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之子:将毕生收藏捐给国家

来源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oqy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维善是旧上海青帮大佬杜月笙唯一还健在的儿子。从1991年起至今,他将至少价值18亿元人民币的古钱币捐给了上海博物馆,引起了国内很多人的关注。杜维善说,父亲留给他的临终遗言一是永远不要踏入黑道,二是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国家正在进行‘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做古丝绸之路方面的研究,我把这些古钱币捐给国家是顺理成章的事……”

生计艰难,落毛“凤凰”不如鸡


  1991年年初的一天,定居在加拿大的杜维善回国探亲时,在上海市政协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回到父亲杜月笙亲手创建的上海河南南路1 6号中汇银行大楼,1949年之前,他和母亲在这里生活过多年,后来这里成了上海博物馆。
  博物馆馬馆长陪着杜维善参观,走到钱币馆时,马馆长指着一枚明显有些残破的金币说:“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之一、国家一级文物——古波斯萨珊王朝的金币。听说杜先生也爱收藏,你见过吗?”
  没想到,杜维善笑了:“就这枚金币也算镇馆之宝?不瞒你说,我有很多,改天我送给你们两三百枚!”马馆长也笑了,心中暗想:这位杜公子可真会吹牛,开口就说要送给我们萨珊金币,而且是两三百枚,真敢说大话……
  杜维善是杜月笙和四夫人——京剧名伶姚玉兰所生,排行第七,也是杜家最小的儿子。“我1933年12月生,当时住在辣斐德路辣斐坊16号,父亲和前三位夫人——我们称呼‘前楼太太’‘二楼太太’和‘三楼太太’,住在华格臬路的老公馆里。”那时的上海,普通市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大洋,而杜公馆每年的开支是上海市民的2万倍,折合现在的人民币约20亿元,可见杜家当时的财力。
  1949年,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吓得杜维善随父母迁至香港。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因哮喘等病发作病危。临终前,他第一件事情就是叫来大女儿,也就是杜维善同父同母的大姐杜美如,让她专程到香港汇丰银行取回一包东西。“打开一看,里面全是借据,借款人很多都是国民党军政核心人物。这些借据总价值超过1亿美元。父亲一张一张地看,然后一张一张撕掉、焚毁。我们当时都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撕掉借据。父亲说:‘我杜月笙这辈子只雪中送炭,不做锦上添花的事,更不希望我死后你们四处要账。”’
萨珊王朝金币

  当时,杜月笙总共只能拿出11万美元的家产来分配:“每个太太分一万,每个儿子一万,没出嫁的女儿六千,出嫁的四千。”结果杜月笙去世后,连安葬的地方都没有,他的妻子们权衡再三,决定让姚玉兰出面,通过宋蔼龄向宋美龄求助。
  原来,宋蔼龄曾认过姚玉兰为“干女儿”,而且宋美龄和蒋介石都是姚玉兰的“票友”,双方一直走得很近,宋美龄还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说姚玉兰是她的闺蜜。加上杜月笙曾跟蒋介石拜过“把兄弟”,所以当姚玉兰通过“干妈”婉转地求到宋美龄时,宋美龄还算义气,当即让姚玉兰带着孩子扶灵去台湾。
  但宋美龄除了帮姚玉兰安葬了杜月笙外,并没有提供其他帮助。
  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无依无靠的姚玉兰为了能有个靠山,每周都要去蒋家住的“士林官邸”陪宋美龄到教堂做礼拜,她还牵头组织唱诗班,不时应约在官邸内举办小型的“堂会”等。“当时我们家的生活相当拮据,经常不得不举债度日。母亲跟‘上流社会’的人打交道,特别是要做演出行头,需要找知名度高的老裁缝专门手工制作,非常贵重,花费不小,实在没办法了,就只能将部分首饰变卖掉。但跟那些人打交道又不能没有首饰,母亲只好买假的戴……”
  虽说已经落魄到这个程度了,但杜维善一直不敢忘记父亲的遗言,就是永远不踏入黑道,永远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努力读书,靠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姚玉兰也深知,只有供儿女们苦读,将来才有可能翻身,因此无论在外面借钱会遭遇到什么样的奚落,她都坚持供四个儿女读书。“我在台北读完了小学和中学后,考入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学习地质学。为了节省费用,我一直坚持勤工俭学,到银矿当过矿工,钻过矿井,勘察过地质,画过图纸,甚至帮人贩运过牛羊、到屠宰场去打过短工。没想到,正是当年这段勤工俭学的经历,为我以后搞收藏艺术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这期间,杜维善结婚了。妻子名叫谭端言,是他留学时的同学,两人很快就有了儿女。杜维善先是在澳大利亚一家石油公司当了几年地质工程师,但收入仅够维持温饱。后来他发现,澳大利亚的牛羊肉无论品质还是价格,在台湾都有很强的竞争力。于是,他果断地从石油公司辞职,当起了牛羊商贩。赚了一些钱之后,杜维善买下澳大利亚一个银矿,后来又做起了石油生意,加上父亲生前一些故交的帮助,他很快就富了起来,渐渐成了亿万富豪。“人要是运气来了,你不想富都不行。连我当年搞地质时收集的几千种地质标本,后来也都成了价值连城的宝物。”

以钱养“钱”,捐给国家才有用


  杜维善兄妹跟着母亲到了台北后不久,“五姨太”孟小冬和杜维藩等人也去了台湾。但姚玉兰除了跟孟小冬经常走动,跟其他太太关系一般,往来不多。随着岁月的流逝,杜家人流散到世界各地,不过他们之中没有一人走上黑道,并且都受到过良好教育,多数定居海外。
  杜维善在上海博物馆“夸下海口”。仅仅一个月后,他就再次来到上海,果然一出手就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萨珊王朝的各种金银币多达367枚。后经鉴定,这批金银币在当时就至少价值3.5亿元人民币!
  马馆长激动得站都站不稳了:“杜先生,上博是你们杜家的老宅子,第一次见到你时,我们还担心你是来收房租的呢!没想到你不仅没收房租,还把这么多宝贝捐给了我们,真不知道怎么感谢啊!”
  杜维善却说:“我在海外搞收藏比较早,实不相瞒,各种珍稀古币多着呢!我需要慢慢整理,然后全部捐给祖国。因为这些文物只有回到祖国,才算是真正回了家。”
其他文献
何品给于洋打电话说已在他家楼下,问他准备好没有,于洋被问得一头雾水。  其实于洋从来没有钓过鱼,他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就跟何品约了要去看他钓鱼。是顺嘴那么一说,还是那一瞬间真想去钓鱼?他一点儿印象都没有。  因为忘得一干二净,自然什么准备都没有。  于洋是小城的环保局局长,何品是卫生局局长。在他们那帮局长圈里,何品善钓是出了名的。  接何品电话前,于洋刚挂了一个电话。赛派集团的副总告诉他,前段时间
一场暴风雪袭击了美国的缅因州,温度骤降到零下30多度。保险公司的意外事故调查员肖恩,却在这么个鬼天气里接到了一个糟糕透顶的消息:他的一个客户——莫利先生死在了卡塔丁山的雪地里。这意味着肖恩不得不冒着风雪前往现场,而且公司可能因此需要付出150万美元的赔偿金。  莫利的父亲是个古董商人,收藏颇丰。而莫利不同,作为缅因州锡业的工程师,他既不喜欢古董这一行,也不专注于自己的职业,他对赌博情有独钟,并且欠
善叛人者,人恒弃之。张国焘像一张被用过的手纸臭不可闻,谁都不愿带在身边。大陆解放前夕,蒋介石不准他到台湾,毛人凤要把他留给共产党。在张国焘违命赴台后,蒋介石和毛人凤又将他逼往香港。  有五位与张国焘曾经共事的人说的话可能有助于透析和还原张国焘——  毛泽东说:“此人一贯称自己为‘中国的列宁’,什么都争‘第一’。但是,他只看见局部而看不到全体,只知道今天而不知道有明天。”  周恩来说:“张国焘叛逃,
19世纪中叶,沙俄首都圣彼得堡住着贫苦的一家:父亲做临时工,经常失业。母亲和女儿安娜在一家被服厂打工,工作时间很长,往往是两头见星星。那时安娜才侣岁,有些吃不消。  家里最有出息的是安娜的哥哥,大学毕业后在一所中学教书,后来跟一位女教师恋爱并结婚。岳父是开五金作坊的,其中一个项目是制造扣子,哥哥就叫父亲到亲家的作坊里生产扣子。  这个家庭刚刚走上正轨,谁知不久就出了事。  此时是夏天,被服厂的缝纫
架吵得有点凶,把不相干的人都牵扯进来了,这让刘米秀始料不及。  疤棍气愤愤地走后,刘米秀狠狠瞪了一眼龙吴东:“你不是很能干吗?有本事去把人追回来。”  龙吴东的腿还没好利索,刚刚离了轮椅,追人,尚属痴心妄想。  再说了,龙吴东压根就不觉得自己有错,追哪门子人。  搁年轻那会儿,龙吴东就是两条腿瘫了,看见疤棍,也会用两只胳膊在地上匍匐前进着去追。  眼下,疤棍都不做混混好多年了,龙吴东也不当警察好几
长寿斋是老字号了,多年来,掌柜换了几茬,但掌勺的一直没换。掌勺的老师傅须发皆白,人们都称他为王师傅。长寿斋的名气乃因王师傅而来。王师傅做得一手好菜,凡是尝过王师傅做的菜肴的,没有一个人不竖起大拇指。加上长寿斋掌柜打养生招牌,食材天然健康,因此长寿斋大受客人欢迎,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  多年来,王师傅孑然一身,從未成家,更无儿女。王师傅来自何处,无人知晓。村民们只知道自打有了长寿斋,王师傅就一直在里
县中医院的主治医师罗康仁被派到省里进修,师从老中医上官先生。上官先生年过七旬,特别擅长治疗疑难杂症。罗康仁对上官先生仰慕已久,每天早早地就把茶沏好恭恭敬敬地摆放在老师桌前,然后自己坐在一旁,掏出一个小本悉心记录。罗康仁相信,所谓名医,一定有秘不示人的绝招,比如秘方。  上官先生也并不是一个保守的人,每次他都将要开的方剂口述出来,让罗康仁规规矩矩誊抄在处方笺上。一来二去,罗康仁算是摸到了上官先生的习
汪小欧对大学同学说,他不怕神,不怕鬼,不怕打雷,不怕奥数,就怕父亲打呼噜。  汪小欧本名汪小窝,是父亲汪老窝取的。上高中时,汪小窝嫌这名字太土、太难听,就跑到派出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依谐音改成汪小欧。  汪小欧家里穷,山旮旯里不长树只长没用的石头,至今一家人还住在泥坯瓦屋里,又暗又潮湿,人多了屁股都转不利索。家里只两间卧房,爸妈住一间,汪小欧住一间。  汪小欧平时住校,只周末回来拿钱带菜,住一
三国时,有个人叫袁渙。有一次吕布让他写信骂刘备,袁涣不骂。吕布再三强迫他,他还是不骂。吕布急了,拿着兵器威胁袁涣说:“你要是不骂,我就杀了你。”  这句恐吓的话,《三国志》里是这么写的:“为之则生,不为则死。”在这样的威逼面前,袁涣还是不骂,而且脸上没有一点害怕的神色。  对此,袁涣是这么解释的:“这个世界上,真正可以让人受辱的,只有德行。德行不足,才使人感到羞耻,我还没有听说过骂人可以让人受辱的
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加了好几天班的我终于能抽空回家看一下了。做完晚饭,我到阳台上去透气,顺便看一看妻子回来了没有。我家住在临街楼上,我无意中隔着窗户玻璃朝下一望,看到小区外面的街道上,一个戴着眼镜的男人,拢着袖子,缩着脖子,不停地左顾右盼。一开始,我以为他在等车,可眼看出租车过去了好几辆,其中有的在经过他身旁的时候故意放慢速度,他却没有要上车的表示。大冷的天,况且时候也不早了,这个“眼镜男”到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