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课程重要载体之一的乡土政治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越来越引起政治学科同行们的关注。在江苏省十五规划课题《充分挖掘地方资源,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乡土课程资源。我们通过盘点乡土资源,构建课程资源体系;盘活资源,丰富教材;盘究资源,实施探究;盘弄资源,搞活教学。将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资源运用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让教学“活”起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机和魅力。
关键词:乡土化资源;政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2-006-02
我市地处苏南,东连镇江,西接南京,是南京的东南门户,境内不仅有美丽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森林景观、悠久的革命史观、佛道教文化,还有丰富的民间风俗,灿烂的建设成果,感人的英雄事迹……等丰富的乡土资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课程重要载体之一的乡土政治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越来越引起政治学科同行们的关注。
在江苏省十五规划课题《充分挖掘地方资源,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校课题组成员欣喜地发现,一系列课外延伸拓展的内容,挖掘出了地方课程资源的优势: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一份乡土教材、丰富了校本课程,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积累了大量的乡土课程资源。如何将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资源运用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让教学“活”起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机和魅力,成为参与课题研究的政治教师进行再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盘点乡土化资源,构建资源体系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地方课程资源材料,这些资源源于生活,富有浓郁的乡情特色,有许多可以为我们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服务。我们在认真学习中学政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我们将搜集的乡土资源与课标要求、与教材一一对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整合,架构起了可利用的高中政治乡土课程资源体系。
一是将各种资源按经济类、文化类、政治类进行总编,如将富有特色的农业示范园、农业种植园、茶林果树经济形式、各具特色的农庄经济以及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中的典型案例全归到经济类中;将茅山旅游文化节、花灯艺术、民俗民风、民间传说纳入到文化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举、两会等纳入到政治类。二是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单元标题列为课程资源小类。如经济生活我们列出了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四个小类,并根据各种资源的具体情况,再分别归类到各个小类之中,方便使用。三是建立不断更新机制,将新近发生的各类有用的课程资源不断添加进来,使资源库也常用常新。
二、盘活乡土化资源,丰富教材
教材中引用的许多典型事例,有的远离生活,离学生很远,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可亲、可近,学生耳熟能详的乡土课程资源充实进教材,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如我们把我市全国十大三农人物、荣登中国好人榜的赵亚夫的先进事迹印发给学生作为“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奉献”教学补充材料,教学过程中通过同学讲赵亚夫的故事、观看赵亚夫的先进事迹报告,让学生从熟悉的材料、熟悉的先进人物身上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如《经济生活》“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这一课,教材中引用牛蒡(中药材)价格变动对生产影响的例子。我们这里根本就没有“牛蒡”,学生对此非常陌生,没有切身的感受,就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难度。我们就从整合的课程资源中撷取了近两年西瓜种植户遭遇的事例作为补充,让学生感受西瓜价格在前年上涨的吸引下,种植户一哄而上,导致去年价格下跌,瓜农“受伤”。学生中有一些就是西瓜种植户家庭,他们有发言权,他们也有话可说。如此“画蛇添足”,实为教材“锦上添花”。巧用这些乡土政治课程资源不仅能丰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实现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也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乡土政治课程资源和课堂教材的有机整合,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力,对实现政治学科德育教育的功能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三、盘究乡土化资源,实施探究学习
从近几年来的江苏高考政治试题来看,在选材上注意开发和挖掘本省的考试资源,紧密结合本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和成绩,创设情境设计问题。2010年试题第34题以“江苏省GDP和财政收入情况、财政支出情况”为背景,要求学生分析“江苏省政府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促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性”;2009年试题中第34题,以“2008年江苏省出口额增长情况和GDP实现情况图表以及省政府采取的促进增长的调控措施”为背景,要求学生分析“实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等。将乡土课程资源应用于高考试题,充分体现了江苏特色,引导学生关心江苏、热爱江苏,调动学生关心本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也使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地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落实。新课程最具生命力的理念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合作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乡土案例因其鲜活、熟悉、真实、综合的特点,恰好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首选载体。挖掘乡土资源中有研究价值和适宜学生研究的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学科原理去透视和研究发生在身边的感性政治、经济、文化问题,增强探究、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讲“银行的业务和作用”这一框时,我要求学生对句容市的银行进行相关的调查。有的学生通过互联网和实地调查等途径搜索了大量的句容市商业银行等银行的发展概况和基本业务,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分析了句容市各大银行对本地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从中加深了对银行业务和作用的认识。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和创新的精神,因为它本身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而且通过这种有意义的调查研究,加深了他们对家乡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政治课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既可弥补教材中一些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不足,又可以让学生对家乡文化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
四、盘弄乡土化资源,增强政治课堂“活”力
乡土化课程资源存在硬盘中,只是一则“死”的材料。只有将它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才能赋予生命的活力。教学中将鲜活的乡土化课程资源与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可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的张力。备课时、教学中可对收集起来的乡土材料进行有目的地选取,根据教学需要用以设置情景、引导探究、化解重难点、设计试题。也可以使用学生可知可感的乡土化案例或教具,如乡土人物、乡土数据、乡土故事、乡土民俗、乡土实物等作为教辅工具,这样,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经验素材,唤醒乡土感情,催生价值认同,实现知信行的统一,也有利于实现师生、生生的良性互动。
在讲《文化生活》中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这一难点时,我播放了我市举办的茅山旅游文化节开幕式盛况录像引入新课,学生在聆听市领导的开幕辞及看到许多企业老总相聚茅山品味文化大餐,不仅激发了进行“求学”的渴望,而且“顿悟”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内涵。通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乡土材料导入新课,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再如在讲授“如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时,我就给学生介绍我市后白良种场彩叶苗木基地、下蜀茶场有机茶生产基地项目、万山红遍绿化苗木基地项目和经营情况,并播放了胡总书记视察丁庄葡萄园的视频,让学生在“有声有色”中畅游知识的海洋和家乡发展的憧憬之中。恰当地运用乡土材料,化解教学重点、难点,能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深入认识事物,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的作用。在讲授《文化生活》“弘扬民族精神”这一课后,结合乡土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学习《企业和劳动者》这一课前,利用星期天的机会,我要求学生深入周边的企业,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的经营管理。很多学生都能自发组成调查小组,到附近的建华管桩有限公司、台泥水泥有限公司、宁武化工有限公司了解情况,学生在亲自调查的过程中,对企业(公司)的运作以及经营有了切身的体会。
从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出发,充分利用身边的乡土教学资源,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可以有效地避免政治课学习的枯燥感,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融合乡土资源,是基于其举手可触、举目可及的优势,从而为政治知识、原理学习提供易感知的案例、为研究性学习开辟可依托的载体。
“月是故乡明”。政治课堂教学中较好地利用乡土政治课程资源,可加强学科知识的实践性,丰富政治教学内涵,更可以扩展政治教学的外延,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其热爱乡土的情怀,最终达到传承社会方明,凸显乡土文化特征,真正实现政治科学的教育价值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乡土化资源;政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2-006-02
我市地处苏南,东连镇江,西接南京,是南京的东南门户,境内不仅有美丽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森林景观、悠久的革命史观、佛道教文化,还有丰富的民间风俗,灿烂的建设成果,感人的英雄事迹……等丰富的乡土资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课程重要载体之一的乡土政治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越来越引起政治学科同行们的关注。
在江苏省十五规划课题《充分挖掘地方资源,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校课题组成员欣喜地发现,一系列课外延伸拓展的内容,挖掘出了地方课程资源的优势: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一份乡土教材、丰富了校本课程,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积累了大量的乡土课程资源。如何将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资源运用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让教学“活”起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机和魅力,成为参与课题研究的政治教师进行再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盘点乡土化资源,构建资源体系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地方课程资源材料,这些资源源于生活,富有浓郁的乡情特色,有许多可以为我们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服务。我们在认真学习中学政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我们将搜集的乡土资源与课标要求、与教材一一对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整合,架构起了可利用的高中政治乡土课程资源体系。
一是将各种资源按经济类、文化类、政治类进行总编,如将富有特色的农业示范园、农业种植园、茶林果树经济形式、各具特色的农庄经济以及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中的典型案例全归到经济类中;将茅山旅游文化节、花灯艺术、民俗民风、民间传说纳入到文化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举、两会等纳入到政治类。二是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单元标题列为课程资源小类。如经济生活我们列出了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四个小类,并根据各种资源的具体情况,再分别归类到各个小类之中,方便使用。三是建立不断更新机制,将新近发生的各类有用的课程资源不断添加进来,使资源库也常用常新。
二、盘活乡土化资源,丰富教材
教材中引用的许多典型事例,有的远离生活,离学生很远,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可亲、可近,学生耳熟能详的乡土课程资源充实进教材,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如我们把我市全国十大三农人物、荣登中国好人榜的赵亚夫的先进事迹印发给学生作为“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奉献”教学补充材料,教学过程中通过同学讲赵亚夫的故事、观看赵亚夫的先进事迹报告,让学生从熟悉的材料、熟悉的先进人物身上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如《经济生活》“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这一课,教材中引用牛蒡(中药材)价格变动对生产影响的例子。我们这里根本就没有“牛蒡”,学生对此非常陌生,没有切身的感受,就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难度。我们就从整合的课程资源中撷取了近两年西瓜种植户遭遇的事例作为补充,让学生感受西瓜价格在前年上涨的吸引下,种植户一哄而上,导致去年价格下跌,瓜农“受伤”。学生中有一些就是西瓜种植户家庭,他们有发言权,他们也有话可说。如此“画蛇添足”,实为教材“锦上添花”。巧用这些乡土政治课程资源不仅能丰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实现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也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乡土政治课程资源和课堂教材的有机整合,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力,对实现政治学科德育教育的功能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三、盘究乡土化资源,实施探究学习
从近几年来的江苏高考政治试题来看,在选材上注意开发和挖掘本省的考试资源,紧密结合本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和成绩,创设情境设计问题。2010年试题第34题以“江苏省GDP和财政收入情况、财政支出情况”为背景,要求学生分析“江苏省政府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促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性”;2009年试题中第34题,以“2008年江苏省出口额增长情况和GDP实现情况图表以及省政府采取的促进增长的调控措施”为背景,要求学生分析“实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等。将乡土课程资源应用于高考试题,充分体现了江苏特色,引导学生关心江苏、热爱江苏,调动学生关心本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也使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地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落实。新课程最具生命力的理念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合作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乡土案例因其鲜活、熟悉、真实、综合的特点,恰好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首选载体。挖掘乡土资源中有研究价值和适宜学生研究的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学科原理去透视和研究发生在身边的感性政治、经济、文化问题,增强探究、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讲“银行的业务和作用”这一框时,我要求学生对句容市的银行进行相关的调查。有的学生通过互联网和实地调查等途径搜索了大量的句容市商业银行等银行的发展概况和基本业务,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分析了句容市各大银行对本地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从中加深了对银行业务和作用的认识。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和创新的精神,因为它本身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而且通过这种有意义的调查研究,加深了他们对家乡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政治课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既可弥补教材中一些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不足,又可以让学生对家乡文化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
四、盘弄乡土化资源,增强政治课堂“活”力
乡土化课程资源存在硬盘中,只是一则“死”的材料。只有将它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才能赋予生命的活力。教学中将鲜活的乡土化课程资源与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可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的张力。备课时、教学中可对收集起来的乡土材料进行有目的地选取,根据教学需要用以设置情景、引导探究、化解重难点、设计试题。也可以使用学生可知可感的乡土化案例或教具,如乡土人物、乡土数据、乡土故事、乡土民俗、乡土实物等作为教辅工具,这样,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经验素材,唤醒乡土感情,催生价值认同,实现知信行的统一,也有利于实现师生、生生的良性互动。
在讲《文化生活》中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这一难点时,我播放了我市举办的茅山旅游文化节开幕式盛况录像引入新课,学生在聆听市领导的开幕辞及看到许多企业老总相聚茅山品味文化大餐,不仅激发了进行“求学”的渴望,而且“顿悟”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内涵。通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乡土材料导入新课,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再如在讲授“如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时,我就给学生介绍我市后白良种场彩叶苗木基地、下蜀茶场有机茶生产基地项目、万山红遍绿化苗木基地项目和经营情况,并播放了胡总书记视察丁庄葡萄园的视频,让学生在“有声有色”中畅游知识的海洋和家乡发展的憧憬之中。恰当地运用乡土材料,化解教学重点、难点,能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深入认识事物,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的作用。在讲授《文化生活》“弘扬民族精神”这一课后,结合乡土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学习《企业和劳动者》这一课前,利用星期天的机会,我要求学生深入周边的企业,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的经营管理。很多学生都能自发组成调查小组,到附近的建华管桩有限公司、台泥水泥有限公司、宁武化工有限公司了解情况,学生在亲自调查的过程中,对企业(公司)的运作以及经营有了切身的体会。
从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出发,充分利用身边的乡土教学资源,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可以有效地避免政治课学习的枯燥感,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融合乡土资源,是基于其举手可触、举目可及的优势,从而为政治知识、原理学习提供易感知的案例、为研究性学习开辟可依托的载体。
“月是故乡明”。政治课堂教学中较好地利用乡土政治课程资源,可加强学科知识的实践性,丰富政治教学内涵,更可以扩展政治教学的外延,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其热爱乡土的情怀,最终达到传承社会方明,凸显乡土文化特征,真正实现政治科学的教育价值的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