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8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手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或者联合治疗后的效果,并探讨相应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12月运城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收治的86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放射治疗组26例、手术组28例、手术+放射治疗组32例。评估经不同方式治疗后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采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计算及统计分析,对三组患者在不同临床分期中的分布进行分层分析,最后观察三种不同的治疗方式给患者带来的并发症情况。
结果放射治疗组在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变化和病情进展中的人数分别为9、11、4、2例;手术组在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变化和病情进展中的人数分别为11、15、0、2例;手术+放射治疗组在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变化和病情进展中的人数分别为23、7、1、1例,三组人数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59,P=0.015)。两组间χ2检验显示,放射治疗组和手术组两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48,P=0.191),手术+放射治疗组与放射治疗组两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57,P=0.045),手术+放射治疗组与手术组两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48,P=0.041)。手术+放射治疗组患者的1年、2年及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6.3%、21.9%、28.6%,与放射治疗组(100%、0、0)和手术组(75.0%、17.9%和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根据患者的临床分期对三组患者的病例分布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到放射治疗组在Ⅰ、Ⅱ、Ⅲ及Ⅳ期中的人数为7、5、5、9例;手术组在Ⅰ、Ⅱ、Ⅲ及Ⅳ期中的人数为8、6、6、8例;手术+放射治疗组在Ⅰ、Ⅱ、Ⅲ及Ⅳ期中的人数为1、2、11、18例,三组患者的病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93,P=0.030)。两组间χ2检验显示,放射治疗组和手术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4,P=0.972),手术+放射治疗组与放射治疗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8,P=0.015),手术+放射治疗组与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50,P=0.006)。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显示,放射治疗组26例患者中有15例(57.7%)出现放射性肺炎症状,13例(50.0%)出现放射性食管炎症状,两种并发症均发生的有8例(30.8%);手术组28例患者中有15例(53.6%)出现放射性肺炎症状,12例(42.9%)出现放射性食管炎,两者均出现有7例(25.0%);手术+放射治疗组32例患者中,8例(25.0%)出现放射性肺炎症状,5例(15.6%)出现放射性食管炎症状,2例(6.3%)同时并发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食管炎。三组患者在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及两者均并发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00,8.624,6.154;P=0.021,0.013,0.046)。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与手术+放射治疗组比较,放射治疗组和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合治疗明显优于单项联合治疗,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更降低了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预后改善较好,其次提示在不同的临床分期中治疗方式存在差异,临床上应给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