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hxl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49 -01
  一、激发阅读兴趣,引导积累素材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才能爱学语文,才能愉悦地进行阅读实践。而浓厚的兴趣和愉悦地进行阅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同时,要加强阅读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力求自己把课文讲得生动些,开放些,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帮助和指导学生选择教育性、知识性强的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课外读物如科普、人文、历史、艺术、法制等阅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积累资料,要求他们从中摘录下好的词和句,记录了写作思路、技巧等。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多看才能博采众长,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多角度、换角色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会思,善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思想质量。一方面,鼓励、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求异性思维。求异性是创新思维的显著特点,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为此,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和“人非圣贤,孰能无惑”等古训教育要不迷信,不盲从。其次,教师要多采用“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经常启发学生:“你认为课文怎样写就更合理了?”“你能想出更精美的词进行描述吗?”“你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学习方法吗?”。另一方面,鼓励、启发学生换位思考,培养变通性思维。我们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变换不同角度、不同角色去思考,以此来丰富思维方式。首先,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变换角度起思考问题,增强思维灵活性。如阅读材料中的词语训练,可以用换词比较的方法;句子训练,可以用句式变换的方法;理解课文有时也要换个角度,如《做风车的故事》中卡特对牛顿的态度,可启发学生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方面,卡特凡事爱问为什么,一说明他爱动脑筋,是对的;另一方面。卡特嘲笑牛顿,态度不友好,是错的。这样,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更全面。其次,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去思考问题,使思维活动变的全面和丰富。如把课文中原来的角色互换,或把自己假设成课文中的角色,以此思考过程和结果如何,然后对照原文,在分析、比较中求得认同,加深印象。以课文《将相和》为例,可设置如下问题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蔺相如,当听说廉颇要给自己下不了台时,你会怎样做?而蔺相如是是怎样做的?”“如果蔺相如也像廉颇一样的态度,结果会怎样?”学生通过变换角色的思考,对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精神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鼓励质疑,引导启发
  古人云:“学贵有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前提。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才会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发展创新能力。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发问,而且,我们也要引导学生从知识性提问向创意性提问过渡,引导他们在质疑中寻找答案,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并实现求新。如对课文《项链》的教学,撇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程序,尝试从以下几个侧面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索和探讨:第一,对玛蒂尔德性格和追求的批判性思考。肯定其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的可贵精神,这种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但她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是否代表着先进的时代精神和普遍大众的思想追求。在此设置玛蒂尔德同简爱的形象比较的思考题,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简爱和玛蒂尔德两人的人生追求的差异,借以批判小资产阶级市民的思想局限性。第二,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去认识玛蒂尔德性格的变化来使学生更能够认识人性的多面性和可变;同时设置以下几个假设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与争鸣:假如项链没有丢,玛蒂尔德的结果又将如何?你更喜欢舞会前的玛蒂尔德还是10年后的玛蒂尔德?你认为丢失项链对玛蒂尔德是悲剧还是喜剧?玛蒂尔德对你认识生活有启发吗?这样,就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延伸到思考、质疑,到领悟、拓展和应用上,从而发展其创新能力。
  当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方面外,还涉及到诸如教学方式的创新、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等,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科优势,有意识地并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动脑筋,拓展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到教学的创新实践中来。
其他文献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将语文教学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宽松的、自主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一、阅读国学经典,塑造高尚人格。    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实用人才”,“技能型”人才是培养目标的关键之一。这样的教学很难达到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融会贯通。根据近年来的市场所需人才要求和学生的毕业跟踪调查发现,学生的操作技能仍然亟待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大技能培养的力度.    一、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学生听然后练习的方法,一部分学生会认为操作
摘 要:影响英语课堂状态的因素有很多,本文通过多个案例说明机智应对课堂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化被动为主动,让课堂生机盎然。  关键词:初中英语;应变机智  中国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5 -01   大量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不是静态的、恒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在上每一堂课前都应做好充分准备,然而,即使课前
摘 要: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题意,快速拟定正确的解题思路,找准解题方法,让复杂题型“简单化”。  关键词:数学教学;信息技术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7 -02   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是当代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突破”,其改变了早期的人工教育方式,实现了信息技术一体化教学,使数学教师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
摘 要:英语阅读理解在综合试题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它所占比分最多,是我们考试成败的关键。纵观近几年的英语试题,我们不难看出,阅读理解能力是考查的重点,本文探讨了英语阅读理解命题特征和解题策略。  关键词:阅读理解;命题特征;解题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9 -02    一、各种题型的解题策略  1.主旨大义题  抓主题句是快
摘 要:在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关键词:高效课堂;切入点;激活思维;深度和广度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4 -01     语文能力的培养始终离不开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而学生语文学
摘 要: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及时捕捉生成的教学资源,并对之进行认真引导,重新设置开放的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流程,从而使音乐课堂呈现出灵动的生机,使其内容更加精彩,构建和谐的音乐课堂。  关键词:和谐音乐课堂;生成性资源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8 -01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它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
摘 要:建构主义直接地为数学带来了两方面变化:建构必然涉及到个体的心理内部,必然注意到个体的差异性及个体的多样化;对理解的评判由外部转向内部,评判一个人的标准在于外在的知识是否被个体内化,是否与个体的内在知识形成联系,并整合为一体。  关键词:建构主义;自主学习;智力潜能;创新精神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27 -01   学生不能将所
摘 要:  生物新课改中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注意兴趣培养、鼓励质疑解惑、强化开放探究三个细节浅谈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生物课堂设计。  关键词:新课改;生物教学设计;兴趣;质疑解惑;开放探究  中国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24 -02     细节决定成败,在生物教学设计时,关注每一环节,估量有可能出现的得失并提出最佳
摘 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是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核心是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有效性措施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6 -01     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有效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