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花叶病(SMV)症状与大豆品种,病毒毒株及环境条件关系的研究

来源 :大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453334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采用分期播种,不同发育期接种的方法,对29个大豆品种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MV)4个毒株,以观察大豆花叶病毒致病后的症状类型、研究影响症状产生的有关因素。为大豆花叶病的症状识别、品种及杂交后代的抗性鉴定以及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结果表明:大豆花叶病的症状主要有10种:轻花叶、花叶、黄斑花叶、曲叶、卷叶、疤叶、畸型叶、皱缩、矮化和顶枯。 品种、毒株和环境条件均影响着大豆花叶病的症状类型和病情指数。方差分析表明:它们不仅单独起作用,还存在着环境与毒株、环境与品种和品种与毒株的交互作用,
其他文献
试验采用~(60)Coγ—射线以9.3,13.95,18.6千拉德3种剂量分别处理半野生大豆“药泉山”和“龙79-6613”,在M_2代测定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结果表明,M_2代群体蛋白质平均含量
大豆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随生育期进程而变化。大体上从幼苗期到结荚期较低,而初生叶及鼓粒期、黄叶期叶片较高。光合速率随生育期进程呈单峰曲线变化,以鼓粒期最高。生殖
目前国内外从大豆种质资源中筛选出的抗源几乎全是小黑豆类型。小黑豆抗源的黑种皮、小粒、晚熟等性状与栽培大豆相差甚远,直接用小黑豆抗源选育出黄色种皮,农艺性状优良的抗
本文应用数量统计的方法,分析野生大豆16份,半野生大豆5份和栽培大豆2份的核型。结果表明、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染色体数目为2n=40,核型为2n=24m+14sm+2st(SAT)。
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点源引起的大豆花叶病一次传播的病株分布。按一次传播距离的大小将新生病株分组,并在每一组内进行重叠侵染转换,从而得到侵染次数或由毒源而来的浸染性
对两个大豆品种光合作用日变化的多次测定,结果表明:两个大豆品种的光合速率(A)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气孔阻力(R_s)的日变化与A相反,但中午时的细胞间隙CO_2浓度(Ci)只有轻微
以三种不同结荚习性的6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分析其不同结荚部位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结果表明:三种结荚习性的大豆品种,其籽粒蛋白质含量均为上部最高、中部次之、下部最低;而
本文选用大豆属Skja亚属的栽培大豆(Glycine max)和野生大豆(G.Soja)以及中间型(G. gracilis)为材料,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子叶细胞伸展发育时期的超微结构特征,发现了蛋
<正> 叶面积是作物生产力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指标。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称重法、系数法、求积仅测定法和自动叶面积仪。但在没有测定仪,尤其当需要在田间进行非破坏植株的叶面积测
<正>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大豆是否具有养地作用问题产生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一年生豆科作物能给土壤增加氮素;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豆科作物自大气中间化的氮素主要集中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