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衡量高校学生工作取得成效与否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辅导员整体素质和能力,从而推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有效机制;是促进学生工作创新,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保障。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客观全面与重点突出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导向性与注重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合理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辅导员综合评价分数=政治素质×20%+业务素质×20%+创新能力×30%+科研能力×30%+获奖加分(附加分)。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评价体系 构建
Appraises the system by the university instructor troop the construction
Ning RuigyingChen Daiwei Chen Jie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instructor troop appraises the system to have the vit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it is weighs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work obtains the result or not important method;Is improves the instructor overall quality and ability,thus impels “humanist” the management idea effective mechanism;Is promotes the student to work the innovation,founds the student to work the new ball game important safeguard.The university instructors appraise the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to be supposed to follow objectively comprehensively with the principle which highlights with emphasis unifies;Persists orienting and the attention development disposition union principle;The science reasonably the principle which unifies with the feasibility.The instructor quality synthetic evaluation score = politics quality ×20%+ service quality ×20%+ innovation ability ×30%+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30%+ prize adds the minute (additional minute).
Keywords:University InstructorAppraisal syste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0033-03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任务。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发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作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辅导员队伍在不断壮大,同时面临的工作也呈现出多样化局面。因此,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评价指标的确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成为正确衡量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依据。
1.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评价体系的意义
1.1 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评价体系是衡量高校学生工作取得成效与否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较以往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和前沿思潮的接触和接受都十分快捷和敏锐,这给高校的学生工作带来相应的难度,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也因此呈现出辐射面广、涉及领域宽的局面。如若缺乏一套客观、公证的测评体系,就难以真实评价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业绩。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评价体系,实际是从管理学中的绩效管理理论引申而来的。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基于事实,有组织地、客观地评估组织内每个人的特征、资格、习惯和态度的相对价值,确定其能力、业务状态和工作适应性的过程”,也是指“对雇员与职务有关的业绩、能力、业务态度、性格、业务适应性等诸方面进行评定与记录的过程”。[1]通过构建这样一种评价体系,可以使高校的各个系统更好地了解辅导员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从而督促辅导员队伍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管理最终导致形式主义;只有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的管理才是真正有效的管理。公共管理学家休斯曾指出:“如果中央政府想要维持对政策执行的控制,而同时又对日常责任实施监督,那么绩效指标就成为一个工具。”[2]因此,構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评价体系对于衡量高校学生工作取得成效与否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2 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评价体系是提高辅导员整体素质和能力,从而推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有效机制。
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教师中的一个强大分支,对其管理应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辅导员的人格、个性和创新精神,从而推动学生工作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应转变传统的工作角色,由以往的保姆角色转化为导师角色。高校不应将辅导员是为学生课堂以外的生活保姆,事无巨细地全权负责学生的一切琐碎事务,而应将辅导员队伍定位于学生的思想导师。辅导员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需求水平和层次的基础上,尊重、关心、教育、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其成长成才的需要。如果只是一味地处理学生工作中的一些琐碎事务,只会造成应付工作,敷衍了事的结果,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工作重心。因此,我们制定的评价体系将评价指标定位于衡量辅导员工作能力之上,以此激励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的构建,体现了在管理过程中辅导员的主体地位。在传统工作模式的压制下,辅导员工作呈现出很大的被动性,只是单一地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将主要精力放在处理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上,这样就导致辅导员忽略了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难以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从不同方面为辅导员工作提供契机和动力,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全面发展。
此外,辅导员队伍评价体系涵盖面广,是一套及辅导员个人业务素质和整体学生工作业务能力于一体的衡量体系,一方面衡量辅导员的工作业绩,另一方面通过平行比较,提升辅导员的竞争意识,从比较中找出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提升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1.3 构建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是促进学生工作创新,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保障。
1.3.1 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指引下,学生工作应当跟上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跟上科技进步和网络时代的要求,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难关,敢冒风险,以创新的观念审时度势,以创新的勇气直面现实。评价体系中对辅导员的创新能力给予了充分重视,将创新权重加大,鼓励辅导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提高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走出传统工作的条条框框,勇于探索新的工作模式。
1.3.2 评价体系注重辅导员的科研能力的提升,督促辅导员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理论素养,培养科研能力,力争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发挥创造性思维,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将学生工作整体推上新高度。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非常值得研究的理论体系,其中涵盖丰富的理论内涵。辅导员应在科研中将新的思维模式、工作技巧等新鲜血液注入到实际工作中,并力求在此基础上迈出新的一步,做出自己的特色,建立自己的品牌,以此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2.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构建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而且艰巨的工作,评价体系涵盖面广,涉及领域多,适用范围大,这些特点决定了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1 客观全面与重点突出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的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地包含辅导员工作的各个方面,能够体现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能力素质。其中除常规工作测评外,对于党建工作、共青团工作、科研能力等综合情况都应予以评价。这样一种体系突出了对辅导员多种能力、态度、行为等方面的评价。也就是说,评价体系要尽可能全面、确切地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既要有评价单项素质行为的个别指标和评价某一方面素质的局部性指标,又要有评价对象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的综合性指标。各个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层次清晰,构成系统的有机整体。
辅导员评价体系在注重全面客观性的同时,应注意突出重点。评价体系各项指标设定不同的权重,重点应放在对辅导员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评价上。在大力提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的今天,辅导员专业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深入和扩大,辅导员队伍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也在不断上升。将评价体系中科研能力的权重加大,有助于推动辅导员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创新能力,也是评价体系中的一项重头戏。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是自己学校的留校老师,对于辅导员工作也具有强烈的传承性,很多辅导员都无法摆脱自己上学期间辅导员的工作模式,这样只能形成无限循环的工作思路,缺乏创意与新意。评价体系同时加大创新能力的权重,也是督促辅导员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保障,推动辅导员工作创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2.2 坚持导向性与注重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导向性是指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评价体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内容必须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教育目标相一致,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这种明确的导向性,为高校辅导员的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通过参与评价体系的测评,辅导员可以进一步明确遵循的工作准则,调整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向评价标准靠拢,使工作进一步完善。
发展性是指构建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的目的要从传统评价的“预测”、“控制”、“选拔”逐步转移到“发展”上来,即评价的目标是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全面和谐发展。通过测评,辅导员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信息反馈,促进其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实现全面发展。
2.3 科学合理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面完整,层次分明,充分考虑工作特点和客观条件,准确界定工作的实绩内涵,能够反映辅导员各个方面的情况,使评价体系的设置与对辅导员的客观要求相符合,与其岗位职责的实际内容相一致,做到责权统一。评价体系的量化和取值尽可能科学、合理、要从多角度、多侧面来测评,分层次、分类别确定测评的内容,科学地将相关性较大的测评方向合并归类,尽量舍弃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使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可比性。
此外,评价体系中的各个评价指标要便于分解、监控、考核和评价,做到清晰具体、切合实际、简便易行,以便于操作实行。评价体系既要避免过于笼统,又要注意避免过细过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注重反映工作过程和效果。为了更加体现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我们拟设计计算机应用软件,将各项指标体现于软件计算,以解决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等问题。
3.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指标及其权重
辅导员综合评价分数=政治素质×20%+业务素质×20%+创新能力×30%+科研能力×30%+获奖加分(附加分)
各项指标计算方法为:基础分+奖励分。即基本达到合格要求,可获基础分60分,符合附加条件,可获奖励加分。获奖加分直接计入总分。
3.1 政治素质。
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坚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行动指南。自觉维护安定团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教师职责,遵守教师道德行为规范,为人师表。基本符合上述要求者,可计基础分60分。
奖励加分见附表。
3.2 业务素质。
能够高效率完成日常各项常规工作,完成基层学院设定的岗位职责,做好班级、团支部建设以及学生团建、党建工作。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在完成各项分管工作的同时,协助他人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基本满足上述要求者,可计基础分60分。
奖励加分见附表。
3.3 创新能力。
能够结合学院特色按时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开展有意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各项活动。基本满足上述要求者,可计基础分60分。
奖励加分见附表。
3.4 科研能力。
能够按时完成各项计划和总结的撰写工作。能够对工作中的问题发表独到的见解。积极参与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集体备课活动,独立完成教学方案。基本满足上述要求者,可计基础分60分。
奖励加分见附表。
参考文献
[1] 陈振民.《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73页
[2] 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15页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评价体系 构建
Appraises the system by the university instructor troop the construction
Ning RuigyingChen Daiwei Chen Jie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instructor troop appraises the system to have the vit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it is weighs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work obtains the result or not important method;Is improves the instructor overall quality and ability,thus impels “humanist” the management idea effective mechanism;Is promotes the student to work the innovation,founds the student to work the new ball game important safeguard.The university instructors appraise the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to be supposed to follow objectively comprehensively with the principle which highlights with emphasis unifies;Persists orienting and the attention development disposition union principle;The science reasonably the principle which unifies with the feasibility.The instructor quality synthetic evaluation score = politics quality ×20%+ service quality ×20%+ innovation ability ×30%+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30%+ prize adds the minute (additional minute).
Keywords:University InstructorAppraisal syste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0033-03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任务。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发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作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辅导员队伍在不断壮大,同时面临的工作也呈现出多样化局面。因此,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评价指标的确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成为正确衡量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依据。
1.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评价体系的意义
1.1 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评价体系是衡量高校学生工作取得成效与否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较以往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和前沿思潮的接触和接受都十分快捷和敏锐,这给高校的学生工作带来相应的难度,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也因此呈现出辐射面广、涉及领域宽的局面。如若缺乏一套客观、公证的测评体系,就难以真实评价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业绩。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评价体系,实际是从管理学中的绩效管理理论引申而来的。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基于事实,有组织地、客观地评估组织内每个人的特征、资格、习惯和态度的相对价值,确定其能力、业务状态和工作适应性的过程”,也是指“对雇员与职务有关的业绩、能力、业务态度、性格、业务适应性等诸方面进行评定与记录的过程”。[1]通过构建这样一种评价体系,可以使高校的各个系统更好地了解辅导员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从而督促辅导员队伍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管理最终导致形式主义;只有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的管理才是真正有效的管理。公共管理学家休斯曾指出:“如果中央政府想要维持对政策执行的控制,而同时又对日常责任实施监督,那么绩效指标就成为一个工具。”[2]因此,構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评价体系对于衡量高校学生工作取得成效与否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2 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评价体系是提高辅导员整体素质和能力,从而推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有效机制。
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教师中的一个强大分支,对其管理应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辅导员的人格、个性和创新精神,从而推动学生工作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应转变传统的工作角色,由以往的保姆角色转化为导师角色。高校不应将辅导员是为学生课堂以外的生活保姆,事无巨细地全权负责学生的一切琐碎事务,而应将辅导员队伍定位于学生的思想导师。辅导员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需求水平和层次的基础上,尊重、关心、教育、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其成长成才的需要。如果只是一味地处理学生工作中的一些琐碎事务,只会造成应付工作,敷衍了事的结果,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工作重心。因此,我们制定的评价体系将评价指标定位于衡量辅导员工作能力之上,以此激励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的构建,体现了在管理过程中辅导员的主体地位。在传统工作模式的压制下,辅导员工作呈现出很大的被动性,只是单一地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将主要精力放在处理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上,这样就导致辅导员忽略了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难以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从不同方面为辅导员工作提供契机和动力,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全面发展。
此外,辅导员队伍评价体系涵盖面广,是一套及辅导员个人业务素质和整体学生工作业务能力于一体的衡量体系,一方面衡量辅导员的工作业绩,另一方面通过平行比较,提升辅导员的竞争意识,从比较中找出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提升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1.3 构建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是促进学生工作创新,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保障。
1.3.1 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指引下,学生工作应当跟上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跟上科技进步和网络时代的要求,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难关,敢冒风险,以创新的观念审时度势,以创新的勇气直面现实。评价体系中对辅导员的创新能力给予了充分重视,将创新权重加大,鼓励辅导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提高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走出传统工作的条条框框,勇于探索新的工作模式。
1.3.2 评价体系注重辅导员的科研能力的提升,督促辅导员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理论素养,培养科研能力,力争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发挥创造性思维,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将学生工作整体推上新高度。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非常值得研究的理论体系,其中涵盖丰富的理论内涵。辅导员应在科研中将新的思维模式、工作技巧等新鲜血液注入到实际工作中,并力求在此基础上迈出新的一步,做出自己的特色,建立自己的品牌,以此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2.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构建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而且艰巨的工作,评价体系涵盖面广,涉及领域多,适用范围大,这些特点决定了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1 客观全面与重点突出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的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地包含辅导员工作的各个方面,能够体现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能力素质。其中除常规工作测评外,对于党建工作、共青团工作、科研能力等综合情况都应予以评价。这样一种体系突出了对辅导员多种能力、态度、行为等方面的评价。也就是说,评价体系要尽可能全面、确切地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既要有评价单项素质行为的个别指标和评价某一方面素质的局部性指标,又要有评价对象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的综合性指标。各个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层次清晰,构成系统的有机整体。
辅导员评价体系在注重全面客观性的同时,应注意突出重点。评价体系各项指标设定不同的权重,重点应放在对辅导员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评价上。在大力提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的今天,辅导员专业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深入和扩大,辅导员队伍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也在不断上升。将评价体系中科研能力的权重加大,有助于推动辅导员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创新能力,也是评价体系中的一项重头戏。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是自己学校的留校老师,对于辅导员工作也具有强烈的传承性,很多辅导员都无法摆脱自己上学期间辅导员的工作模式,这样只能形成无限循环的工作思路,缺乏创意与新意。评价体系同时加大创新能力的权重,也是督促辅导员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保障,推动辅导员工作创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2.2 坚持导向性与注重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导向性是指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评价体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内容必须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教育目标相一致,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这种明确的导向性,为高校辅导员的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通过参与评价体系的测评,辅导员可以进一步明确遵循的工作准则,调整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向评价标准靠拢,使工作进一步完善。
发展性是指构建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的目的要从传统评价的“预测”、“控制”、“选拔”逐步转移到“发展”上来,即评价的目标是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全面和谐发展。通过测评,辅导员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信息反馈,促进其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实现全面发展。
2.3 科学合理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面完整,层次分明,充分考虑工作特点和客观条件,准确界定工作的实绩内涵,能够反映辅导员各个方面的情况,使评价体系的设置与对辅导员的客观要求相符合,与其岗位职责的实际内容相一致,做到责权统一。评价体系的量化和取值尽可能科学、合理、要从多角度、多侧面来测评,分层次、分类别确定测评的内容,科学地将相关性较大的测评方向合并归类,尽量舍弃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使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可比性。
此外,评价体系中的各个评价指标要便于分解、监控、考核和评价,做到清晰具体、切合实际、简便易行,以便于操作实行。评价体系既要避免过于笼统,又要注意避免过细过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注重反映工作过程和效果。为了更加体现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我们拟设计计算机应用软件,将各项指标体现于软件计算,以解决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等问题。
3.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指标及其权重
辅导员综合评价分数=政治素质×20%+业务素质×20%+创新能力×30%+科研能力×30%+获奖加分(附加分)
各项指标计算方法为:基础分+奖励分。即基本达到合格要求,可获基础分60分,符合附加条件,可获奖励加分。获奖加分直接计入总分。
3.1 政治素质。
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坚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行动指南。自觉维护安定团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教师职责,遵守教师道德行为规范,为人师表。基本符合上述要求者,可计基础分60分。
奖励加分见附表。
3.2 业务素质。
能够高效率完成日常各项常规工作,完成基层学院设定的岗位职责,做好班级、团支部建设以及学生团建、党建工作。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在完成各项分管工作的同时,协助他人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基本满足上述要求者,可计基础分60分。
奖励加分见附表。
3.3 创新能力。
能够结合学院特色按时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开展有意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各项活动。基本满足上述要求者,可计基础分60分。
奖励加分见附表。
3.4 科研能力。
能够按时完成各项计划和总结的撰写工作。能够对工作中的问题发表独到的见解。积极参与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集体备课活动,独立完成教学方案。基本满足上述要求者,可计基础分60分。
奖励加分见附表。
参考文献
[1] 陈振民.《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73页
[2] 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