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心理测量的方式选取符合高职学生人群总体状况的样本,了解并进行个案辅导为主的研究方式,发现目前高职心理健康辅导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同时探索在高职学生中开展心理辅导的常态化改良途径。
关键字:心理健康 辅导 上海 个案 访谈 改良 人本主义 高职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始终是教育界关心的内容。由于高职院校本身的资源条件有限,现有的心理健康辅导往往流形式。所以,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进行新的改良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本次研究所针对心理健康辅导,是指针对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或者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潜在对象所进行的心理干预。因此,首先经过SCL-90量表对633例样本的集体测试,回收有效问卷622份,按照中国部分地区的大学生常模(N=4141),心理出现异常的人数共55例,占比8.69%。另外,全体样本异常因子分布如下: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具体异常因子分布(N=622)
以上结果经过与常模比较,基本与中国部分地区大学生常模的数据一致,可以说明研究对象在高职学生的群体中具有代表性。根据心理健康测试的结果,选取样本中最主要比例的强迫、焦虑、抑郁三个指标较明显的样本各一例,结合环境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开展了个案辅导为主的研究后,发现目前高职心理健康辅导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环境系统的作用:
传统的心理辅导不太注重环境干预的影响。由于在高职院校的系统中,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归于学生处管理,极少有学生主动求助学校专业心理辅导师,一般所采取的环境影响多是通过一线辅导员进行,即使要其他同学配合也多以指令的方式操作,难以在综合的环境系统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对焦虑和抑郁等极度需要环境支持的心理问题而言,显得非常贫乏。
二、心理辅导人员专业能力的提高:
高职院校按照要求都要对辅导员进行基本的心理辅导与教育能力的培训。但通过实际访谈发现,由于资源的限制,大多数辅导员对于学生遇到实际问题的心理干预能力有限。在这一方面,应用心理学课程的专任教师却能弥补不足。但由于体制原因,两者一直缺乏互相合作、共同促进的空间。
三、心理辅导手段与专业技巧的拓展:
三个对象都是从量表测试中选取典型问题的案例,但个案访谈后发现均存在自卑感的共同点,这与一般对目前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自我中心、狂妄”等刻板印象相反。这当中既有“反向形成”的心理机制,也说明实际上缺乏信心鼓励的现实。而由于教师作为管理者的角色,在平等交流的同理心等方面一直存在不足,多是以说教式的认知干预为主,容易引起对象的心理防御。这亦是目前常常出现与学生难以有良好沟通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同伴干预的影响:
通过研究发现,一些学生尽管受过一定专业训练,在实际操作中却无法真正使用价值中立的伦理态度来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包括在班级中担任專门心理委员的几位访谈对象都有同样的缺乏。在干预中,他们都会直接把自己的价值判断强加于心理援助对象身上,造成沟通仅仅流于浅表,再深入就会遇到阻抗。
对心理辅导的技术、方法进行彻底改革,是一项浩大且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并非本次研究所能承担的范围。因此,通过个案辅导与访谈的研究过程,在原有心理辅导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得出以下可以常态化的改良成果:
一、定期的心理活动和同伴干预训练:
目前高职院校定期的心理健康类活动仅仅是每年一次的“心理健康月”,对于学生的环境干预和参与度来说明显偏低。从学生的角度而言,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难以被心理辅导人员发现。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以下两方面的措施有利于促进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影响:
1).以学生为主体的定期心理健康活动。以往的心理健康活动之所以学生处于被动位置而没有得到积极响应,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真正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即使推出有奖参与,同样难以收到实质性的效果。故而在征得当事学生同意的情况下,也将这些问题进行“去身份化”处理以后作为典型案例,开展了多种形式让学生主导的心理健康活动,比如讲座、心理辅导小组、心理剧表演等等,收到的反应非常热烈。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活动时,需要首先通过访谈、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方案,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站在专业角度选择同伴干预的成员。在个案辅导的基础上,按照心理辅导工作人员的要求,挑选一些符合专业标准、同时本身又有兴趣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案例分析和培训。重点关注于参与同伴干预的成员除了本身拥有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在个性上需要有能够倾听、善于体会他人的情感并可以对方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等等品质,尤其是在价值观念上能够接受利他主义的立场,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同伴心理干预。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其他有兴趣的学生配合心理委员一起对需要帮助的同学进行干预,提供给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心理辅导人员与心理学任课教师的常态化合作:
1)定期开展同辈督导,提供辅导员与心理任课教师的交流平台。相对于任课教师一般只在课堂上与学生接触,辅导员可以获得更多的现实案例和实践机会。在与辅导员的交流中,可以提高专业辅导技术的现实可行性,同时也给予任课教师将教学研究中的理念和技巧通过一线辅导人员予以实施的机会。因此,定期召集心理学相关的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同辈督导的机会能大大建立彼此的默契度,也促进学校心理辅导的水平。积极开展与研究对象所在班级辅导员们的合作与讨论,既提升了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水平,更为此累积了宝贵科学研究的素材;
2)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专业知识及能力的培训。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心理专业辅导资源较本科和研究生院校薄弱。许多辅导员有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愿望,但是缺乏足够的专业教育与能力训练,即使有辅导员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出身,亦因为没有在实践中操练专业技术的机会。而这一点,恰好是任课教师可以提供帮助的机会。所以,除了经常性的同辈督导与交流以外,心理任课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专长,定期对辅导员们进行专业能力的培训和指导,以提高其心理健康辅导的专业水平。对于任课教师本身来说,该工作亦是提供了个人科学研究和教学能力提升的良好平台! 三以人本主义理念更新原有辅导方式:
在日常的心理干预中,辅导人员往往仅以单纯“讲道理”式说教为主的认知灌输进行辅导。通过个案辅导的研究过程,也总结出两方面的技术改良成果:
1)辅导人员本身应建立起人本主义的理念。人本主义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现代教育的最大悲哀,就是认为唯有认知教育是最重要的”——作为教育者往往只看重学生有没有接受自己所教的知识、观点,而不注重学生本身的价值。由此,人本主义提出了“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基本理念,也就是辅导者本身建立起“每一个对象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哪怕他眼前有再多问题”的人性化理念。在研究中不难发现,几例对象均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长期以来受到环境的“条件性积极关注”,即不断地被要求按照周围环境的期许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虽然个体理应在环境中有相应的约束和适应要求,但是只有当个体认识到自身独特的存在价值以后才能真正适应环境的需要。所以,当以“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理念来对待辅导对象时,立刻能得到非常积极的回应。尤其对处于在高等教育系列中处于特殊位置的高职学生来说,该理念能够极大地提高其自信、并愿意主动配合辅导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干预;
2)重视专业关系,积极使用人本主义的基本技巧。罗杰斯曾提出“专业关系就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全部”。在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居于一个领导者、权威的位置,这样的姿态并不适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故而在建立起人本主义理念的基础上,需要辅导人员真正放下居高临下的态度、使用正确的技巧,与需要干预的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专业辅导关系。积极使用同理心、真诚及无条件积极关注等技术,代替原有一味地“講道理”式技巧,引导学生真正发生自己的价值、改变原有的心理困境,以达到辅导的目标。
总之,在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中,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结构框架、重视环境辅助的作用,是能够顺利推进辅导过程、提高干预效果的重要前提。有文献表明人本主义所重视的“专业关系”已占据成功心理辅导因素的70%以上,而真正辅导人员本身的权威性等因素只占30%。所以,在我国教育系统的大环境依然以单纯认知灌输与行为矫正为主的背景下,积极推广该思想和技术是高校心理辅导中非常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小融:教育心理学.台北:台湾新文京出版公司,2003.
2. 荆其诚主编: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3. 李小融:学校教育心理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4. 吕建国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5. 贺新宇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海南出版社,2005.
6.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 韩向前:国内外教师心理研究述要.心理科学通讯,1988年1期,1988.
8. 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9. 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 张厚粲《大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姓名:秦昱,性别:男,出生年:1980,籍贯:上海,单位: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职务:教师,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关键字:心理健康 辅导 上海 个案 访谈 改良 人本主义 高职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始终是教育界关心的内容。由于高职院校本身的资源条件有限,现有的心理健康辅导往往流形式。所以,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进行新的改良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本次研究所针对心理健康辅导,是指针对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或者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潜在对象所进行的心理干预。因此,首先经过SCL-90量表对633例样本的集体测试,回收有效问卷622份,按照中国部分地区的大学生常模(N=4141),心理出现异常的人数共55例,占比8.69%。另外,全体样本异常因子分布如下: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具体异常因子分布(N=622)
以上结果经过与常模比较,基本与中国部分地区大学生常模的数据一致,可以说明研究对象在高职学生的群体中具有代表性。根据心理健康测试的结果,选取样本中最主要比例的强迫、焦虑、抑郁三个指标较明显的样本各一例,结合环境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开展了个案辅导为主的研究后,发现目前高职心理健康辅导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环境系统的作用:
传统的心理辅导不太注重环境干预的影响。由于在高职院校的系统中,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归于学生处管理,极少有学生主动求助学校专业心理辅导师,一般所采取的环境影响多是通过一线辅导员进行,即使要其他同学配合也多以指令的方式操作,难以在综合的环境系统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对焦虑和抑郁等极度需要环境支持的心理问题而言,显得非常贫乏。
二、心理辅导人员专业能力的提高:
高职院校按照要求都要对辅导员进行基本的心理辅导与教育能力的培训。但通过实际访谈发现,由于资源的限制,大多数辅导员对于学生遇到实际问题的心理干预能力有限。在这一方面,应用心理学课程的专任教师却能弥补不足。但由于体制原因,两者一直缺乏互相合作、共同促进的空间。
三、心理辅导手段与专业技巧的拓展:
三个对象都是从量表测试中选取典型问题的案例,但个案访谈后发现均存在自卑感的共同点,这与一般对目前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自我中心、狂妄”等刻板印象相反。这当中既有“反向形成”的心理机制,也说明实际上缺乏信心鼓励的现实。而由于教师作为管理者的角色,在平等交流的同理心等方面一直存在不足,多是以说教式的认知干预为主,容易引起对象的心理防御。这亦是目前常常出现与学生难以有良好沟通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同伴干预的影响:
通过研究发现,一些学生尽管受过一定专业训练,在实际操作中却无法真正使用价值中立的伦理态度来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包括在班级中担任專门心理委员的几位访谈对象都有同样的缺乏。在干预中,他们都会直接把自己的价值判断强加于心理援助对象身上,造成沟通仅仅流于浅表,再深入就会遇到阻抗。
对心理辅导的技术、方法进行彻底改革,是一项浩大且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并非本次研究所能承担的范围。因此,通过个案辅导与访谈的研究过程,在原有心理辅导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得出以下可以常态化的改良成果:
一、定期的心理活动和同伴干预训练:
目前高职院校定期的心理健康类活动仅仅是每年一次的“心理健康月”,对于学生的环境干预和参与度来说明显偏低。从学生的角度而言,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难以被心理辅导人员发现。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以下两方面的措施有利于促进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影响:
1).以学生为主体的定期心理健康活动。以往的心理健康活动之所以学生处于被动位置而没有得到积极响应,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真正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即使推出有奖参与,同样难以收到实质性的效果。故而在征得当事学生同意的情况下,也将这些问题进行“去身份化”处理以后作为典型案例,开展了多种形式让学生主导的心理健康活动,比如讲座、心理辅导小组、心理剧表演等等,收到的反应非常热烈。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活动时,需要首先通过访谈、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方案,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站在专业角度选择同伴干预的成员。在个案辅导的基础上,按照心理辅导工作人员的要求,挑选一些符合专业标准、同时本身又有兴趣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案例分析和培训。重点关注于参与同伴干预的成员除了本身拥有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在个性上需要有能够倾听、善于体会他人的情感并可以对方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等等品质,尤其是在价值观念上能够接受利他主义的立场,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同伴心理干预。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其他有兴趣的学生配合心理委员一起对需要帮助的同学进行干预,提供给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心理辅导人员与心理学任课教师的常态化合作:
1)定期开展同辈督导,提供辅导员与心理任课教师的交流平台。相对于任课教师一般只在课堂上与学生接触,辅导员可以获得更多的现实案例和实践机会。在与辅导员的交流中,可以提高专业辅导技术的现实可行性,同时也给予任课教师将教学研究中的理念和技巧通过一线辅导人员予以实施的机会。因此,定期召集心理学相关的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同辈督导的机会能大大建立彼此的默契度,也促进学校心理辅导的水平。积极开展与研究对象所在班级辅导员们的合作与讨论,既提升了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水平,更为此累积了宝贵科学研究的素材;
2)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专业知识及能力的培训。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心理专业辅导资源较本科和研究生院校薄弱。许多辅导员有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愿望,但是缺乏足够的专业教育与能力训练,即使有辅导员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出身,亦因为没有在实践中操练专业技术的机会。而这一点,恰好是任课教师可以提供帮助的机会。所以,除了经常性的同辈督导与交流以外,心理任课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专长,定期对辅导员们进行专业能力的培训和指导,以提高其心理健康辅导的专业水平。对于任课教师本身来说,该工作亦是提供了个人科学研究和教学能力提升的良好平台! 三以人本主义理念更新原有辅导方式:
在日常的心理干预中,辅导人员往往仅以单纯“讲道理”式说教为主的认知灌输进行辅导。通过个案辅导的研究过程,也总结出两方面的技术改良成果:
1)辅导人员本身应建立起人本主义的理念。人本主义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现代教育的最大悲哀,就是认为唯有认知教育是最重要的”——作为教育者往往只看重学生有没有接受自己所教的知识、观点,而不注重学生本身的价值。由此,人本主义提出了“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基本理念,也就是辅导者本身建立起“每一个对象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哪怕他眼前有再多问题”的人性化理念。在研究中不难发现,几例对象均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长期以来受到环境的“条件性积极关注”,即不断地被要求按照周围环境的期许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虽然个体理应在环境中有相应的约束和适应要求,但是只有当个体认识到自身独特的存在价值以后才能真正适应环境的需要。所以,当以“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理念来对待辅导对象时,立刻能得到非常积极的回应。尤其对处于在高等教育系列中处于特殊位置的高职学生来说,该理念能够极大地提高其自信、并愿意主动配合辅导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干预;
2)重视专业关系,积极使用人本主义的基本技巧。罗杰斯曾提出“专业关系就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全部”。在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居于一个领导者、权威的位置,这样的姿态并不适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故而在建立起人本主义理念的基础上,需要辅导人员真正放下居高临下的态度、使用正确的技巧,与需要干预的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专业辅导关系。积极使用同理心、真诚及无条件积极关注等技术,代替原有一味地“講道理”式技巧,引导学生真正发生自己的价值、改变原有的心理困境,以达到辅导的目标。
总之,在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中,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结构框架、重视环境辅助的作用,是能够顺利推进辅导过程、提高干预效果的重要前提。有文献表明人本主义所重视的“专业关系”已占据成功心理辅导因素的70%以上,而真正辅导人员本身的权威性等因素只占30%。所以,在我国教育系统的大环境依然以单纯认知灌输与行为矫正为主的背景下,积极推广该思想和技术是高校心理辅导中非常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小融:教育心理学.台北:台湾新文京出版公司,2003.
2. 荆其诚主编: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3. 李小融:学校教育心理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4. 吕建国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5. 贺新宇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海南出版社,2005.
6.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 韩向前:国内外教师心理研究述要.心理科学通讯,1988年1期,1988.
8. 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9. 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 张厚粲《大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姓名:秦昱,性别:男,出生年:1980,籍贯:上海,单位: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职务:教师,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