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美国传记小说作家欧文·斯通的成名作,这部作品被译成八十余种文字出版,感动了亿万读者。作品描写了荷兰画家梵高(也译作凡·高)悲惨而辉煌的人生,他不向世俗妥协,不因穷困潦倒放弃希望,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求。这部传记诞生八十多年来,一直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向学生推荐这本书时,我其实已经忘了青年时代读过的这部传记的大部分内容,但我仍然记得我多年前读这本书的感觉———激动、痴迷、惊喜!
当时的我已经读过不少传记,但从来没有一部传记像这样栩栩如生地把主人公的生平如画卷般在读者面前展开。读这部传记,你好像走进了凡·高生活的那个时代,或者你自己就成了凡·高———你在博里纳日帮助矿工、你在海牙和克里斯汀相爱、你在纽恩南画《吃土豆的人》,你在阿尔明亮的阳光下和高更争吵。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来自传记小说式的写法。那些细节常常让我感到仿佛被击中一般停下来,去重读开头的导言,确认这些细节来自作者欧文·斯通对凡·高亲友的采访,来自作者追随欧洲大地上凡·高的足迹。因为亲历、亲访,凡·高的故事才這样生动,故事的细节才这样打动人。
作者谦虚地说,是凡·高的身世打动了读者,而自己只不过用小说的形式再现了它。
传记的魅力,首先当然来自主人公本人的魅力,但作者同样功不可没。在某些传记中,主人公身边各色人等讲述他的故事,我们了解到他们对主人公的不同看法。这样写看似更全面客观,但是读者的印象是零碎的,感受是间接的。而欧文·斯通这种小说式的传记手法,读者借主人公的眼睛去看,借他的身心去感受,他痛我们也痛,他喜我们亦喜,我们和凡·高一样,感受着世俗的打击和冷眼、亲人的隔膜和疏远。随之而来的,是读到了“我”。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一个凡·高。某种程度上,凡·高的孤独、凡·高在世时世俗意义上的失败映照出了我们———也许曾和他一样孤独,也许曾和他一样挣扎,也许已经举手投降。
凡·高的世界是绘画、是艺术,但艺术之外,更是人生。感谢欧文·斯通慷慨赠予世人这样的豪礼,用沉郁从容的文字,带领我们走进凡·高的世界。———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校教师吴怡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对瓦姆镇的环境描写。压抑、孤寂、萧条的景色预示着凡·高会遭遇不幸;春和景明、万物勃发的景色则暗示着凡·高身上会有好运降临。传记中不时穿插对凡·高绘画作品的描写,结合传记对凡·高作画过程的细致描绘,更让我切身体会到书中的情节。
凡·高不幸的人生经历时时刻刻引发我的感触。他是一个敏感的人,与世俗格格不入。如何在纷扰的世间做自己?我想,面对困难首先不要气馁,但实在跨越不了,放弃也是一种选择吧!凡·高最后的自杀,是放弃还是妥协?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校初三常明月
读《渴望生活———凡·高传》前,我对凡·高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他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他的一生过得并不美好,至少从他最终自杀这一现象就可以看出来。但看了这本书后,我觉得我之前的想法是错的。
凡·高走上绘画这条路之前,曾在博里纳日为那里的人民布道。善良的凡·高尽力帮助悲惨的矿工家庭,为他们带来希望。我觉得凡·高的一生也许并不是我想象中那样悲惨,凭借他的善良和对生活的热爱,他走上了艺术道路。也许不为世人肯定,但他画画的那段日子,才是他真正渴望的生活。不是吗?凡·高的一生就如他笔下的那幅《向日葵》一样,绚烂、明亮,他在我们的心目中也如同那幅画里的向日葵,绽放着美丽与光彩,永不凋零。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校初三林欣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凡·高与他的叔叔竟是同名。
这个细节很值得玩味。侄子借用叔叔的名字,这是否首先意味着,凡·高出生于一个保守的传统家族。凡·高大部分家人都认为,他应该继承父业,成为一位牧师。或者做家族熟悉的画廊生意,以保一生衣食无忧。因此,凡·高在艺术上的追求不被多数家人理解,这从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他的孤僻性格。
同时,这个细节又意味着,他们家人之间的关系很紧密。侄子采用叔叔的名字正代表了这种亲密关系。而正是这种亲密,使得凡·高的弟弟提奥始终无怨无悔、省吃俭用支持凡·高的艺术创作。这种完全的理解、无条件的支持和深厚的手足之情,也深深打动了我。
全书中我最喜欢皮特森牧师对凡·高说的话。这些话令我意识到,我们不可能对每件事情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面对选择,我们不应该犹豫不决,而要勇敢尝试。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校初三谈笑岩
这本书深深地震撼了我,颠覆了我曾认为的凡·高只不过是个疯画家的看法。
凡·高的一生历经一次又一次失败,他几乎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但他没有放弃,他拾起画笔,尽管起初画得潦草,但一看便知道这不会是别人,只能是博里纳日的矿工。
一切都由此开始,尽管他一生可以说是不幸,或许正是这种不幸造就了高尚、善良、不屈不挠的凡·高,使他获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凡·高的幸运吧!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校初三杨轹文
去年暑假,我在英国的一座博物馆看到了凡·高的油画作品《向日葵》,它没有夸张的颜色,整体看去,色彩的搭配令人感到很舒服。可当时的我并不了解凡·高,只知道他是个绘画天才。
最近我读了这部传记,读完后再回望他的名作《向日葵》《星月夜》,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一个疾病缠身的人在尘世间苦苦挣扎,仍坚持艺术创作,为人类留下最明亮的色彩,实在令人感佩。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校初三席小玥
向学生推荐这本书时,我其实已经忘了青年时代读过的这部传记的大部分内容,但我仍然记得我多年前读这本书的感觉———激动、痴迷、惊喜!
当时的我已经读过不少传记,但从来没有一部传记像这样栩栩如生地把主人公的生平如画卷般在读者面前展开。读这部传记,你好像走进了凡·高生活的那个时代,或者你自己就成了凡·高———你在博里纳日帮助矿工、你在海牙和克里斯汀相爱、你在纽恩南画《吃土豆的人》,你在阿尔明亮的阳光下和高更争吵。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来自传记小说式的写法。那些细节常常让我感到仿佛被击中一般停下来,去重读开头的导言,确认这些细节来自作者欧文·斯通对凡·高亲友的采访,来自作者追随欧洲大地上凡·高的足迹。因为亲历、亲访,凡·高的故事才這样生动,故事的细节才这样打动人。
作者谦虚地说,是凡·高的身世打动了读者,而自己只不过用小说的形式再现了它。
传记的魅力,首先当然来自主人公本人的魅力,但作者同样功不可没。在某些传记中,主人公身边各色人等讲述他的故事,我们了解到他们对主人公的不同看法。这样写看似更全面客观,但是读者的印象是零碎的,感受是间接的。而欧文·斯通这种小说式的传记手法,读者借主人公的眼睛去看,借他的身心去感受,他痛我们也痛,他喜我们亦喜,我们和凡·高一样,感受着世俗的打击和冷眼、亲人的隔膜和疏远。随之而来的,是读到了“我”。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一个凡·高。某种程度上,凡·高的孤独、凡·高在世时世俗意义上的失败映照出了我们———也许曾和他一样孤独,也许曾和他一样挣扎,也许已经举手投降。
凡·高的世界是绘画、是艺术,但艺术之外,更是人生。感谢欧文·斯通慷慨赠予世人这样的豪礼,用沉郁从容的文字,带领我们走进凡·高的世界。———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校教师吴怡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对瓦姆镇的环境描写。压抑、孤寂、萧条的景色预示着凡·高会遭遇不幸;春和景明、万物勃发的景色则暗示着凡·高身上会有好运降临。传记中不时穿插对凡·高绘画作品的描写,结合传记对凡·高作画过程的细致描绘,更让我切身体会到书中的情节。
凡·高不幸的人生经历时时刻刻引发我的感触。他是一个敏感的人,与世俗格格不入。如何在纷扰的世间做自己?我想,面对困难首先不要气馁,但实在跨越不了,放弃也是一种选择吧!凡·高最后的自杀,是放弃还是妥协?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校初三常明月
读《渴望生活———凡·高传》前,我对凡·高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他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他的一生过得并不美好,至少从他最终自杀这一现象就可以看出来。但看了这本书后,我觉得我之前的想法是错的。
凡·高走上绘画这条路之前,曾在博里纳日为那里的人民布道。善良的凡·高尽力帮助悲惨的矿工家庭,为他们带来希望。我觉得凡·高的一生也许并不是我想象中那样悲惨,凭借他的善良和对生活的热爱,他走上了艺术道路。也许不为世人肯定,但他画画的那段日子,才是他真正渴望的生活。不是吗?凡·高的一生就如他笔下的那幅《向日葵》一样,绚烂、明亮,他在我们的心目中也如同那幅画里的向日葵,绽放着美丽与光彩,永不凋零。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校初三林欣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凡·高与他的叔叔竟是同名。
这个细节很值得玩味。侄子借用叔叔的名字,这是否首先意味着,凡·高出生于一个保守的传统家族。凡·高大部分家人都认为,他应该继承父业,成为一位牧师。或者做家族熟悉的画廊生意,以保一生衣食无忧。因此,凡·高在艺术上的追求不被多数家人理解,这从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他的孤僻性格。
同时,这个细节又意味着,他们家人之间的关系很紧密。侄子采用叔叔的名字正代表了这种亲密关系。而正是这种亲密,使得凡·高的弟弟提奥始终无怨无悔、省吃俭用支持凡·高的艺术创作。这种完全的理解、无条件的支持和深厚的手足之情,也深深打动了我。
全书中我最喜欢皮特森牧师对凡·高说的话。这些话令我意识到,我们不可能对每件事情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面对选择,我们不应该犹豫不决,而要勇敢尝试。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校初三谈笑岩
这本书深深地震撼了我,颠覆了我曾认为的凡·高只不过是个疯画家的看法。
凡·高的一生历经一次又一次失败,他几乎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但他没有放弃,他拾起画笔,尽管起初画得潦草,但一看便知道这不会是别人,只能是博里纳日的矿工。
一切都由此开始,尽管他一生可以说是不幸,或许正是这种不幸造就了高尚、善良、不屈不挠的凡·高,使他获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凡·高的幸运吧!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校初三杨轹文
去年暑假,我在英国的一座博物馆看到了凡·高的油画作品《向日葵》,它没有夸张的颜色,整体看去,色彩的搭配令人感到很舒服。可当时的我并不了解凡·高,只知道他是个绘画天才。
最近我读了这部传记,读完后再回望他的名作《向日葵》《星月夜》,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一个疾病缠身的人在尘世间苦苦挣扎,仍坚持艺术创作,为人类留下最明亮的色彩,实在令人感佩。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校初三席小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