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以美元为主导的资本全球化过程,而国际金融是这一全球化的支柱。资本全球化显著提升了少数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和富人等的收入,同时创造了一个明显压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非熟练工人工资的国际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对国际大宗原材料市场等的超额利益垄断固化趋势。从国际金融层面来说,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全球化必然强化其国际金融垄断优势并牢牢左右着整个全球化游戏规则的设计,迫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走向被动型国际金融道路,进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困难性、复杂性和非自主性。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规模的经济体,但既有资本全球化格局决定了中国的国际金融实力大而不强,严重威胁着中国财富创造与积累的效果,也进一步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扭曲。本文在指出了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公平安排基础上,剖析了中国金融实力在国际空间被动发展的根源及危害,提出人民币国际化或是中国走上自主型国际金融道路的唯一选择,并且可借此逐步实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资本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被动型国际金融道路
历史经验表明,世界经济强国必然主导资本全球化乃至国际金融格局。国际金融是世界各国间经济往来活动的命脉,其核心要素包括国际货币及汇率安排、以大宗商品为代表的国际定价、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及国际金融相关治理机制等。现有国际金融利益格局必然决定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金融的被动型发展道路,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本质特征:
一、无选择地接受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及其汇率安排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美元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参与资本全球化活动的主导性储备货币、结算货币或是投资货币。据IMF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64%、欧元占27%、英镑占5%、日元占3%。同时,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2010年4月,美元的份额为84.9%;2010年6月末,以欧元和美元标价的国际债券未清偿余额分别占43.5%和40.0%,其他国际货币如英镑8.1%、日元2.8%、瑞士法郎1.4%、加拿大元1.3%、澳大利亚元1.1%。尽管发展中国家仍然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但上述国际金融安排仍未改变。
在本轮资本全球化过程中以美元为代表的国际货币发行国释放的流动性大部分都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储备。据IMF数据,1995年全球外汇储备总额为13898亿美元,2010年3季度已增加到89862亿美元;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额增长速度快于发达国家,2010年仅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储备额就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65.5%的比重。
二、有限地参与国际金融机构及其相关国际金融决策
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持续增加并未明显提升其在国际金融活动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据2008年IMF公布的成员份额与投票权数字显示,美国占有16.5%投票权而拥有一票否决权,日本占5.9%,德国占5.8%,法国、英国分别占4.8%投票权,中国投票权仅占3.6%;尽管2010年后中国的份额从全球第6位升至第3位,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投票权和话语权有一定提升,但是没有实质增加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代表性,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一票否决权和总体的投票结构及治理结构等。
三、一般不具有石油、黄金等大宗商品定价权及影响力
大宗商品定价权一直是美元、欧元、日元等国际货币的捆绑“标的物”。所谓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就是由谁来确定商品国际贸易的交易价格,包括商品贸易中潜在的或普遍认可的定价规则和贸易双方所确定的或参考的基准价格。例如,美元捆绑的“标的物”主要以石油为主,同时还将铁矿、能转化成生物能源的战略性资源等列入其中;欧元捆绑的“标的物”以天然气等能源为主,同时还将黄金等贵重金属、可再生性能源之类战略性资源列入其中。
大宗商品定价权早已脱离实货商品市场供求本源,成为那些主导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货币国家或跨国公司来自新兴市场国家超额利益的重要来源,这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重要问题。金融机构的价差交易量而非商品实际买家和卖家的套期交易量成了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力量,更甚者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权归属于世界著名的商品期货交易所。比如,在原油和煤炭贸易中,大多以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的价格作为定价基准;在农产品贸易中,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农产品价格成为定价基准;铝、铜、铅、锡等金属的价格主要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确定;棉花价格确定于利物浦;在燃料油贸易中,新加坡普氏公开市场价格成为定价基准。
四、严重缺少有国际性竞争优势和谈判能力的跨国公司
拥有国际货币国家的跨国公司成为当今资本全球化实施主体。这些跨国公司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塑造世界经济格局:主导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与占据大部分发展成果、推动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支柱、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力量、世界科技发展的主力军、促进了国际分工模式变化和先进管理方式的发展、引导着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形成等。据统计,美国占有国际技术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美、英、法、日、德五国的技术贸易额占世界技术贸易额的70%以上;发展中国家成交的技术贸易额只占世界技术贸易总额的10%,而且大多局限在几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美国学者罗伯特
资本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被动型国际金融道路
历史经验表明,世界经济强国必然主导资本全球化乃至国际金融格局。国际金融是世界各国间经济往来活动的命脉,其核心要素包括国际货币及汇率安排、以大宗商品为代表的国际定价、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及国际金融相关治理机制等。现有国际金融利益格局必然决定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金融的被动型发展道路,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本质特征:
一、无选择地接受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及其汇率安排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美元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参与资本全球化活动的主导性储备货币、结算货币或是投资货币。据IMF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64%、欧元占27%、英镑占5%、日元占3%。同时,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2010年4月,美元的份额为84.9%;2010年6月末,以欧元和美元标价的国际债券未清偿余额分别占43.5%和40.0%,其他国际货币如英镑8.1%、日元2.8%、瑞士法郎1.4%、加拿大元1.3%、澳大利亚元1.1%。尽管发展中国家仍然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但上述国际金融安排仍未改变。
在本轮资本全球化过程中以美元为代表的国际货币发行国释放的流动性大部分都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储备。据IMF数据,1995年全球外汇储备总额为13898亿美元,2010年3季度已增加到89862亿美元;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额增长速度快于发达国家,2010年仅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储备额就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65.5%的比重。
二、有限地参与国际金融机构及其相关国际金融决策
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持续增加并未明显提升其在国际金融活动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据2008年IMF公布的成员份额与投票权数字显示,美国占有16.5%投票权而拥有一票否决权,日本占5.9%,德国占5.8%,法国、英国分别占4.8%投票权,中国投票权仅占3.6%;尽管2010年后中国的份额从全球第6位升至第3位,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投票权和话语权有一定提升,但是没有实质增加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代表性,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一票否决权和总体的投票结构及治理结构等。
三、一般不具有石油、黄金等大宗商品定价权及影响力
大宗商品定价权一直是美元、欧元、日元等国际货币的捆绑“标的物”。所谓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就是由谁来确定商品国际贸易的交易价格,包括商品贸易中潜在的或普遍认可的定价规则和贸易双方所确定的或参考的基准价格。例如,美元捆绑的“标的物”主要以石油为主,同时还将铁矿、能转化成生物能源的战略性资源等列入其中;欧元捆绑的“标的物”以天然气等能源为主,同时还将黄金等贵重金属、可再生性能源之类战略性资源列入其中。
大宗商品定价权早已脱离实货商品市场供求本源,成为那些主导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货币国家或跨国公司来自新兴市场国家超额利益的重要来源,这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重要问题。金融机构的价差交易量而非商品实际买家和卖家的套期交易量成了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力量,更甚者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权归属于世界著名的商品期货交易所。比如,在原油和煤炭贸易中,大多以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的价格作为定价基准;在农产品贸易中,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农产品价格成为定价基准;铝、铜、铅、锡等金属的价格主要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确定;棉花价格确定于利物浦;在燃料油贸易中,新加坡普氏公开市场价格成为定价基准。
四、严重缺少有国际性竞争优势和谈判能力的跨国公司
拥有国际货币国家的跨国公司成为当今资本全球化实施主体。这些跨国公司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塑造世界经济格局:主导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与占据大部分发展成果、推动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支柱、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力量、世界科技发展的主力军、促进了国际分工模式变化和先进管理方式的发展、引导着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形成等。据统计,美国占有国际技术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美、英、法、日、德五国的技术贸易额占世界技术贸易额的70%以上;发展中国家成交的技术贸易额只占世界技术贸易总额的10%,而且大多局限在几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美国学者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