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儒、释、道文化均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宋建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颇有感悟,其玉雕艺术创作与研究,融中国画风与传统玉雕技艺于一体,且对现代艺术思维兼收并蓄。他新近完成的大型翡翠山子《意蕴中华》,融三教之共美,表达了三教归一、和谐中华的理念。
《意蕴中华》是一件用一块重达3.7吨的方形优质玉料精心设计与雕琢的创意之作。大而不空,实而不碎。
前面塑造了端庄朴厚的儒圣孔子坐像,彰显儒文化之上承远古、下开未来,突出了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
背面有骑青牛紫气东来的老子与自西天驾白象而至的西天佛祖在祥云之中相会,与正面之呼应,意在表达三教妙聚、与日月同辉的美好祝愿。
左侧是禅宗老祖达摩与弟子神光悟道的经典结合,右边是分别代表儒、道、释三教的松、柏、菩提三棵擎天大树,意示三教文化根系中华。
作品在三教鼎立开古创今的和谐韵律中借用了“意象空间透视”顺应万变、凌驾时空的艺术效果,达到了随形、顺绺、就色,在复杂多端的变化中,把人与人、人与物、动与静、形与意、虚与实、简与繁、疏与密、放与收有机结合。在庄严中传达亲和,在平实中透视隽永,在自然中突出主题,在微妙中升华意蕴。
此前,分别以儒、释、道三种文化中的一种为题材的玉雕作品虽众,然而,其题材多为对昔日作品的某种再现,其思想多为五体投地的膜拜。能立足于神悟之高境、将五千年中华文化尽收一石之间、尽显中华文明的浑厚与博大精深者,却未得见。
《意蕴中华》所费雕凿之功虽仅为三年,其题材思想之酝酿则由来已久。自2000年起,宋建国大师突破了“玉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玉雕传统题材限制,以更为开放而开阔的视野来思考,先后构思并雕刻了三件前所未见的精妙之作。
第一件作品名为《中华佛韵》。其原石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大的一块翡翠。《中华佛韵》把内涵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与巨型翡翠籽料完美地结合起来,但并非意在对佛像的顶礼膜拜,而是重在体现佛教在世人心目中的感受,让佛教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广袤的土地之中,意为佛教思想早已深入到民众当中。
第二件作品名为《大道无极》。宋建国大师在体味老子的思想境界时,深感道之思想无穷无尽,故而化黑白为老子与山川以及广远的宇宙,使浩瀚与静穆、幽远与古韵妙然成境,作品效果颇有透视与天地同规、老子的形象与日月同辉之感,作品在大写意、大风范的黑白变化中浑然通体。
继这两件颇具独创性的作品之后,已届花甲之年的宋建国大师又有了用玉雕展示三教合一理念的意愿。
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乃是因其拥有海纳百川之襟怀,融合了方方面面的有益于人类的经验、知识、智慧及能力。尽管在历史长河中,儒释道等不同的思想文化有过此消彼长的冲突,但最终都逐渐找到了各自的生存价值,实现了相互的包容。无论是根植于本土的信仰,还是舶来的思想,都被中华民族的大包容所吸纳。对此,中国古人也有所体察,明清时,便已出现了合孔子、老子及释迦牟尼于一画之中的绘画作品。但在《意蕴中华》之前,玉雕作品中尚未出现过三教合一的题材。
源于明而盛于清的山子艺术,多以名人高仕、诗词典故为内容,以山水草木、亭台楼阁为衬景,凝万千气象于尺幅之间,尤为适合表现大气磅礴之题材。经多年深思之后,以玉雕山子见长的宋建国大师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释、道三大脉络,以更为立体的方式展现出来,从精神、文化、情感上将它们融入了这块坚硬而细腻的玉料之中,渗透了浑厚、圆润的东方理念,共谱大中华之歌。
宋建国大师有言:“艺术生涯六十不惑。”在他看来,精致是能力的体现,浑厚则是思想文化的体现。他认为长期的阅历与积淀是艺术的重要催化剂,并一直在艺术之路上进行着力求不重复前人形式的探索。其观念不断成熟,作品不断厚重。雕刻这件作品时,宋大师的思想与技艺均可谓炉火纯青,一个甲子的功力皆凝聚于此。此作品可视为宋建国大师玉雕山子的代表作,说它是当代玉雕山子中的珍品,也足当此誉。
《意蕴中华》是一件用一块重达3.7吨的方形优质玉料精心设计与雕琢的创意之作。大而不空,实而不碎。
前面塑造了端庄朴厚的儒圣孔子坐像,彰显儒文化之上承远古、下开未来,突出了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
背面有骑青牛紫气东来的老子与自西天驾白象而至的西天佛祖在祥云之中相会,与正面之呼应,意在表达三教妙聚、与日月同辉的美好祝愿。
左侧是禅宗老祖达摩与弟子神光悟道的经典结合,右边是分别代表儒、道、释三教的松、柏、菩提三棵擎天大树,意示三教文化根系中华。
作品在三教鼎立开古创今的和谐韵律中借用了“意象空间透视”顺应万变、凌驾时空的艺术效果,达到了随形、顺绺、就色,在复杂多端的变化中,把人与人、人与物、动与静、形与意、虚与实、简与繁、疏与密、放与收有机结合。在庄严中传达亲和,在平实中透视隽永,在自然中突出主题,在微妙中升华意蕴。
此前,分别以儒、释、道三种文化中的一种为题材的玉雕作品虽众,然而,其题材多为对昔日作品的某种再现,其思想多为五体投地的膜拜。能立足于神悟之高境、将五千年中华文化尽收一石之间、尽显中华文明的浑厚与博大精深者,却未得见。
《意蕴中华》所费雕凿之功虽仅为三年,其题材思想之酝酿则由来已久。自2000年起,宋建国大师突破了“玉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玉雕传统题材限制,以更为开放而开阔的视野来思考,先后构思并雕刻了三件前所未见的精妙之作。
第一件作品名为《中华佛韵》。其原石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大的一块翡翠。《中华佛韵》把内涵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与巨型翡翠籽料完美地结合起来,但并非意在对佛像的顶礼膜拜,而是重在体现佛教在世人心目中的感受,让佛教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广袤的土地之中,意为佛教思想早已深入到民众当中。
第二件作品名为《大道无极》。宋建国大师在体味老子的思想境界时,深感道之思想无穷无尽,故而化黑白为老子与山川以及广远的宇宙,使浩瀚与静穆、幽远与古韵妙然成境,作品效果颇有透视与天地同规、老子的形象与日月同辉之感,作品在大写意、大风范的黑白变化中浑然通体。
继这两件颇具独创性的作品之后,已届花甲之年的宋建国大师又有了用玉雕展示三教合一理念的意愿。
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乃是因其拥有海纳百川之襟怀,融合了方方面面的有益于人类的经验、知识、智慧及能力。尽管在历史长河中,儒释道等不同的思想文化有过此消彼长的冲突,但最终都逐渐找到了各自的生存价值,实现了相互的包容。无论是根植于本土的信仰,还是舶来的思想,都被中华民族的大包容所吸纳。对此,中国古人也有所体察,明清时,便已出现了合孔子、老子及释迦牟尼于一画之中的绘画作品。但在《意蕴中华》之前,玉雕作品中尚未出现过三教合一的题材。
源于明而盛于清的山子艺术,多以名人高仕、诗词典故为内容,以山水草木、亭台楼阁为衬景,凝万千气象于尺幅之间,尤为适合表现大气磅礴之题材。经多年深思之后,以玉雕山子见长的宋建国大师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释、道三大脉络,以更为立体的方式展现出来,从精神、文化、情感上将它们融入了这块坚硬而细腻的玉料之中,渗透了浑厚、圆润的东方理念,共谱大中华之歌。
宋建国大师有言:“艺术生涯六十不惑。”在他看来,精致是能力的体现,浑厚则是思想文化的体现。他认为长期的阅历与积淀是艺术的重要催化剂,并一直在艺术之路上进行着力求不重复前人形式的探索。其观念不断成熟,作品不断厚重。雕刻这件作品时,宋大师的思想与技艺均可谓炉火纯青,一个甲子的功力皆凝聚于此。此作品可视为宋建国大师玉雕山子的代表作,说它是当代玉雕山子中的珍品,也足当此誉。