅读实践。而浓厚的兴趣和愉悦地进行阅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同时,要加强阅读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力求自己把课文讲得生动些,开放些,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帮助和指导学生选择教育性、知识性强的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课外读物如科普、人文、历史、艺术、法制等阅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积累资料,要求他们从中摘录下好的词和句,记录了写作思路、技巧等。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多看才能博采众长,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多角度、换角色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会思,善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思想质量。一方面,鼓励、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求异性思维。求异性是创新思维的显著特点,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为此,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和“人非圣贤,孰能无惑”等古训教育要不迷信,不盲从。其次,教师要多采用“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经常启发学生:“你认为课文怎样写就更合理了?”“你能想出更精美的词进行描述吗?”“你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学习方法吗?”。另一方面,鼓励、启发学生换位思考,培养变通性思维。我们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变换不同角度、不同角色去思考,以此来丰富思维方式。首先,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变换角度起思考问题,增强思维灵活性。如阅读材料中的词语训练,可以用换词比较的方法;句子训练,可以用句式变换的方法;理解课文有时也要换个角度,如《做风车的故事》中卡特对牛顿的态度,可启发学生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方面,卡特凡事爱问为什么,一说明他爱动脑筋,是对的;另一方面。卡特嘲笑牛顿,态度不友好,是错的。这样,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更全面。其次,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去思考问题,使思维活动变的全面和丰富。如把课文中原来的角色互换,或把自己假设成课文中的角色,以此思考过程和结果如何,然后对照原文,在分析、比较中求得认同,加深印象。以课文《将相和》为例,可设置如下问题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蔺相如,当听说廉颇要给自己下不了台时,你会怎样做?而蔺相如是是怎样做的?”“如果蔺相如也像廉颇一样的态度,结果会怎样?”学生通过变换角色的思考,对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精神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鼓励质疑,引导启发
古人云:“学贵有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前提。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才会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发展创新能力。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发问,而且,我们也要引导学生从知识性提问向创意性提问过渡,引导他们在质疑中寻找答案,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并实现求新。如对课文《项链》的教学,撇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程序,尝试从以下几个侧面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索和探讨:第一,对玛蒂尔德性格和追求的批判性思考。肯定其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的可贵精神,这种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但她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是否代表着先进的时代精神和普遍大众的思想追求。在此设置玛蒂尔德同简爱的形象比较的思考题,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简爱和玛蒂尔德两人的人生追求的差异,借以批判小资产阶级市民的思想局限性。第二,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去认识玛蒂尔德性格的变化来使学生更能够认识人性的多面性和可变;同时设置以下几个假设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与争鸣:假如项链没有丢,玛蒂尔德的结果又将如何?你更喜欢舞会前的玛蒂尔德还是10年后的玛蒂尔德?你认为丢失项链对玛蒂尔德是悲剧还是喜剧?玛蒂尔德对你认识生活有启发吗?这样,就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延伸到思考、质疑,到领悟、拓展和应用上,从而发展其创新能力。
当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方面外,还涉及到诸如教学方式的创新、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等,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科优势,有意识地并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动脑筋,拓展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到教学的创新实践中来。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49 -01
一、激发阅读兴趣,引导积累素材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才能爱学语文,才能愉悦地进行阅读实践。而浓厚的兴趣和愉悦地进行阅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同时,要加强阅读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力求自己把课文讲得生动些,开放些,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帮助和指导学生选择教育性、知识性强的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课外读物如科普、人文、历史、艺术、法制等阅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积累资料,要求他们从中摘录下好的词和句,记录了写作思路、技巧等。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多看才能博采众长,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多角度、换角色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会思,善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思想质量。一方面,鼓励、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求异性思维。求异性是创新思维的显著特点,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为此,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和“人非圣贤,孰能无惑”等古训教育要不迷信,不盲从。其次,教师要多采用“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经常启发学生:“你认为课文怎样写就更合理了?”“你能想出更精美的词进行描述吗?”“你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学习方法吗?”。另一方面,鼓励、启发学生换位思考,培养变通性思维。我们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变换不同角度、不同角色去思考,以此来丰富思维方式。首先,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变换角度起思考问题,增强思维灵活性。如阅读材料中的词语训练,可以用换词比较的方法;句子训练,可以用句式变换的方法;理解课文有时也要换个角度,如《做风车的故事》中卡特对牛顿的态度,可启发学生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方面,卡特凡事爱问为什么,一说明他爱动脑筋,是对的;另一方面。卡特嘲笑牛顿,态度不友好,是错的。这样,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更全面。其次,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去思考问题,使思维活动变的全面和丰富。如把课文中原来的角色互换,或把自己假设成课文中的角色,以此思考过程和结果如何,然后对照原文,在分析、比较中求得认同,加深印象。以课文《将相和》为例,可设置如下问题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蔺相如,当听说廉颇要给自己下不了台时,你会怎样做?而蔺相如是是怎样做的?”“如果蔺相如也像廉颇一样的态度,结果会怎样?”学生通过变换角色的思考,对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精神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鼓励质疑,引导启发
古人云:“学贵有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前提。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才会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发展创新能力。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发问,而且,我们也要引导学生从知识性提问向创意性提问过渡,引导他们在质疑中寻找答案,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并实现求新。如对课文《项链》的教学,撇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程序,尝试从以下几个侧面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索和探讨:第一,对玛蒂尔德性格和追求的批判性思考。肯定其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的可贵精神,这种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但她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是否代表着先进的时代精神和普遍大众的思想追求。在此设置玛蒂尔德同简爱的形象比较的思考题,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简爱和玛蒂尔德两人的人生追求的差异,借以批判小资产阶级市民的思想局限性。第二,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去认识玛蒂尔德性格的变化来使学生更能够认识人性的多面性和可变;同时设置以下几个假设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与争鸣:假如项链没有丢,玛蒂尔德的结果又将如何?你更喜欢舞会前的玛蒂尔德还是10年后的玛蒂尔德?你认为丢失项链对玛蒂尔德是悲剧还是喜剧?玛蒂尔德对你认识生活有启发吗?这样,就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延伸到思考、质疑,到领悟、拓展和应用上,从而发展其创新能力。
当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方面外,还涉及到诸如教学方式的创新、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等,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科优势,有意识地并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动脑筋,拓展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到教学的创新实践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