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生自读作品,提出疑问
师:下面开始自读作品,把看不懂的字词句画出来。(学生阅读,标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在PPT上展示作品。三分钟后师生开始交流)
师:下面我们开始交流,哪些字词句比较难懂,请提出来。
生:“未尝征于声色”中的“征”;“诡告”的“诡”;“骂之亦可警将来 ”中的“警”。
生:“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整个句子。
生:“因实告邻翁”中的“因”字。
生:“鸭乃某甲所盗”这一句。
生:“某益窘”。
生:“其病良已”。
生:“卒不骂”中“卒”的意思。
生:我想问的是“彼深畏骂焉”中的“彼”和“畏”分别是什么意思。
(师逐一用红笔标注)
二、学生讲故事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看原文,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邻近的同学可相互讨论。(同桌之间讨论问题)
师:讲故事,首先要弄清楚这个故事中有几个人?
生(齐):三个——某、邻翁、梦中人。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不懂的地方可以跳过,也可以猜一猜。不过,不准看原文,因为我们是讲故事。好,谁来讲?(生讲故事,基本上能讲清楚故事情节)
师:刚刚这个同学把故事讲完了,讲得比较清楚。前面有些问题可能已经解决了,有些还没解决。(生看大屏幕,注意标注红色的字词句)
三、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问题是哪位同学提出来的,这个提问的同学就有优先回答的权利,其他同学修正或补充。
师:先看 “未尝征于声色”,我们先解决“征”好不好?能猜猜这个词的意思吗?
生(猜测):“表现”。
师:判断一个词在句中是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应该怎么检验?
生:代入句子中去。
师:还有什么办法?
生:查字典。
(PPT展示字典中“征”的六个义项:1.召,征召;2.索取,求取;3.征税;4.证明;5.应验,预兆;6.表露。)
生(齐):“表露”。
师:这个句子是谁问的?(有学生举手示意)好,你来说说。
生:这句话说的是“邻居家老人素来宽宏大量,从来没有表露在脸色上”。
师:同学们看,哪个字很重要?
生:“素”。
师:什么意思?
生:“向来”。
师:还有哪位同学有疑问?
生:“雅量”。
师:“雅量”是什么意思?
生:“寬宏大量”。
师:还有哪个词?
生:“生平”。
师:“生平”是什么意思?
生:“一生”。
师:就是平生、平时。
师:“诡告”是谁提的?关键是哪个字?
生: “诡”字。
师:猜得到吗?(生摇头)猜不到?好,我们看,这个鸭子是谁偷的?
生:某。
师:他跟失主说是谁偷的?
生:别人偷的。
师:他自己偷的,他跟失主讲是别人偷的。这个“诡”怎么讲比较好?
生:“欺骗”?
师:“欺骗”。就是说,他骗这个老翁鸭子是别人偷的。这样翻译行不行?
生:行。(语气不够坚定)
师:要是还不放心,怎么办?
生:查字典。
(PPT展示“诡”的四个义项:1.责成、要求;2.欺诈;3.异、怪;4.违背。)
生:“欺诈”。
师:我们猜猜,就能猜到了。
师:下面“彼深畏骂焉”的“彼”和“畏”,是什么意思?
生:“彼”是“他”,“畏”是“害怕”。
师:文中这个“深”是什么意思?
生:很怕被别人骂,“深”是“很”的意思。
师:“骂之亦可警将来”是什么意思?
生:骂他也可以警告他将来不要再偷。
师:警告谁?
生:某甲。
师:只是警告某甲吗?
生:还有其他人。
师:就是说,还有警告其他人的作用。骂了他,其他人知道了,也不敢偷了。下面我们看这个“卒”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这个“卒”是代词,代指老翁。
师:代指“老翁”,“卒不骂”也就是“老翁不骂”,好像也讲得通。
生:“卒”是指“如果”吧?
师:“如果不骂”?我们先把这个“卒”放在旁边,往后看“某益窘”。“益”是“更加”的意思。“窘”刚刚同学讲故事时说了——“难堪”。“他不骂,他就更加难堪了。”这个“卒”解释成“如果”,好像不对,“如果”就表明不是事实,是假设。
生:“因为”?
师:译成“因为不骂”?不成。
生:“所以”?
师:“所以不骂”,有点道理,但是“卒”没有“所以”的意思。让你们再猜一次,怎么样?(生猜“于是”“就”)
师:其实这里是“最终”的意思,完整的句意是指“最终不骂”。“因实告邻翁”如何理解?
生:将事实告诉了老人。
师:因为邻翁最终不骂他,某就更加难堪了,然后他说实话了。这个“因”怎样讲?
生:“于是”。
师:“于是”可以是吧?
(生纷纷赞同)
师:现在只剩最后一个了,“其病良已”。你们觉得这四个字中,哪个比较难一点? 生:“良”。
师:我们来看,“已”就是“结束”“止”。病“结束”了,“止”了,就是病好了。他骂了之后,病就好了。联系前面看,前文写有个人在梦中告诉他,你要有人骂,病就好了。然后这个人骂了,盗贼的病好了。这个“良”大概是什么意思?
我们举个例子,你考试总考不好,有个人告诉你,回家认真背书,就能考好了。你回家认认真真地背了,然后就考好了。
生:“果然”。
师:非常好,是“果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自己解决了。老师提一个,“茸生鸭毛”这个句子怎么讲?
生:“全身长满了鸭毛”。
师:那这个“茸”是指“全身”吗?
生:可能是“茸毛”。
师:整个句子怎么讲?
生:生满了茸茸的鸭毛。
师:非常好。全身生满了茸茸的鸭毛。
四、补几句议论
师:蒲松龄在小说的结尾处,常会有几句议论,如《狼》的结尾有“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请你在讲义上,给故事的结尾写几句话,对这个故事发表自己的议论。
(生在纸上写,师巡视,三分钟后交流)
师:我发现一位同学用文言文写了几句议论的话,首先请这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听,然后你再给大家解释一遍,好吗?
生:人不能盗之,盗之需改也,需让盗之者知也,盗人亦告之,止增笑耳。
师:请你解释一下。
生:我讲的意思是,人不能偷别人的东西,偷了的话要改,还得让被偷的人知道。偷东西,又要告诉别人是自己偷的,这不是笑话吗?
师:总的来说,就是人不能偷别人的东西,偷了的话就要改正。还有哪位同学写好了?
生:这个人做了坏事,得到了报应,才知道向别人承认错误。
师:你主要想表達什么?
生:人犯了错误,要主动地去承认错误,不能等得到报应再去承认错误。
师:主动承认错误。还有哪位同学想说?
生:与其得到报应,还不如一开始就不做坏事。
师:一开始就不做坏事。好,还有同学要讲吗?如果没有我们看看蒲松龄怎么讲的。(屏显)
“甚矣,攘者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
甚矣,骂者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者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慈者也。
师:看得懂吗?哪个字你们不懂?
生:“攘者可惧也”的“攘”。
师:大家大胆地猜猜看呢?
生:“偷”。
师:大家猜到了,很好。从这个议论看,蒲松龄主张骂盗贼吗?
生:不主张。他可能想表达的是要让那些偷东西的人得到报应。
师:你的意思就是要惩罚偷东西的人,让他一直都不好。还有吗?
生:我觉得他应该是主张骂的。他说:“彼邻翁者,是以骂行慈者也。”他是视骂盗贼为做慈善,就是做好事。骂就能让这个人的病好起来,也可以给他一个教训,而且他也说:“一骂而盗罪减!”骂人盗贼就少了。
师:盗贼就少了?还是什么?
生:偷盗的这个罪行就小了。
师:你的意思是主张骂,“骂行善”。
生:我也觉得是主张骂,骂了既可以让盗贼改过来,也体现邻翁以慈悲为怀。
师:也就是说,在什么条件下可以骂?
生:在行善的时候。帮助他减轻罪行,让他长记性的时候,就可以骂。
师:骂的条件是什么?是行善,是帮助人,就可以,是吧?
生:骂人要有方法。
师:如果骂人能帮人减少病痛,又能帮他改过,是可以骂的。就是说,骂人也要看效果。好,今天大家表现很好。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感谢南京市江宁高新区中学蒋开慧老师的整理。)
(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
师:下面开始自读作品,把看不懂的字词句画出来。(学生阅读,标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在PPT上展示作品。三分钟后师生开始交流)
师:下面我们开始交流,哪些字词句比较难懂,请提出来。
生:“未尝征于声色”中的“征”;“诡告”的“诡”;“骂之亦可警将来 ”中的“警”。
生:“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整个句子。
生:“因实告邻翁”中的“因”字。
生:“鸭乃某甲所盗”这一句。
生:“某益窘”。
生:“其病良已”。
生:“卒不骂”中“卒”的意思。
生:我想问的是“彼深畏骂焉”中的“彼”和“畏”分别是什么意思。
(师逐一用红笔标注)
二、学生讲故事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看原文,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邻近的同学可相互讨论。(同桌之间讨论问题)
师:讲故事,首先要弄清楚这个故事中有几个人?
生(齐):三个——某、邻翁、梦中人。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不懂的地方可以跳过,也可以猜一猜。不过,不准看原文,因为我们是讲故事。好,谁来讲?(生讲故事,基本上能讲清楚故事情节)
师:刚刚这个同学把故事讲完了,讲得比较清楚。前面有些问题可能已经解决了,有些还没解决。(生看大屏幕,注意标注红色的字词句)
三、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问题是哪位同学提出来的,这个提问的同学就有优先回答的权利,其他同学修正或补充。
师:先看 “未尝征于声色”,我们先解决“征”好不好?能猜猜这个词的意思吗?
生(猜测):“表现”。
师:判断一个词在句中是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应该怎么检验?
生:代入句子中去。
师:还有什么办法?
生:查字典。
(PPT展示字典中“征”的六个义项:1.召,征召;2.索取,求取;3.征税;4.证明;5.应验,预兆;6.表露。)
生(齐):“表露”。
师:这个句子是谁问的?(有学生举手示意)好,你来说说。
生:这句话说的是“邻居家老人素来宽宏大量,从来没有表露在脸色上”。
师:同学们看,哪个字很重要?
生:“素”。
师:什么意思?
生:“向来”。
师:还有哪位同学有疑问?
生:“雅量”。
师:“雅量”是什么意思?
生:“寬宏大量”。
师:还有哪个词?
生:“生平”。
师:“生平”是什么意思?
生:“一生”。
师:就是平生、平时。
师:“诡告”是谁提的?关键是哪个字?
生: “诡”字。
师:猜得到吗?(生摇头)猜不到?好,我们看,这个鸭子是谁偷的?
生:某。
师:他跟失主说是谁偷的?
生:别人偷的。
师:他自己偷的,他跟失主讲是别人偷的。这个“诡”怎么讲比较好?
生:“欺骗”?
师:“欺骗”。就是说,他骗这个老翁鸭子是别人偷的。这样翻译行不行?
生:行。(语气不够坚定)
师:要是还不放心,怎么办?
生:查字典。
(PPT展示“诡”的四个义项:1.责成、要求;2.欺诈;3.异、怪;4.违背。)
生:“欺诈”。
师:我们猜猜,就能猜到了。
师:下面“彼深畏骂焉”的“彼”和“畏”,是什么意思?
生:“彼”是“他”,“畏”是“害怕”。
师:文中这个“深”是什么意思?
生:很怕被别人骂,“深”是“很”的意思。
师:“骂之亦可警将来”是什么意思?
生:骂他也可以警告他将来不要再偷。
师:警告谁?
生:某甲。
师:只是警告某甲吗?
生:还有其他人。
师:就是说,还有警告其他人的作用。骂了他,其他人知道了,也不敢偷了。下面我们看这个“卒”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这个“卒”是代词,代指老翁。
师:代指“老翁”,“卒不骂”也就是“老翁不骂”,好像也讲得通。
生:“卒”是指“如果”吧?
师:“如果不骂”?我们先把这个“卒”放在旁边,往后看“某益窘”。“益”是“更加”的意思。“窘”刚刚同学讲故事时说了——“难堪”。“他不骂,他就更加难堪了。”这个“卒”解释成“如果”,好像不对,“如果”就表明不是事实,是假设。
生:“因为”?
师:译成“因为不骂”?不成。
生:“所以”?
师:“所以不骂”,有点道理,但是“卒”没有“所以”的意思。让你们再猜一次,怎么样?(生猜“于是”“就”)
师:其实这里是“最终”的意思,完整的句意是指“最终不骂”。“因实告邻翁”如何理解?
生:将事实告诉了老人。
师:因为邻翁最终不骂他,某就更加难堪了,然后他说实话了。这个“因”怎样讲?
生:“于是”。
师:“于是”可以是吧?
(生纷纷赞同)
师:现在只剩最后一个了,“其病良已”。你们觉得这四个字中,哪个比较难一点? 生:“良”。
师:我们来看,“已”就是“结束”“止”。病“结束”了,“止”了,就是病好了。他骂了之后,病就好了。联系前面看,前文写有个人在梦中告诉他,你要有人骂,病就好了。然后这个人骂了,盗贼的病好了。这个“良”大概是什么意思?
我们举个例子,你考试总考不好,有个人告诉你,回家认真背书,就能考好了。你回家认认真真地背了,然后就考好了。
生:“果然”。
师:非常好,是“果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自己解决了。老师提一个,“茸生鸭毛”这个句子怎么讲?
生:“全身长满了鸭毛”。
师:那这个“茸”是指“全身”吗?
生:可能是“茸毛”。
师:整个句子怎么讲?
生:生满了茸茸的鸭毛。
师:非常好。全身生满了茸茸的鸭毛。
四、补几句议论
师:蒲松龄在小说的结尾处,常会有几句议论,如《狼》的结尾有“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请你在讲义上,给故事的结尾写几句话,对这个故事发表自己的议论。
(生在纸上写,师巡视,三分钟后交流)
师:我发现一位同学用文言文写了几句议论的话,首先请这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听,然后你再给大家解释一遍,好吗?
生:人不能盗之,盗之需改也,需让盗之者知也,盗人亦告之,止增笑耳。
师:请你解释一下。
生:我讲的意思是,人不能偷别人的东西,偷了的话要改,还得让被偷的人知道。偷东西,又要告诉别人是自己偷的,这不是笑话吗?
师:总的来说,就是人不能偷别人的东西,偷了的话就要改正。还有哪位同学写好了?
生:这个人做了坏事,得到了报应,才知道向别人承认错误。
师:你主要想表達什么?
生:人犯了错误,要主动地去承认错误,不能等得到报应再去承认错误。
师:主动承认错误。还有哪位同学想说?
生:与其得到报应,还不如一开始就不做坏事。
师:一开始就不做坏事。好,还有同学要讲吗?如果没有我们看看蒲松龄怎么讲的。(屏显)
“甚矣,攘者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
甚矣,骂者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者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慈者也。
师:看得懂吗?哪个字你们不懂?
生:“攘者可惧也”的“攘”。
师:大家大胆地猜猜看呢?
生:“偷”。
师:大家猜到了,很好。从这个议论看,蒲松龄主张骂盗贼吗?
生:不主张。他可能想表达的是要让那些偷东西的人得到报应。
师:你的意思就是要惩罚偷东西的人,让他一直都不好。还有吗?
生:我觉得他应该是主张骂的。他说:“彼邻翁者,是以骂行慈者也。”他是视骂盗贼为做慈善,就是做好事。骂就能让这个人的病好起来,也可以给他一个教训,而且他也说:“一骂而盗罪减!”骂人盗贼就少了。
师:盗贼就少了?还是什么?
生:偷盗的这个罪行就小了。
师:你的意思是主张骂,“骂行善”。
生:我也觉得是主张骂,骂了既可以让盗贼改过来,也体现邻翁以慈悲为怀。
师:也就是说,在什么条件下可以骂?
生:在行善的时候。帮助他减轻罪行,让他长记性的时候,就可以骂。
师:骂的条件是什么?是行善,是帮助人,就可以,是吧?
生:骂人要有方法。
师:如果骂人能帮人减少病痛,又能帮他改过,是可以骂的。就是说,骂人也要看效果。好,今天大家表现很好。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感谢南京市江宁高新区中学蒋开慧老师的整理。)
(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